
《月光白得很》|王小妮:个性的月亮
王小妮|唐不遇
《月光白得很》
王小妮
月亮在深夜里照出了一切的骨头。
我呼进了青白的气息。
人间的琐碎皮毛
变成下坠的萤火虫。
城市是一具死去的骨架。
没有哪个生命
配得上这样纯的夜色。
打开窗帘
天地正在眼前交接白银
月光使我忘记我是一个人。
生命的最后一幕
在一片素色里静静地彩排。
月光来到地板上
我的两只脚已经预先白了。
简介:王小妮,当代著名诗人,1955年生于长春市,1985年移居深圳。曾获“美国安高诗歌奖”“华语传媒文学大奖•2003年度诗歌奖”“新诗界国际诗歌奖”“美国西蒙斯大学诗集奖”等奖项。
王小妮:个性的月亮
唐不遇
我偏爱写月亮的诗,正如我偏爱写朋友和酒的诗。亘古地悬在天空中的月亮,也悬在我们伟大的古代诗歌中,几乎照出了一切汉字的骨头。
在中国,转发率最高的诗,无疑是李白的《静夜思》。而在一切关于月亮的诗词中,被“点赞”最多的,肯定是被誉为“孤篇冠全唐”的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和被誉为“古今绝唱”的苏东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不过,最打动我的还是王维的那几句简洁明了的诗: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一个“来”字用得多好!化无情为有情,化腐朽为神奇。打动我的是那颗孤独而自在的心灵,——孤独的心灵长有,自在的心灵难觅。而与自然万物毫无隔阂的心灵,在我们今天更是已经杳无踪迹了。
写月亮的现代诗同样令人眼花缭乱,最打动我的也是一首短短五行的杰作,出自那个以睿智著称的盲诗人博尔赫斯笔下:
在那片金黄中有那么多的孤独。
夜晚的月亮已不是那个月亮
——那个亚当最早见到的。许多世纪
不眠的人们用古老的悲伤
充满了她。看吧,她是你的镜子。
(博尔赫斯《月亮——给玛丽亚•儿玉》,朱永良译)
这的确是一首无比动人的小诗,技艺高超,却毫不卖弄,那么直接地抒写了孤独和悲伤,以致最俗滥的“镜子”的比喻,都充满了一种直接的力量,具有陌生化的神奇效果。
说了那么多,其实就是为了引出中国当代“月亮诗”名篇——王小妮的《月光白得很》。这不是一首晦涩的诗,就像月光本身一样明晰。每一个认真的读者都能切身体会到它那种自然的流动,感受到月光倾泻在天地之间。然而,它所表达的却又是一种真实和“残酷”——一种属于生命本质的“残酷”,一种返朴归真的“残酷”。
“月亮在深夜里照出了一切的骨头”,第一句就让人震撼,突兀,警醒。它为全诗奠定了一个基调,既没有浪漫主义的悲伤,也没有亘古的追问,只是借助月光的清澈来洞彻生命。现实的皮肤被一只“素色”的手揭开,呈现出真实的面目:骨头。但这和禅宗的看透又有所不同。这里面包含着一种语气温和然而严厉的批判,“人间的琐碎皮毛/变成下坠的萤火虫”,“城市是一具死去的骨架”,完全贯穿着一种现代意识。
月亮是夜晚的精灵,是可以直视的灵魂,和带来光明、血肉的太阳完全不同。在月光中,夜色是“纯”的,但是诗人看到的是“生命的最后一幕”,而这一幕在“静静地彩排”。那么明天呢?演出是否正式开始?谁知道呢。王小妮也不关心,因为月光已经来到地板上,而“我的两只脚已经预先白了”,成为一个纯粹的生命,“忘记我是一个人”。
月光白得很,光这个题目,或许能让你想起两年前网上“流传”的那首“名作”《对白云的赞美》:“天上的白云真白啊/真的,很白很白/非常白/非常非常十分白/极其白/贼白/简直白死了/啊——”
拿这首诗和王小妮的诗相比较,其实蛮有意思。一个写白云的白,一个写月光的白,一个写成了废话,一个却恢复了汉语的意境,这说明严肃的态度和技艺的锤炼对一个诗人是多么重要啊。
王小妮成名甚早,1980年就和顾城、舒婷等诗人一起参加青春诗会,和徐敬亚更是令人羡慕的诗坛“神雕侠侣”。不过,作为一个后辈诗人,我对她的重要性的认识,是从1999年的长诗《我看见大风雪》开始的,她诗中那“陡峭的白”,让我心神一震。此后,王小妮便越来越显示出自己在这个时代的分量。
我喜欢王小妮的诗,也喜欢她这个人。她不“装”,恬淡低调,平易近人,不是那种传奇式诗人,不像别的某些诗人那样张扬,只是在家中打磨着自己的水晶。对她来说,诗虽然是“反真理”“反命名”,但只是“现实中的意外”,“诗意,只发生在瞬间”,“诗意地栖居”完全是胡话,是“最令人怀疑的东西”。
我喜欢王小妮的诗歌和言谈中隐隐透出的风骨。她沉静中有坚韧,朴素中有高贵,对社会不公和黑暗现实有着鲜明的态度。她特别强调个体的意义,强调独立和自由的重要。月亮在照出一切的骨头之前,首先就照出了她自己的骨头。
王小妮曾说过,“个性,比女性重要得多。”因此,请不要叫她“女诗人”吧,直接叫她“诗人”,再在某个深夜安静地读读她的这首诗,感受一下那轮呼出“青白的气息”的月亮——它不再是女性的月亮,而是个性的月亮。
来源:南都周刊2014-03-14
20:00
http://www.wtoutiao.com/a/115431.html
注:该资料为新安中学学生专题研究性学习之用。谨向作者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高中语文专题研究性学习课题实验阶段性问卷调查总结与思考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0cu4l.htm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