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习作推荐:浅谈“苏轼精神”对现代生活的启示 梁纬誉

(2015-06-23 21:42:28)
标签:

苏轼专题

学生习作

苏轼精神

现代生活的启示

梁纬誉

分类: 习作:学生成果展示评价

习作推荐:浅谈“苏轼精神”对现代生活的启示 <wbr>梁纬誉

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浅谈“苏轼精神”对现代生活的启示

高二(13)班  梁纬誉  星级:★★★★★

 

    著名作家林语堂在其作品《苏东坡传》中写道:“苏东坡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的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这段话成了苏轼一生成就与个性的总结。苏轼的一生为中华民族的古典文化留下了惊艳的一笔,对后世的人影响深远。下面,我将简单谈一谈我对“苏轼精神”的一些见解。

    一、“出淤泥而不染”的献身品质

    在苏轼小时候,有一天,他的母亲教他读《后汉书》,其中有一篇写东汉的儒家学者范滂牺牲性命反对阉宦小人的统治的故事。范滂在被逮捕准备离开家的时候,对他的母亲说:“忠孝不能两全,我要为国捐躯了,以后不能孝顺您了。”范滂的母亲却说:“你这是正义的,为国捐躯,我赞成你这么做。”当苏东坡听完了故事以后抬头望了望母亲,问道:“如果我长大若做范滂这样的人,你愿意吗?”没想到母亲竟然回答说:“你若能做范滂,我为什么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呢?”这就影响了苏轼长大以后成为一名站在真理一边,为百姓说话、替国家着想的正直的政治家。而这对现代的官员的道德素质是有启示作用的。当你拥有了权利,就应该树立一种志向,去为人民服务,替人民群众着想,做一些对地方、国家有建设意义的事,而不是贪赃枉法。

    二、仁爱、勤政、亲民的作风

    苏轼的仕途中可谓是经常在外当地方官,虽然北宋的制度规定地方官在同一地方任期不得超过三年,而且因为苏东坡在朝廷中说话比较直,可能无意中跟朝廷中的人有了矛盾。所以,苏东坡在外做官的时间是相当的长。但是苏东坡在地方上任可以说是勤俭爱民,政绩卓越,老百姓对他是赞不绝口。苏东坡在惠州上任的时候,惠州城被西枝江分成了东西两半,而中间却没有一座完好的桥。苏东坡提出要搞一个“两桥一堤”的工程,而且该工程被詹太守认为非常好,所以“两桥一堤”工程就顺利开工了。惠州城的人和城郊的老百姓都喜欢来工地看看工程的进度,苏东坡对自己的提议能够实现也感到非常高兴,所以坚持每天都到工地看看。可这时候问题发生了,工程到了一半的时候,由于资金不足,无法正常运作。在骑虎难下的时候,苏东坡却把家里最值钱的东西——皇帝赏赐的一条腰带捐了出来。可是资金依然不足,苏东坡就给弟弟写信,向他的弟媳求助。弟弟子由和弟媳史夫人对东坡在被贬的情况下仍然尽心尽力地帮助老百姓十分感动,把从前宫内赏赐的金银珠宝都捐了出来,给苏东坡修建当地工程。经过八个月的奋战,工程顺利完成了。

    苏东坡对百姓的生活十分关心,热心为老百姓的生活做贡献。这也是现代人特别是官员们需要的品质,对现代的社会和谐和经济繁荣都具有促进的作用。

    三、豁达、乐观的精神意志

    苏轼在被贬期间并没有意志消沉。在“乌台诗案”后被贬的第一站黄州,他不仅没有在此堕落,而且黄州时期成为了苏东坡文学创作的黄金时期。

    虽然苏东坡生性豁达乐观,但是不能否认的是,“乌台诗案”对苏东坡的打击是十分沉重的。被贬到黄州的苏东坡,是“团练副使”——一个八品的小官。生活贫困,环境恶劣,不仅不能管事,还属于“被管制”的对象。可苏轼并不是一个甘于命运的人,在这样的环境下,初到黄州的苏轼在友人马梦德的帮助之下获得了一片荒地“东坡”,开启了他在黄州的农耕生活。

    他居于定惠院之东,其后杂花遍山,而这里正好有海棠花一株。因此苏轼在此作了一首《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这首诗的标题藏着苏东坡被贬之后的不甘和对自身能力的自信。黄庭坚在《跋所书苏轼海棠诗》中更是谓此诗“殆古今绝唱”!

    在黄州的时候,苏东坡想炖肉吃,但是黄州地理位置比较偏僻,难找到好的猪肉。苏东坡便干脆就地取材,贱肉美煮。“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侯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猪肉颂》)东坡肉除了他本身的酥香美味外,更在于苏轼对生活的热情。而且这份热情不限于个人,而是对整个世界和生活的热爱。他不仅发明了东坡肉,还发明了“苏氏”的提梁壶。让他如此多姿多彩的不是他自己有多高的科学文化素养,而是他对生活执着而纯粹的热爱。

    林语堂在《生活的艺术》里自豪地称赞中国传统文人的闲适生活,比起美国现代生活的忙碌,是一门精致的艺术。然而我们可以不做艺术家,却不能不懂得生活的艺术。不在于闲暇时间的多少,而在于生活细节的点滴和我们热爱生活的心。

    四、结语

    苏轼的意义远不止于诗词的成就、书画的造诣,更在于他在诗词间寄寓了他历经大喜大悲之后的淡然——那份对日常生活、对美好世界恒久不变的热爱。

    他是炽热香醇的酒,也是清新淡雅的茶;他是“大江东去”的高歌,也是“花褪残红青杏小”的低唱;他是“何妨吟啸且徐行”的从容,也是“把盏凄凉北望”的彷徨;他是“一尊还酹江月”的释然,也是“古今如梦,何时梦觉,但有旧欢新怨”的渺茫。他存在于一条细小的溪流,也存在于一条浩瀚的大江。当我们处理问题时,要学习苏东坡对事物公正的态度,要坚持自己的角度;当我们待人接物时,可以学苏东坡对他人的仗义、关心;当我们碰到挫折与困难时,要向苏东坡对生活“盖游于物之外也”的积极乐观精神学习。

    他是旷远的宋时明月,也是精细的宋代瓷瓶;他是悲天悯人的圣人,也是嬉笑怒骂的市民;他是一份随遇而安的幽情,更是“一肚子的不合时宜”,随后只是挥挥手,“也无风雨也无晴”地归去。

 

参考资料:

1.吴泓工作室“苏轼专题”课程指南

2.最美的不合时宜(敖翔)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f7ca4301017r3r.html

3.林语堂《苏东坡传》

4.百度百科

 

专题学习中提供的学生习作及写后反思,是学生学习其间即时上传到网上的,除了订正错别字外,编者未作其他修改,保留习作原貌。学生文章,语言稚嫩,甚至可能有些文章,借鉴太多,少年错误,在所难免,各位大家,如涉及您的文章,务请不要生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