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强力推荐:从饮酒看苏轼的生活态度 黄琳

(2015-06-11 19:21:43)
标签:

苏轼专题

学生习作

从饮酒看

苏轼的生活态度

黄琳

分类: 习作:学生成果展示评价

强力推荐:从饮酒看苏轼的生活态度 <wbr>黄琳

从饮酒看苏轼的生活态度

高二(13)班 黄琳   星级:★★★★★

 

    酒,小酌一杯怡情,豪情斗酒醉人。苏轼嗜酒,饮不过三杯。然,尽三杯乾坤后,挥毫落笔,诗书万千。苏轼的酒诗,旷古烁今;苏轼的酒品,与众不同。馥郁酒香之中,我嗅见了他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是何因令自古诗人钟情于酒?是何因令苏轼嗜酒?又展露了苏轼与前人的何种不同?

    一、诗人的爱喝酒

    诗酒的相互伴随,似乎在历代的每位诗人身上都显现出来,翻阅几页尘封数年却又散发着酒香的诗集,好像伴着酒香的熏陶跟着诗人的脚步步入了醉酒境界。

    正如李白,以豪饮闻名,这样一个酒仙,又是诗仙,“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一俯一仰,斗酒百篇,连杜甫也忍不住在《饮中八仙歌》中用“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来描写李白嗜酒如命,放浪不羁的性格。连古时的酒店里,都挂着“太白遗风”“太白世家”的招牌,可见李白与酒有多么密切的关系。李白的饮酒著名诗篇《将进酒》中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成了酒文化的宣言。为了饮酒,什么金银财宝都可以用来与美酒交换,看来李白不是单纯的喜欢酒,更多是对酒的钟情。

    欧阳修,作为苏轼的长辈,是众人皆晓的醉翁。名篇《醉翁亭记》便是醉翁酒后的不朽佳作。无酒不成文,无酒不成乐,天乐地乐,山乐水乐,都因为有酒。虽然“醉翁之意不在酒”,却也是借酒来抒发自己的政治理想和舆情山水以派遣抑郁的复杂心情。晚年的醉翁,自称有藏书一万卷,琴一张,棋一盘,酒一壶,陶醉其间,怡然自乐。醉翁不醉酒又怎能称得上醉翁呢?

    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的辛弃疾对酒当然也是豪情畅饮。从辛弃疾的饮酒词中,同样有词人忧愁的感情波动。少年时代的辛弃疾就大量饮酒,他说:“少年横槊,气凭陵,酒圣豪余事。”如此年少却如此豪放,显得斗志昂扬,盛气豪迈。而人生总是有各种挫折出现在眼前,辛弃疾也不例外,多次被解除官职,多次闲退,“到如今,都齐醒却,只依旧,无奈愁何”,翻来覆去的折腾,对生活的热情也消退了不少,只好借酒浇愁。

    那么,诗人为什么爱喝酒呢?李国文在《走进苏东坡》中就提到:

    人之喝酒,有数种状况:一是嗜好,对杯中物情有独钟,自斟自饮,自得其趣;一是应人之邀,坐在席旁,杯在手中,盛情难却,不得不饮;则是意在酒外,以酒浇心中之块垒而已。凡天下饮酒人,无非喜爱、应酬、解愁三道,才端起酒杯来的。

    但苏轼饮酒,却与众不同。

    二、苏轼的爱喝酒

    苏轼是一个爱喝酒却又喝不得酒的人。苏轼在《东皋子传》说过:“予饮酒终日,不过五合,天下之不能饮无在予下者。然喜人饮酒,见客举杯徐饮,则余胸中亦为之浩浩焉,落落焉,酣适之味,乃过于客。” 五合等于半升,不过一斤低度酒,苏轼从早喝到晚也喝不完,可见苏轼顶多就是现在一瓶啤酒的酒量。

    虽然苏轼酒量不大,但却是饮酒成瘾者。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这《临江仙》词中“醒复醉”就点明了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当苏轼回临皋住所时,已经很晚了,“归来仿佛三更”,写出了苏轼醉眼朦胧的情态。苏轼的纵饮豪情淋漓尽致地显露了他的真性情。

    虽然苏轼爱喝酒,但没有沉溺于酒。要说苏轼是借酒消愁,不如说他是爱醉酒后的美好感受。苏轼的诗词中也少有借酒消愁的内容,大多是对生活的赞美。苏轼的《虞美人》:“持杯遥劝天边月,愿月圆无缺。持杯复更劝花枝,且愿花枝长在,莫离坡。持杯月下花前醉,休问荣枯事,此欢能有几人知,对酒逢花不饮,待何时?”很形象地体现了苏轼醉酒后的坦荡可爱的醉态,与花月共饮,即使对酒当歌的心情无人能解,但“对酒逢花”也能忘却烦恼,此时不喝还等到什么时候呢?

众人皆知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在中秋之夜一边赏月一边饮酒写出来的,后人还在原词的基础上加工形成一首歌,流传于世,词中的“欢饮达旦”“把酒问青天”显示了苏轼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当时的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自请外任密州,既有对朝廷政局的强烈关注,又有期望重返汴京的复杂心情。但在中秋佳节的美好月景下,把青天当作自己的朋友,以酒相对,一饮而醉,什么复杂的烦扰心情都抛之脑后,尽管人世间有太多的悲欢离合,但在苏轼的词中,能看到的更多的是苏轼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苏轼不但好饮,而且善酿。苏轼的《饮酒说》中说:“予虽饮酒不多,然而日欲把盏为乐,殆不可一日无此君。为酿既少,官酤又恶而贵,遂不免闭户自酝。曲既不佳,手诀亦疏谬,不甜而败,则苦硬不可向口。慨然而叹,知穷人之所为无一成者。然甜酸甘苦,忽然过口,何足追计?取能醉人,则吾酒何以佳为?但客不喜尔,然客之喜怒,亦何与吾事哉!”虽然自己酿的酒不好,手艺也不精湛,味道很苦很难入口,但是他意识到酒有酸甜甘苦,又因为是自己酿的,再怎么不对口,进到嘴里也有一种满足感。

    的确,苏轼在酿酒方面是闹了不少的笑话。也许你知道苏轼酿的蜜酒,但你未必听过“苏轼酿酒,朋友肚泻”的故事:酿酒,在中国大多是用米粱之类的谷物为原料,但苏轼却用蜂蜜,他自己也在诗中揭秘“百钱一斗浓无声,露微浊醍醐清。君不见南园采花蜂似雨,天教酿酒醉先生”,与朋友欢聚的时候,酒逢知己千杯少,可是朋友们喝了他自酿的蜜酒,每个都“喝了肚泻半杯多”。苏轼还会制作药酒,他晚年被贬到惠州时,当时的岭南还没有完全开发,瘴气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当地人自行做了一种桂酒,此酒可以抵御瘴毒,苏轼向当地人学习制作桂酒,并且结合自己的知识,改进了桂酒的配方和制作方法,使桂酒的味道和药效更好了。在酿酒的过程中,苏轼还做记录,写总结,《东坡酒经》就记录了制取用料、用曲、投料、原料出酒率、酿造时间等内容,可见苏轼对酿酒有自己的一番理解。

    由此看来,苏轼酒量不如别人,酿酒闹出笑话,但是这种积极乐观的醉酒态度和认真酿酒的学习方式,后人应当虚心学习借鉴。

    三、苏轼的生活态度

    李白借酒消愁,酒后发出壮志难酬或言志的感慨,都体现了李白积极愤世的心态;辛弃疾醉酒多是对悲情与壮怀的逃避,汹涌着辛弃疾的痛苦和忧愤;而欧阳修常与民同乐,积极旷达的生活态度影响了晚辈苏轼。

    即便苏轼在官场中不断遭排挤,不断被贬,但他还是保持一颗从容的心去面对这些大风大浪。苏轼的仕途之路并不平坦,但在民间的政绩及与民的相处中深得民意。苏轼常怀悲悯之心,无处不为百姓着想,平时的生活和百姓也是融合得恰到好处。其实,看看苏轼与百姓一起解决困难,一起游玩,一起饮酒作诗,一起酿酒等等都体现了苏轼对生活的热爱,也许这样才能活出真性情,没有虚度人生吧。

    什么是真性情?周国平在《论真性情》中阐述了这一概念:“一个人活在世上,必须有自己真正爱好的事情,才会活得有意思。这爱好完全是出于个人的真性情,而不是为了某种外在的利益,例如金钱、名声之类。人们喜欢做这件事情,只是因为人们觉得事情本身非常美好,人们被事情的美好所吸引。”这就好像苏轼,他仅仅因为喜欢喝酒而去动手酿酒,在酿酒的过程中,倾注自己的心血。当他品尝自己酿的酒时,无论酸甜甘苦,他心里都一样踏实、满足。

    苏轼酿出的酒不仅仅是给自己喝的,他还与朋友们分享,看着朋友喝得舒服,自己心里更是畅快尽兴。不是每一个人都像苏轼一样愿意与他人分享快乐的,更加不一样的是苏轼从给予别人物质上的快乐中去追求自己精神上的快乐。“我有一瓢酒,独饮良不仁”,就展露了苏轼一生在追求快乐、完善自己的精神世界。苏轼的饮酒之道与快乐固然是密不可分的,常给予他人快乐就等同于让自己快乐,这等好事,何乐而不为呢?

    四、尾声

    李白因壮志难酬而饮酒,“醉翁”欧阳修因抑郁而醉酒,辛弃疾借酒消愁,而这就更加突显出苏轼饮酒的高尚境界。苏轼与百姓醉酒,酒后的可爱醉态,醉酒作出的名作,酿酒品酒的认真态度,都显现出一个大文豪悠然于世,无拘无束,传达着积极乐观的正能量,这般与众不同的酒翁苏轼,才铸就了他的不朽于世,长存永驻。

 

资料来源:

1.吴泓工作室 苏轼专题

2.《走进苏东坡》李国文

3.百度百科“真性情”、“李白”、“欧阳修”、“辛弃疾”

 

专题学习中提供的学生习作及写后反思,是学生学习其间即时上传到网上的,除了订正错别字外,编者未作其他修改,保留习作原貌。学生文章,语言稚嫩,甚至可能有些文章,借鉴太多,少年错误,在所难免,各位大家,如涉及您的文章,务请不要生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