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经》语言的生命力
高自双
摘要:《诗经》语言具有强大的生命活力。它是精品经典,代表了当时的最高文学水平。它有着最为广泛的群众基础,语言风格典雅工致,清新质朴。它的内容极其丰富,是一部百科全书。它用语规范,它的传播,促进了我国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统一和发展。它创作和产生的时间跨度大,地域广阔,并且是群众与艺术家成功结合的产物。
关键词:诗经;语言艺术;研究
《诗经》作为我国古代第一部用汉字记录的诗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当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观念、方言俚语、谈吐发音、价值标准、审美意识、家庭生活、婚丧嫁娶、恋爱方式、爱情表达、社会风气、社会风尚、社会舆论、社会公德、社会秩序、社会组织、社会关系、社会活动、社会交往、社会环境、日用饮食、科学技术、劳作、军事、战争、祭祀、庆典、集会、贸易、服饰、建筑等等,发生了数不尽的变化演进时,而作为上古文字记录符号的《诗经》语言,直到今天,仍具有如此强大、如此鲜活、如此旺盛的生命活力,不能不说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奇迹。
《诗经》共使用单字2949个、加之许多单字又是一字多义以及由这此单字组成的词语,数量相当可观。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事物消失了,表现这些事物的词语也就衰亡了。各地方言不断融合变化并趋向统一,有些词语可能变作僵死无用,只能作为历史的残骸了。语言每时每刻都在发展变化。到今天,我们经常使用的《现代汉语词典》,已经出到2004年3月最新版本第322次印刷了。最新版本《现代汉语词典》共收字、词6万余条,比《诗经》时代的语言词汇丰富多了。但《诗经》中所使用的语言词汇,在我们今天的生活里,仍有大量的语言词汇被广泛地使用着,其旺盛的生命活力丝毫不减,而且愈益放射出夺目的光彩。
其一,《诗经》中“我”字的运用可谓一大奇观、大略统计,“我”字,在《诗经》305篇作品中,有148篇作品中出现过,占305篇作品的48.5%还多。也就是说,每两篇作品,差不多就有一篇有“我”字出现。“我”,在148篇作品中共出现546次,其中,出现1次的39篇,出现2次的25篇,出现3次的29篇,出现4次的15篇,出现5次的5篇,出现6次的12篇,出现7次的7篇,出现8次的4篇,出现9次的4篇,出现10次的1篇,出现11次的2篇,出现12次的3篇,出现13次的1篇,出现15次的1篇。“我”字出现频率之高,在历代诗歌中是少见的。这也说明在《诗经》时代,作者以第一人称“我”抒发感情的几率较高。后来,先秦至近代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我”、“吾”交替混用,“我”字使用渐少,“吾”字使用渐多、尽管“吾”字等使用了几千年,但由于它书面用语与口头用语的脱节,由于它少数文人、官人与人民大众口语的分离,今天,说话、行文需要用“我”字表达时,已很少有人再用“吾”、“余”、“予”了。而《诗经》中所大量使用的“我”字,几千年后,反倒在现代汉语中成为了最为普遍、规范的口头用语和书面用语,显得活力迸溅四射。《诗经》中的《黍离》,全诗不过117个字,仅“我”字就使用了12次,“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四个“我”字构成整齐的一组,在诗中反复吟咏三遍,描写了周之旧臣行役路过故都,触景生情,悲愤交集的生动形象。几千年之后,留学口木的年轻学子鲁迅吟出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诗句,两个“我”字出现在一个短句中,与《黍离》“我”字的句式相仿佛,抒发的同样是对于祖国故园的一腔深情。《诗经》中的《蓼莪》,整篇130个字,“我”字就出现了13次,通篇10个字里头就有一个“我”字,“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在其中短短6句24个字的极小篇幅中,就如此密集地一口气使用了9个“我”字,是对于父母养育深情近乎哀号的披肝沥胆的抒发。不管什么时候,儿女对于父母的养育情是最为难忘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深情地忆起儿时到成人阶段父母的培养教育和影响,在6岁以前母亲就教会他认3000个字,他说:“我认识的头3000个字是母亲教会的,那时候父亲在芝加哥大学留学,只有我跟母亲住在一起。”“1928年到1945年这17年时间,是父亲和我常在一起的年代,是我童年到成人的阶段。古人说父母对子女有‘养育’之恩,现在不讲这些了,但其哲理我认为是有永存价值的。父亲介绍我接触了近代数学的精神,给了我不可磨灭的印象。”杨振宁这段话,与《诗经》《蓼莪》“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所表达的,不是一样的情感吗?而且所表达的方式也近乎一样。所不同的,不过一个使用的是文言,一个是自话,一个是诗,一个是散文罢了。二者都是“我”的感情的抒发和表达,其对象都是养育自己的父母。
其二,《诗经》的语言,用词丰富,表达准确,且富于音乐美。就以词汇来说,《诗经》中使用的动词、形容词数量就非常多。据统计,《诗经》作品中仅用于表示手的不同动作的动词就有采、掇、捋、按、握、拾、拨、携、捣、提等50多个。这此表现不同动作的动词,就是今天,仍然广泛地、普遍地被使用着。《诗经》还善于使用各种重言叠字词、双声叠韵词,来增强形象感和表现力。叠声词的使用简直太多了,仅今天仍然广泛使用的就有:渐渐、煌煌、习习、绵绵、涣涣、滔滔、凿凿、皓皓、粼粼、凄凄、苍苍、悠悠、洋洋、楚楚、迟迟、翩翩、依依、浓浓、泛泛、皎皎、赫赫、殷殷、浩浩、明明、眷眷、济济、泱泱、处处、谆谆等等。
《诗经》语言最显著的特色是重复回沓,一唱三叹,讲究余韵。这一语言特色正是音乐曲调重复回沓所需要的文字表达形式。它们大多分为3章,但只有一个主题旋律,即同一主题旋律要重复三次,这样来加强咏唱的效果。同一主题旋律每次重复出现而又都有文字词语美妙的变化,这样就避免了刻板单调,在加强感人力量的同时显得内容丰富多彩,富于变化。
我们来看《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媚。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自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从《蒹葭》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诗经》中这种重复回沓的语言形式,简洁而不失生动,单纯而又见敦厚,给人以质朴的美感。有的3章文字几近一样,只有少许文字的变化,如《芣苢》,通篇3章,每章只变化那么两个字,以单调、重复、急急忙忙的、赶快的或快快的采“芣苢”(即车前子,一种象征“胚胎”生命孕育、多子的植物)的咏唱,表达了采“芣苢”的女子极其强烈的结子欲望和未能生子的恐惧。这首诗看似文字简单,而意义并不简单。可见愈是简单的文字,力量愈大,倘若使用了复杂的文字,反倒削弱了诗意的表达了。
《诗经》305篇作品,由1章组成的31篇,由2章组成的42篇,由3章组成的111篇,由4章组成的47篇,由5章组成的17篇,由6章组成的21篇,由7章组成的8篇,由8章组成的21篇,由9章组成的2篇,由10章组成的2篇,由12,13,16章组成的各1篇。从中可以看出,以2章,3章,4章结构成篇的语言形式最多,共200篇,约占三分之二,其中3章成篇的语言形式111篇,占三分之一还多。以2章构成诗篇,在后来的诗歌发展中占据主流。后来诗歌发展的两个高峰唐诗、宋词,唐诗五、七言律诗由2章组成,宋词分上下阕,亦由2章组成。诗歌发展到今天,表现形式比较自由灵活,一般来说取2章、3章或多章形式表现的较多。尤其是在社会上和人民大众口头上流行的歌曲,它的歌词有很多是由2章或3章组成的,由此可以看出《诗经》语言形式的影响是多么久远,生命力是多么旺盛。
《诗经》的语言形式以四字句为主,但又不受拘束,间有各种长短不齐的句子,句型参差变化,在表达上活泼自然,显示出错落有致的形式美。整部《诗经》共有7284个句子,其中一字句7个,二字句14个,三字句158个,四字句6724个,五字句369个,六字句85个,七字句19个,八字句5个,九字句1个。在各种句式中,四字句的使用最多,占92.3%还多。四字句句式紧凑,节奏感强,就是在今天,很多场合,也还是必须使用四字句不可。2004年9月,河南省直机关举行秋季运动会,组织者要求与会单位运动员在入场式上通过主席台时喊一个有本单位特点的口号。我们是河南广播电视大学,是搞远程教育的,于是,就拟定了“发展远程教育,实现中原崛起!”这样一个口号,既突出了我们单位的特点,又与河南省委提出的“实现中原崛起”的奋斗目标巧妙地结合了起来。我们自认为这个口号拟得挺好,可是,在集合运动员排队操练预演时,一面走步,一面喊这个口号,却怎么也喊不整齐,与步伐节奏合不上拍子。大家都很着急,反复练习,收效不大。没有办法,我们把这个口号变成了四字句式,变成了“大力发展、远程教育,奋力实现、中原崛起!”好了,句式一变,意思没变,合拍压韵,铿锵有力,“言行一致”的问题就这样解决了。
《诗经》用语丰富,四字词尤为生动、形象、富于表现力,有的甚至成了成语或警句,如:优哉游哉、绰绰有余,声闻于外,小心翼翼,天作之合,辗转反侧,忧心忡忡,泣涕如雨,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夙兴夜寐,信誓旦旦,谷则异室,死则同穴,风雨如晦,涕泅滂沱,衣裳楚楚,万寿无疆,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巧言如簧,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不可救药,进退维谷、妇有长舌,高高在上,等等。有的略有演变,如:“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演变成了今天的“切磋”、“琢磨”。“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演变成了今天的“一日三秋”。“人之多言,亦可畏也”,演变成了今天的“人言可畏”。“既明且哲,以保其身”,演变成了今天的“明哲保身”。至于《诗经》中的二字词语如中心、改造、明星、中央、中原、中国、人民、百姓、昏姻、小心、得罪、朋友、发言、往来、从事、经营、正直、光明、可以、文人、艰难、属于,等等,更是感到亲切。还有今人我们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小康”,最早就见诸《诗经》《民劳》篇的“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由此看来,对中华民族语言的发展,《诗经》是作出了很大贡献的。
《诗经》语言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活力,因素固然很多,但我认为,最为主要的是:第一,它是精品经典,代表了当时最高的文学水平。这些作品内容广泛,风格多样,展现了上古社会广阔深邃的历史风貌,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作为中华民族文学的源头活水,对后代文学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在中国及世界文学史、文化史上享有极高的地位。第二,它有着最为广泛的群众基础。《诗经》的作品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大体来说,风的作者基本上是社会下层劳动者,雅和颂的作者多为公卿士大夫。雅、颂多与朝政有关,或歌功颂德,或宴会酬答,语言风格较为典雅工致。风则多描写劳动者个人的生活感受,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语言风格清新质朴。这些诗歌经过口耳相传,日臻完美,长久存留在人民群众口中。第三,内容极其丰富。一部《诗经》,人文、地理、土地制度、饮食、婚姻、嫁娶、衣饰、住所、车马、职官、货币、贸易、祭祀、宴乐、歌舞、劳作、战争、兵役、山川江河、鸟兽草木虫鱼,无不描绘反映歌吟,是一部百科全书。《诗经》中向我们介绍了许多文化史上的知识,这些知识记载是典章制度文献的宝贵补充,以致历史学家对它的重视程度甚至超过了文献。第四,用语规范。《雅》《颂》是用当时全国通用的“官话”,也就是当时的标准语雅言写作的。《国风》虽是各地区的作品,其中还有相当数量的地方民歌,但经过记录时整理加工,保证了语言的统一和音韵的一致,进行了语言的规范化。后来的儒家,除了把《诗经》当作政治伦理教科书,又把它当作语言课本。孔子曾说:“不学诗,无以言”。俗语“腹有诗书气自华”。说的是一个人熟知《诗》和《论语》等经典,就无形中自然养成和显示出了高雅的气质。可以想见,《诗经》的传播,对我国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统一和发展,起了多么大的作用。第五,《诗经》中的作品产生的时间跨度大。《诗经》收录了我国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1世纪)诗歌作品305篇,时间纵贯约500年。第六,《诗经》产生的地域广阔。它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南至江淮,东到大海,囊括中华文明发祥地的中心地带。第七,群众与文学艺术家相结合,经过收集、加工、整理、提炼、提高。周王朝为了“观风俗,知得失”,设有专门收集民间歌谣、称为“行人”的采诗官。他们手摇木铎,四处巡游,采集歌谣,献给朝廷的乐官。此外,周王朝还有献诗的制度,即在天子听政时,让公卿列士献上讽谏诗或赞美诗。所有这此,都为《诗经》的孕育、创造提供了丰沃的土壤和得天独厚的条件。
参考文献:
[1]闻一多.诗经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2.
[2]孙克强,张小平.诗经与中国文化[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
[3]夏传才.诗经语言艺术[M].北京:语文出版社,1985.
[4]赵晓兰.诗经的生活艺术[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
作者单位:河南广播电视大学。
注:该资料为新安中学学生专题研究性学习之用。谨向作者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图片选自“弦美人的博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