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习作推荐:到底是谁的错——浅析《伤逝》的爱情悲剧 宋于勤

(2014-06-13 17:48:20)
标签:

鲁迅专题

学生习作

《伤逝》的爱情悲剧

宋于勤

分类: 习作:学生成果展示评价

习作推荐:到底是谁的错——浅析《伤逝》的爱情悲剧 <wbr>宋于勤

到底是谁的错?

——浅析《伤逝》的爱情悲剧

高一(13)班 宋于勤  星级:★★★★★

 

    涓生与子君的故事是个爱情的悲剧。许多人都觉得涓生无情,为子君而惋惜,或为这个残忍的社会而愤愤不平,但是这个悲剧到底是谁犯的错呢?或许错的是涓生,是他的思想,先进知识分子的思想错了。是“民主”错了,还是“科学”错了?或许是子君错了,错在她爱的太纯真。但是,有多少人期望的便是这种纯真的爱,没有一丝虚假,没有一点做作,没有对名利的崇拜,对金钱的狂热。或许只是在一个不正确的时间,不合适的地点,爱上了一个不该爱的人,一个纯真而真挚的爱情故事就以悲剧谢幕了。

    一、不正确的时间

    二十世纪初,中国虽受“五四”与“新文化”的影响,思想开始渐渐地民主化,自由化,但这只是极少数知识分子,而且很大一部分都是男性。绝大多数的人还是处在封建礼教的思想中,包办婚姻、裹小脚、迷信等这些社会旧现象屡见不鲜。在海外的各种宣扬自由、民主的名著的影响下,提倡婚姻自由的呼声越来越强烈,涓生便在其中,但几乎没有人支持他,包括他的朋友,和他一样的知识分子——“我也陆续和几个自以为忠告,其实是替我胆怯,或者竟是嫉妒的朋友绝了交。”这就是说“婚姻自由”也只是嘴上说说而已,从说到做,那是大多数人都“胆怯”的。而涓生就勇敢地踏出了这一步,他也只踏出了这一步,不过迎接他的不是欢呼,只有“探索,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盯得他“全身瑟缩”。旧时代的思想不能够容忍新时代的事物的进入,即便只是外表也不行。

    二、不合适的地点

    如果这故事没有发生在北平的“吉兆胡同”,没有发生在人们的视线中,就不会有奚落,就不会有“探索,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就不会有雪花膏的“告密”,就不会有涓生的“被辞职”,就不会有生活的压力来逼迫涓生做出选择,涓生或许就不会说出“因为,因为我已经不爱你了!”这样残忍的话,或许他们的爱情还能延续下去,或许他们的故事结局不会那么伤感。没有人干扰,没有人阻扰,涓生的梦或许就不会被打碎。如果他们出走了,不在北平,不在中国,去了一个美丽而遥远的国度,过着幸福而快乐的生活。那么,这就不是鲁迅先生的小说了,而是一篇美丽的童话。但鲁迅先生永远写不出童话,因为他看得到,看得到中国人的麻木不仁,看得到人们“吃人”的血淋淋的嘴,而且他不会逃避,像涓生那样逃避,他用自己的笔来刻画出一个又一个的张着血淋淋大嘴的人和一个又一个被吃掉的人。

    三、不该相爱的两人

    先说涓生:

    涓生是在五四思潮中“觉醒”的青年,他拥有先进的思想,“家庭专制”“雪莱”“易卜生”“娜拉”这些东西他都有所涉猎,他有远大的理想,妇女解放,婚姻自由,这些词语都在他脑海中荡漾。刚开始,涓生是勇敢而真挚的。他能每天在会场里等着子君的橐橐的“皮鞋的高底尖触着砖路的清响”,他能抬起头“骄傲”的面对“雪花膏”和“鲇鱼须”的冷眼,能用“可笑”的单膝跪地来勇敢的表达出自己对子君的爱,能够为了子君和“几个自以为忠告,其实是替我胆怯,或者竟是嫉妒的朋友绝了交”。至于他为什么爱上子君,这种事情不必深究,我们只要知道他爱过子君就行了。他和大多数人一样,用语言描述出自己与心仪的人美好的未来,“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伊孛生,谈泰戈尔,谈雪莱……”涓生的才华便通过这些零零碎碎的语言表现出来。但是,涓生也有一个很大的问题,他能沉溺在自己的美好的幻想的世界中,却不能面对现实。所以,同居后,经济的问题迎面而来,“我们的家具很简单,但已经用去了我的筹来的款子的大半;子君还卖掉了她唯一的金戒指和耳环。”“唯一”的首饰为了家具当掉了,可见经济的拮据。然后,他发现子君也变了,变得“失了勇气”,变得“怯弱”,变得“浅薄”。但是,他不敢面对,“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他将子君的变化归咎为爱情的责任,他不敢面对子君的传统的本性,面对职业的失去,他想到的不是和子君一起度过难关。“第一,便是生活。”“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在他反复的思想斗争后,他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这里是“生活着”而不是活着,说涓生吃不了苦吗?但是他又能在经济拮据的情况下坚持那么久。所以说“生活”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但是那看要和谁一起生活,也许他只是厌恶子君了。身为家庭顶梁柱的他都这样想,那么抛弃子君是注定的事了。“因为,因为我已经不爱你了!”这样的话还是说出了口。这时候的涓生到底还爱不爱子君,我们无处考证。因为,他面对“子君的死”痛悔到底是为子君痛悔还是因为自己的梦想的破灭,谁知道呢?但是,就算是这样,他依然无法面对,“我愿意真有所谓鬼魂,真有所谓地狱”,他还在通过一些子虚乌有的东西来迷惑自己,就算他知道没有地狱,没有鬼魂。涓生是新时代与旧时代的产物,是一个让人悲哀的逃避者。

    后说子君:

    子君是在涓生的“启蒙”下“觉醒”的女性。在被涓生“启蒙”的过程中,她被涓生的才华和他所构建的美丽的未来深深吸引住了,她能“大无畏”的面对路人“探索,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她能和阻挠自己与涓生相爱的叔子闹开,“至于使他气愤到不再认她做侄女”,她能说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样果断的话,她能为了购置家具而“当掉了唯一的金戒指和耳环”,她能在涓生说出“因为,因为我已经不爱你了”这样的无情的话后还为涓生留下两人生活材料的全副,她对涓生的纯真而热烈的爱,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她却是什么都记得:我的言辞,竟至于读熟了的一般,能够滔滔背诵”“我的举动,就如有一张我所看不见的影片挂在眼下,叙述得如生,很细微”“两眼注视空中,出神似的凝想着,于是神色越加柔和,笑窝也深下去”,堕入爱河的子君贪婪地吮吸着初时的美好,渐渐地她变成了爱的奴役,变成了涓生的爱的附庸,爱成为子君的一部分,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同居之后,子君忘了“独立自主”,忘了“新女性”,披在身上的伪装悄然褪下,传统的本性一点一点的暴露开来。她终日为了生活琐事而忙活着,为了油鸡,为了叭儿狗和官太太暗斗。面对涓生的抛弃,子君只是默默地忍受,没有抗争,没有言语,这是几千年来中国妇女走过的老路,子君又走了一遭。离开了涓生,迎接绝望中的她的是父亲封建的家门,家门后面是“吃人”。子君是旧时代的产物,是一个让人惋惜的悲剧的承受者。

    一个只会逃避的人与一个只会忍受的人,在众人的冷眼下,不顾一切地相爱,怎么会有好的结局?

 

参考资料:

    1、新浪微博吴泓工作室“走进鲁迅世界”专题学习

    2、 部分句子来自网络,百度百科及新浪微博

 

注:专题学习中提供的学生习作及写后反思,是学生学习其间即时上传到网上的,除了订正错别字外,编者未作其他修改,保留习作原貌。学生文章,语言稚嫩,甚至可能有些文章,借鉴太多,少年错误,在所难免,各位大家,如涉及您的文章,务请不要生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