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习作推荐:对祥林嫂的死的几点看法 李万钧

(2014-05-29 11:20:08)
标签:

鲁迅专题

学生习作

祥林嫂的死

李万钧

杂谈

分类: 习作:学生成果展示评价

习作推荐:对祥林嫂的死的几点看法 <wbr>李万钧

对祥林嫂的死的几点看法

高一(13)班 李万钧  星级:★★★★★

 

    人们阅读《祝福》,必定会有以下一些疑问或想法:祥林嫂到底是被“旁人”逼死的,还是被封建礼教逼死的,或者是被自己内心最终逼上绝路的?祥林嫂的死又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状?对于这些问题我有以下几点看法。

    第一,我们来看看“旁人”和封建礼教逼死祥林嫂。

    说到“旁人”和封建礼教,我们最先想到的肯定是鲁四老爷,当然,还有柳妈和鲁镇上那些人们,以及他们的所思所想和所为。

    鲁四老爷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他迂腐、保守、顽固,坚决捍卫封建思想,反对一切改革和革命,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四叔皱了皱眉,四婶已经知道了他的意思,是在讨厌她是一个寡妇。” “四叔一知道,就皱一皱眉,道:‘这不好。’恐怕她是逃出来的。’” 刚刚开始鲁四老爷就不喜欢这个祥林嫂。“当她初到的时候,四叔虽然照例皱过眉,但鉴于向来雇用女工之难,也就并不大反对,只是暗暗地告诫四姑说,这种人虽然似乎很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的,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一切饭莱,只好自已做,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到了第二次祥林嫂来到鲁镇是鲁四老爷依旧对祥林嫂存有戒备。“傍晚,我竟听到有些人聚在内室里谈话,仿佛议论什么事似的,但不一会,说话声也就止了,只有四叔且走而且高声的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直到祥林嫂死后鲁四老爷也没有改变看法反而更加不满了。鲁四老爷看似为人正直,工钱照付,也并不凶残,不像其他地主连打带骂,其中也有一点想快点把祥林嫂打发走的味道。“‘既是她的婆婆要她回去,那有什么话可说呢。’四叔说。于是算清了工钱,一共一千七百五十文,她全存在主人家,一文也还没有用,便都交给她的婆婆。”

    柳妈是一个吃斋念佛的女人,她本身也是被封建礼教迫害的人,然而她与祥林嫂的被别人对待的态度完全不一样。鲁四老爷对祥林嫂的态度比对柳妈的态度差得多。这是为什么呢?柳妈也是一个被鲁四老爷家雇佣的女工,从情节上看,可能也是一个寡妇,老寡妇,何以见得?因为,她似乎当寡妇的经验很丰富。没听说她丈夫来看她,她也没像回家探亲什么的。大体可以断定跟祥林嫂是同样命运的女人。柳妈坚信菩萨把祥林嫂一劈为二是公正的,劝祥林嫂去“捐门槛”赎罪。荒谬野蛮的观念已经深入到被压迫者的潜意识里,到骨头里去了,荒谬到感觉不到荒谬了。祥林嫂或许是刚刚又死了丈夫,鲁四老爷认为她连克死了两个丈夫,本来就不想要她,会坏了鲁家的气运,认为这不吉利。他们对祥林嫂冷嘲热讽,并不管祥林嫂的死活的。

    至于鲁镇上的人们,他们也是把祥林嫂逼死的罪魁祸首。鲁镇上的人们对祥林嫂的遭遇并没有任何的同情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猎奇的心理。等到厌倦了,便对之唾弃,表现出一种冷漠厌烦的态度,他们也是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人,正是由于这种思想统治了他们的灵魂,所以,他们鄙视祥林嫂。他们的态度也增加了祥林嫂精神上的痛苦,最终把祥林嫂逼上了绝路。

    第二,祥林嫂是被自己内心最终逼上绝路的。

    1.初到鲁镇的祥林嫂: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这里需要明确几点:“脸色青黄”这个告诉我们她生活条件不好,遭遇丈夫去世,打击比较重。“手脚都壮大”体现了劳动妇女的典型特征。“顺着眼”是顺从的样子。二十六七岁从现在的角度来看,是年轻女性,很活泼、开朗、率性,但是祥林嫂二十六七岁的时候却是顺着眼,这应当是长期受到一些无形的规则规矩的限制所致。“两颊还是红的”以及来了之后,在劳动中“有了笑影,白胖了”。第一次来鲁镇,让我们看到了经历了一次丈夫去世的人生打击以后,祥林嫂有了人生的希望,我们应该对此感到欣慰。

    总体来说祥林嫂那时候忠厚、老实、年轻、生命力和生命状态还是比较正常。

    2.再到鲁镇的祥林嫂: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与第一次进行对比:第一次来鲁镇,脸颊是红的。这一次“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生命的活力已经没有了第一次来到鲁镇时那样,而是“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这暗示生命中已经多了许多悲哀。

    总体来说祥林嫂被迫改嫁,丧父失子,精神备受打击,内心极度悲伤又诉说不出。守寡不成遭劫被卖,守家不成丧夫失子。

    3.最后一次见到的祥林嫂:

    “五年前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纯乎是一个乞丐了”。“脸上瘦削不堪”表示祥林嫂流浪了四、五年,生活没有着落,人瘦削不堪是自然的。“黄中带黑”强化了这几年所受的苦。原来是“青黄”,现在是“黄中带黑”,已经失去了正常的肤色。“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可以看到,第二次来鲁镇的时候的神色是悲哀的,现在已经看不出任何喜怒哀乐,没有任何表情,没有任何神态上的变化。“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说明祥林嫂站在那里像一个木雕,只有眼珠动一动,才知道原来是个活人。

    总体来说祥林嫂已经是守命不成(赎身行乞)、人生尽头的垂死之相了。

    祥林嫂是普通的农村妇女,但是却深受封建思想的节烈观的影响。可见封建思想对中国人的毒害多么深重,不仅在鲁四老爷这样保守的乡绅头脑中根深蒂固,而且深入到社会最底层。祥林嫂对再嫁反抗越激烈,说明她受的毒害越深。不仅世人认为祥林嫂再嫁是罪恶,就连她自己也一直以再嫁为耻,精神萎靡,心怀恐惧。 

    迷信也同样毒害着祥林嫂的心灵。如果她没有再嫁的罪恶感,也许对鬼神的恐惧不会那么强烈。因为有了这样的罪恶感,“怕暗夜,怕黑影”,她想摆脱,想赎罪,自然乞求于迷信。她捐了门槛,自以为摆脱了罪孽,却不被社会认可。于是“她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自绝于这个人的社会了。

    由此可见,祥林嫂本人也是个受封建礼教思想毒害很深的人,她把封建礼教思想和迷信思想当作救命稻草,结果反而使自己陷入更恐怖的深渊。因此,我们可以说,祥林嫂也是杀害自己的凶手之一,她的死,既是他杀,也是自杀。

    第三,祥林嫂的死又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状?

    祥林嫂的死是偶然的吗?祥林嫂的死是必然的?答案是肯定的,她的死是必然之中的偶然。为什么是必然中的偶然呢?柳妈同样是与祥林嫂一样寡妇,为什么她活的好好的而祥林嫂却死了,祥林嫂的死是必然,而相对于柳妈来说就是一个偶然。祥林嫂,这个悲剧的化身,历尽了尘世间所有的痛苦,带着满心的屈辱与伤害,终是离开了我们。即便她没有寻死的意愿,即便她还有生存下去的意念,她还是会被社会中那只无情的、黑暗的手所杀害。祥林嫂的死因在于:她根本没有对人及事物价值的判断能力,她所有的判断都来自那些固定的律条,还有“旁人们”的眼光。“旁人们”的判断就是她的判断,“旁人们”认为她有罪,她就也认为自己陷入深重的罪孽之中,于是她唯一的出路就只有走向地狱。

    当时社会的大背景让祥林嫂不得不死。原因如下:

    1.封建礼教本身的野蛮和荒谬。封建礼教反映了封建等级观念。封建礼教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在制定礼教时,竭力保护地主阶级的利益。最高统治集团在制定礼教时,也是根据统治集团的利益,而不是根据全民的利益。封建礼教,也就成为统治者剥削、压迫人民的工具。在这样的状况下祥林嫂最终也是死路一条。

    2.当时社会处于封建礼教之外的人的软弱无能。以“我”为代表的新知识青年的无力援助,作品中“我”是一个接受了“五四”新思想熏陶的知识青年,他本应伸出自己有力援助之手,拯救她于水深火热之中,但当祥林嫂向“我”提出:“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我的回答:“那是……实在,我说不清……。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一个说不清楚,更加坚定了祥林嫂所信奉的人死之后有魂灵的信念。一方面,她死之后,要被锯成两半分给两个男人;另一方面,她死之后,又可以和自己想念的阿毛相聚了。在这种矛盾的冲突中,她毅然选择了死。知识分子的软弱性和对祥林嫂援助的无效性直接导致了她的悲剧。而“我”却用忘却来逃避对这件事的责难,“我”这个见过世面的读书人不是用自己的知识改变社会现状而是选择逃避和离开鲁镇,这样的话只能让封建礼教一直压迫着广大下层的人们,这也是当时的社会悲剧之一。

    3.周围的人和她自己也迷信野蛮。封建礼教有忠诚的维护者和自觉的执行者,如鲁四老爷和四婶之类,他们秉承束缚妇女的礼教观念,维护封建伦理的“妇节观”,反对一切社会变革,反对妇女再嫁,认为祥林嫂这样的女子再嫁,是女人最大的罪恶,不能容忍,必须驱赶出门。他们以自己“忠诚”的言行把祥林嫂往死路上驱赶。

    4.祥林嫂的反抗比不过封建礼教的力量。当她又被嫁出去的时候她是有反抗的——“她就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鲜血直流,用了两把香灰,包上两块红布还止不住血呢。”祥林嫂当时还有反抗的精神,可是她个人的力量又怎么能够和整个封建礼教相提的呢?

    5.在小说里特别描写了那些几乎和祥林嫂一样的劳动者———他们给祥林嫂造成了并非十分恶意的伤害。比如逼她再嫁将她卖入深山墺的婆婆,她再寡又失子后前来收屋的大伯,那个使她看到地狱的柳妈,那些不再听她倾诉的鲁镇人。他们也是劳动者, 是鲁迅对中国人民族性深刻认识之后的形象体现, 他们其实比所谓鲁四老爷这样的力量更强大,更无边无际,更无法逃脱。因为只有他们的麻木者身份的确立,也才是祥林嫂觉醒者身份确立的前提。觉醒者从来不是相对于所谓的压迫者而言的,因为相对于压迫者的,是反抗者。相对于觉醒者,恰恰就是那些沉睡者与麻木者。

    我们可以说,祥林嫂也是杀害自己的凶手之一,她的死,既是他杀,也是自杀。但不管是他杀还是自杀,归根到底,是封建礼教将可怜的祥林嫂逼上了绝路。小说的批判和揭露是通过塑造祥林嫂这个人物形象,展示她不幸的人生悲剧进行的。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揭露“四权”( 政权、族权、神权、夫权) 对中国妇女摧残与迫害,对封建文化的贞节思想和迷信思想做了深刻地批判和有力地揭露。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在它的全部描写中,包含着打碎这个精神枷锁,改变那不合理的社会的强烈呼吁,包含着为此进行坚持不懈的探索与追求,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小说起源于“祝福”,终结于“祝福”,这样的情节安排可谓意味深长。它在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在旧中国,旧社会,劳动人民无福可祝,无福可言的。

 

参考资料:

1.百度百科《祝福》,祥林嫂;

2.吴泓工作室新浪博客“鲁迅专题”课程指南。

 

注:专题学习中提供的学生习作及写后反思,是学生学习其间即时上传到网上的,除了订正错别字外,编者未作其他修改,保留习作原貌。学生文章,语言稚嫩,甚至可能有些文章,借鉴太多,少年错误,在所难免,各位大家,如涉及您的文章,务请不要生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