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初稿)中学语文专题教学教师培训课程(1) 吴泓工作室

(2014-02-04 11:48:40)
标签:

中学语文

专题教学

教师培训课程

吴泓工作室

杂谈

分类: 工作记事-教师培训

(初稿)中学语文专题教学教师培训课程(1) <wbr>吴泓工作室

中学语文专题教学教师培训课程(1

(第一期:怎样让学生做好第一个专题学习)

 

    一、培训目标

    怎样让学生做好第一个专题学习。

    二、培训对象

    初中一、二年级语文教师,高中一、二年级语文教师。

    三、培训时间

    每天上午8:30至12:00,下午14:00至17:30。共三天。

 

    四、培训内容

    1.确定专题

    (1)分析学情

    思考问题:学段与学情分析。主要是对授课学生所处学习阶段的认知水平、生活体验、学习兴趣、语言思维发展特征和学习行为习惯等作恰当的分析和研究。着重分析和研究初、高中学生之“不同”。

    案例分析:①《诗经》专题;②《论语》专题;③电影专题。

    (2)预设目标

    思考问题:含两方面内容,一是专题学习“总标题”的拟定,这关乎内容范围的限定和学习走向的预估,关乎阅读哪方面的内容和思考、研究(感悟)哪方面的问题的确定;二是学习目标的基本定位。要从语言、思想、人格三方面给专题教学进行价值定位(即这个学段什么“知识”是有价值的?)。

    案例分析:①《诗经》专题;②《论语》专题。

    2.选定材料

    思考问题:含两方面内容,一是选择哪家出版社出版的哪种版本的“原作”为最好?在“原作”的基础上要不要选择一些出版社出版的辅助性“读本”?如果要选,选哪一种最佳?二是在网络上选择并确定哪些辅助性的阅读篇目?选择“原作”、辅助性“读本”和辅助性的阅读篇目的“质”“量”该如何评定?

    案例分析:①《诗经》专题两次选材之比较分析;②《论语》专题两次选材之比较分析。

    3.拟定流程

    思考问题:怎样根据确定的学习目标和选定的学习材料去安排一个合理的学习顺序?如用什么内容和形式“开题”(导读)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先阅读哪方面的内容?会思考哪方面的问题?接着又阅读什么内容?会思考什么问题?什么内容能进一步促进学生深入广泛的思考?怎样处理教师的预设与学生的生成的问题?如学习内容的临时调整等。

    案例分析:①《诗经》专题;②《论语》专题。

    4.划分“课段”

    思考问题:“课段”划分主要是指各阶段步骤的课时节次分配。如导读阶段需用几个课时?奠基、拓展阶段的第一步“泛读概述”、第二步“精读原作”和第三步“上网研读”需用几个课时?再读、深解阶段需用几个课时?选题、写作阶段需用几个课时?如有可能,设置的深度体验阶段,如举办“辩论会”等又该作出怎么的安排?

    预估:全程共用几个课时,几周内可以或应该完成,没有网络学习平台只能用纸制品的教学该怎么办,等等。

    课时节次分配是一种预设,在具体学习过程中要关注学生思考、思想的生成,合理调控课时。

    案例分析:①李白专题;②《论语》专题。

    5.指导阅读

    思考问题:第一个专题学习,主要要求学生完成以下两项学习内容——

    第一,指导学生学会提取信息,学会做读书笔记。

    第二,指导学生学会解读文本(文本解读是关键。含解读“原作”,解读辅助性“读本”和解读辅助性阅读篇目)。

    案例分析:①李白专题之信息提取;②《诗经》专题之“原作”解读;③《论语》专题之“原作”解读;④《边城》专题之辅助性阅读篇目的解读。

    6.启思促写

    思考问题:在学生阅读、思考的过程中教师怎样适时加入一些新作(主要是指在辅助性“读本”和辅助性阅读篇目中出现的作者所引用的作品或文段)?对新作的“质”“量”有怎样的要求?教师怎样指导学生去深解“原作”(初中可做成“读书会”的形式)?教师怎样指导学生再读辅助性的文章?怎样指导学生写作感悟型文章?

 

    五、过程观察

    第“五”第“六”项,往后各专题学习对教师的要求基本一样。

    指导教师对教学过程做全程的观察和记录。

    具体包括两方面:一是教师的“教”的过程的观察和记录;二是学生阅读、思考的过程的观察和记录。做到全体观察和个别观察相结合(指个案的观察与研究)。

    六、反思总结

    指导教师对教学进行自我评价或反思;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评价或反思。

    主要是与以往的语文学习作比较,如阅读内容的“质”“量”比较,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的比较,写作的“质”“量”比较等。指导教师对学生习作进行评价。指导教师写出总结反思。主要从教学设计、学习过程、学习结果三方面进行反思,写出总结性的“论文”。

    前期重感性记录,后期重理性分析。

    案例分析:①《诗经》专题;②《论语》专题。

 

预告:

第二期:怎样让学生学习从“感悟型”向“思辨型”转变;

第三期:怎样巩固学生“思辨型”学习的思维品质和能力;

第四期:怎样让学生学习从“思辨型”向“研究型”转变;

第五期:专题课程目标的整体布局和学生语文素养形成的思考与研究。

 

链接:

走专题教学式的教师专业发展之路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e5nc.html

 

附录:

 

全国首届“高中语文专题•模块教学”研讨会资料汇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0nlgm.html

 

全国第二届高中语文模块课程•专题教学研讨会资料汇集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dvf8.html

 

全国第三届高中语文模块课程教学研讨会

暨北师大版高中语文培训会议资料汇集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e0m2.html

 

第四届全国“模块课程·专题学习”

暨“与经典同行”教学研讨会资料汇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e6j9.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