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习作推荐:对《侍坐章》中几个问题的看法 何霖峰

(2014-01-05 11:06:02)
标签:

《论语》专题

学生习作

《侍坐章》

几个问题的看法

何霖峰

杂谈

分类: 习作:学生成果展示评价

习作推荐:对《侍坐章》中几个问题的看法 <wbr>何霖峰

对《侍坐章》中几个问题的看法

高一(13)班 何霖峰  星级:★★★★

 

    《侍坐章》讲的是一位老师带领着学生在野外授课,问学生志向的故事。文章虽然优美,但是不难看出,还是有几个疑问在里面。

    一、孔子为什么要学生谈自己的志向?他自己的志向又是什么呢?

    孔子在整本《论语》中,不只一次问学生志向,而是多次问志。可以看出,孔子在生活中,在日常教学中,会更加频繁的问学生志向。说明了孔子关心学生们的志向,关心学生学习之后将来想干什么。这和孔子希望他们在政治上做一番大事业是分不开的。以至于樊迟要求要从“政法大学”转学到“农业大学”,而成为唯一一个被孔子骂为“小人”的弟子也就说的通了。

    孔子那么希望自己的弟子成才,甚至达到了恨铁不成钢的地步。是不是可以看出孔子自己也有一个伟大的政治理想,也迫切想要实现自己崇高的“仁”的政治理想呢?这一点在《论语子罕》中的“子贡问:“我有个美玉,是卖了好还是放在柜子里藏起来好?”孔子道:“卖掉,卖掉,不过要等个好价钱再卖”可以看出。

    在这里,我们不禁要问:那孔子的志向又是什么呢?答案是: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孔子在和他的学生坐着聊天时,有几个大胆的学生问:“老师,你每次都问我们的志向,那你的志向是什么呢?”孔子说:“我的志向是让年老的安心,让朋友们信任我,让年轻的子弟们得到关怀。”学生又要问了:怎么样才能做到让年老的安心,让朋友们信任我,让年轻的子弟们得到关怀呢。这看起来简单,做起来可不容易。简单的来说就是要出名,做个名人。在那个时候就是做一个想像周公一样的,辅助君王,治理好天下,处理好政事。说大点就是推行自己的“仁”,使天下成为“大同社会”。<如果一个人能做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那就是完人;如果社会做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那就是大同社会。孔子是这样的人,这样的人值得钦敬,值得礼赞;孔子是想建立一个这样的社会,这样的社会值得向往,值得奋斗。①

    二、《侍坐章》到底发生在什么时候?

    关于这一点,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

    1.王青先生认为这一事件应该发生在孔子出仕前后,而不是孔子的晚年。典籍上明确记载子路比孔子小9岁,冉有小孔子29岁。确实,假若孔子71岁时,子路已经是62岁老人,冉有42岁,此时的他们不仅不可能“侍坐”于孔子,而孔子根本也不会再要求他们“各言其志”了。此时的子路与冉有已经是从政很多年,子路作了蒲邑大夫,冉有受季氏重用,孔子怎么可能再对他们说:“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所以《侍坐章》作为实录,应当发生在孔子以及其弟子尚未出仕的早年。

    2.刘国平先生认为当在孔子为鲁中都宰(鲁定公九年,公元前517年)后是合理的。因为按《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季桓子将死,叮嘱其子季康子,要把孔子召回来,但季桓子死后,季康子却接受了大夫公之鱼的建议,只召回孔子的弟子冉求,这一年是鲁哀公三年(前492年),孔子六十岁。此时子路早已当过季氏宰,老师与弟子相处日久,焉能不知弟子之志,而公之鱼在鲁都知道冉有之能而召之,换言之,去鲁之前,冉有早已扬名鲁国,则周游列国之时,孔子又焉用问其志?所以《侍坐章》之对话情境,当在孔子为鲁中都宰(鲁定公九年,公元前517年)后,子路为季氏宰(鲁定公十二年,前520年)之先最为合理。

    而我认为这件事情应该发生在孔子当鲁国司寇之后,原因有以下几点:

    1.这件事情主要是孔子询问弟子们志向,这个可以侧面的反映出孔子当时的心态还是积极向上的,还是怀有对建设美好“大同社会”的向往的。当时主要的时间是前501年(51岁),阳货奔齐奔晋,孔子为中都宰(《礼记•檀弓上》、《孔子世家》、《孔子家语•相鲁》)。公山弗扰以费叛,召孔子,孔子欲往(《论语•阳货》、《孔子世家》)。前500年(52岁),孔子为司空,继任大司寇(《孔子世家》、《孔子家语•相鲁》),于夹谷之会相鲁定公(《左传》定公十年)。

    孔子50多岁,有什么事情可以让他重新充满对政治的希望?有什么事情可以让他想到志向?当然是做官了,有机会实现自己一生愿望的时候,与自己的弟子大谈自己的理想,自己的志向。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孔子刚做官,在一个星期日的下午,阳光明媚,孔子请学生们出来聚聚。孔子说:“不要因为我的年纪比你们大几岁,你们就不敢说出自己的志向。”我认为孔子说这句话似乎想让学生说完了自己的志向是什么,然后再问老师的志向是什么。然后老师便结合自己的职位,谈谈怎么实现自己的“大同社会”的做法。很可惜,没有学生问这一点。然后学生们谈了自己伟大的抱负。到了最后,曾皙问了一些问题,孔子也回答了。关于孔子当时的语气,非常值得揣摩。假设孔子当时有点失望,可以说明两点。一是自己的学生的志向不够远大(除了子路)。二是没有人询问他的志向,感到非常郁闷。就好像你考了100分,但是却没人询问你分数,又不好意思直接告诉他,那种滋味,是很不好受的吧。

    2.我非常赞同刘国平先生的“盖其时”孔子问弟子“如或知尔,则何以哉”才最有意义,一则夫子想知道弟子中有没有与己同怀抱负之人,二则亦符孔子物色人才以自助之意。如果《侍坐章》的情境是在夫子返鲁之后,则冉有忙于政,子路仕于卫,还会在一起言志吗?就算偶然在一起,此时问子路、冉有之志,更有何意义?又何必问得如此慎重?如果照钱穆先生所假设,以鲁定公十一年(前519年),孔子堕三都的前一年计,则“时孔子年五十三,子路年四十四,曾皙年当三十,冉有年二十四,则子华年二十一也。”此时正是孔子充满济世情怀抱负的时候,也是与弟子言志的合理之龄。我认为孔子问志,一是为了了解学生们的志向;二来是为了让他们在鲁国做官,让“孔子学院”在鲁国政坛上形成一个小的组织,以此来与鲁国三桓抗衡。否者自己的地位在鲁国是站不稳脚的。

    三、那比蒙娜丽娜还神秘的笑——“夫子哂之”

    关于孔子这神秘的一笑,在现在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我们先看看主要的看法:

    刘国平先生认为:夫子说完问题后,直来直往的子路最先回答了,他的答案干净利落,没有半点言不及义,亦无任何一点隐瞒,更没有丝毫退缩,单刀直入,一针见血,夫子笑了。要知道夫子既言“以吾一日长乎尔,毋无以也”,足见他绝无嘲笑,不屑弟子之意。否则如何期待其它弟子的畅谈平生大志?故夫子之笑,非但不是轻蔑,反倒是含有赞同、鼓励之意。而闫笑非先生却认为“哂”字都应注释为“讥笑”之意。

    而我认为“哂”字既有赞同、鼓励的意思,又略带一两分揶揄、责备的意思在里边,算是神秘的“微笑”吧。

    1.众所周知,子路是孔子提问最多的学生。首先孔子十分了解子路的性格,这一点可以在孔子曾评价子路“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中看出。此外,孔子评价子路还有“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与?”“无宿诺”等。孔子对子路忠心不二、讲信义的品性深有了解,曾断言:“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

    再者子路经常抢先回答问题,孔子是见怪不怪了。如果子路每次抢先回答完问题,孔子都讥笑一下,就算子路再不懂察言观色,再“不拘小节”,也会有所收敛。

    根据刘国平先生的理解,子路之对就算快了些,亦不过未加思索而对,此正可见子路胸中早有成竹,其治千乘之国的能力与志向,早已在胸中酝酿很久了。而且我认为子路的回答,有孔子的思想在里面。国家强盛,百姓知理,这不是孔子的志向最核心的地方吗?如果一个学生拥有与老师一致的理想,老师不会感到高兴吗?而且当时孔子51岁了,而古代人的年龄普遍都不长,孔子的年龄也算“超高寿”了。难道孔子没有为自己的理想找下一代接班人的打算吗?答案是肯定的。颜回就是一个,而与孔子最亲密的学生子路肯定也在其中。

    2.一般人的情感是很复杂的,更何况是孔夫子呢?我认为这笑里面还有一两分揶揄、责备的意思在里面。根据闫笑非先生的说法:孔夫子其人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一天天总是板着面孔道貌岸然的样子,他有时故意和弟子们开开玩笑,有时也被弟子们弄得十分尴尬。所以看见子路如此急切言志,就“讥笑”他。

    而我认为这一说法是片面的。为什么呢?我们知道,孔夫子是个凡人,也会和学生开开玩笑。但是在学生谈志向的时候开玩笑,讥笑学生。常人都知道这个是不礼貌的行为,何况是一贯讲礼的孔子呢?孔子50多岁了,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孔子都是一个知天命的人了,总不会连什么玩笑可以开,什么玩笑不可以开都不知道吧?

    另外,子路与老师关系不一般,一方面忠贞不二,极其尊重,但另一方面又不像颜回那样于孔子之言“无所不悦”,总取“不违”态度。只要他认为孔子的言与行有不正确的地方,总是直率地提出批评和反驳。这是子路率直、光明磊落性格的又一体现。《论语·阳货》中记载:“公山弗扰以费叛,召,子欲往。”对孔子的这一举动,子路以为不妥,当面反讥说:没有人用你就算了,为什么要投奔这个叛乱分子呢?急得孔子支支吾吾地回答:我去应召是想借那块地方复兴周朝啊!由于此事于情于理都欠妥,加之子路的反对,孔子未能成行。又《史记·孔子世家》里记载,孔子欲至卫国求仕,当时卫灵公夫人南子深得灵公宠爱,欲得到卫灵公任用,必须走南子这个后门不可,而南子在当时名声又极为不佳,这实在给以守礼著称的孔子出了一道难题,但由于求官心切,孔子还是拉下脸来,硬着头皮去见南子。对孔子的这一“失节”举动,子路极为反感,当面质问孔子,急得孔子对天发起誓来:我如果不是为了得君行道而不得已去见南子的话,那么老天一定会厌弃我! 老天一定会厌弃我!子路就是这样一个光明磊落、伉直坦率的人,只要他认为不对,一定会坚决提出批评,即使是自己尊敬的老师也不例外,这一点在孔子的所有弟子中是不多见的。②

    从这些可以知道,子路是敢于指出孔子的缺点,老师的不足的。这都基于孔子与子路的关系。孔子在评论子路志向的时候,他说:“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只是说明孔子觉得子路城府太小,怕将来没有他的容身之地。

    至于冉有、公西华与曾皙的回答,可能是他们都误解了孔子的那一笑了。因为孔子与他们的关系没有子路与孔子那样特别,那么亲密。可能只有孔子与子路才知道这种关系吧。所以冉有、公西华与曾皙回答就一次比一次谦虚。

    四、结语

    《侍坐章》中有许多疑问、难题我们还没有解开。可能真正的答案只有当时的孔子、子路和当事人才知道。他们给我们留下了一个美好的遐想。

 

参考资料:

    1.资料出处

    ①来源于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e556960100aa1c.html

    ②来源于http://baike.so.com/doc/6379985.html

    2.资料参考

    ①《论语•侍坐》章正读 王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e4w1.html

    ②关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的几个问题 闫笑非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e58n.html

    ③《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新析 刘国平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e55l.html

 

注:专题学习中提供的学生习作及写后反思,是学生学习其间即时上传到网上的,除了订正错别字外,编者未作其他修改,保留习作原貌。学生文章,语言稚嫩,甚至可能有些文章,借鉴太多,少年错误,在所难免,各位大家,如涉及您的文章,务请不要生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