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冉求善于政否?
高一(13)班 尹冉 星级:★★★★★
冉求,春秋末鲁国人,字子有,通称冉有。孔门七十二贤之一,以政事见称,多才多艺,尤擅长理财,曾担任季氏宰臣。冉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性格活泼爽快,在做季氏宰时被孔子号召学生“鸣鼓而攻之”的弟子。在《论语》中,我们也读到了很多则关于冉求的对话,有些是他被孔子训斥的场景,还有些话是从别人嘴里说出来赞扬他的话。那么,冉求是不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或者说是不是一位以政事见称具有杰出政治才能的人呢?
一、冉求的“不劝阻”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汝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若林放乎!”(《论语·八佾》)
祭泰山,是天子诸候之礼,季氏以陪臣而祭泰山,是不符合礼的。冉有是孔子的弟子,当时在季氏那里做官,孔子问冉有:“你能劝阻他吗?”冉有回答说:“不能。”孔子就说:“啊呀,难道说泰山之神还不如林放(知礼)吗?”
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若林放乎!”——这句话意思是对待泰山要有礼。林放是一个懂礼守礼的人,他哀叹如今的世道只追逐礼的形式而忽略了礼的实质,便问老师:什么是礼的本原。老师为他的问题既喜且叹:“你问的问题,意义何其之大!一切的礼,与其过于奢侈不如恪守节俭;仅就丧事而言,与其仪式上治办周备,不如内心真正哀伤。”可以看出,孔子十分重视礼,也比较欣赏重视礼的人才。孔子对冉有说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孔子实际上在从侧面说冉有你做得不对,你应该遵守礼仪,阻止季氏拜泰山,批评冉有不懂礼!可是冉有怎么可能会不懂这个道理呢?但是冉有为什么说不能呢?作为季氏宰,应该要极力劝阻季氏呀?
冉有并不是因为没有才能,那他为什么又不劝阻季氏呢?难道不去祭拜泰山就不能完成政治抱负了吗?如果拜拜泰山就行了,那任何人都可以心想事成了!要么是冉有政治才能有问题,要么是冉有还有其他的原因。
让我们再看一段冉求的“不劝阻”: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论语·季氏》)
季氏将要攻打附庸国颇臾。颛臾,一个附属国,季氏要攻打他,这个做法对不对呢?接着,冉有、子路两人参见孔子,说道:“季氏将对颛臾使用武力。”孔子说:“冉求!这难道不应该责备你吗?颇臾,先王曾经任命他主持东蒙山的祭祀,而且它处在我们鲁国的疆域之中,这正是跟鲁国共安危的藩属,为什么要去攻打它呢?”显然孔子认为这个做法是错的。冉有说:“那个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人都不想呢!”主子说要怎么干冉有就怎么干,也不敢说一些逆耳的忠言来劝阻季氏。孔子说:“冉求!贤人周任有句话说:‘能够施展自己的力量就任职;如果不行,就该辞职。’比如瞎子遇到危险,不去扶持;将要摔倒了,不去搀扶,那又何必用助手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犀牛从栅栏里逃了出来,龟壳美玉在匣子里毁坏了,这应责备谁呢?”孔子其实想叫冉有辞职,因为他认为冉有不能胜任这个职位。冉有说:“颛臾,城墙坚固,而且离季孙的采邑费地很近。现在不把它占领,日后一定会给子孙留下祸害。”孔子说:“冉求!君子讨厌那种避而不说自己贪心却一定另找藉口的态度。孔子认为这种担心是一种借口。我听说过:无论是有国的诸侯或者有家(封地)的大夫,不必担心财富不多,只需要担心财富不均;不必担心人民太少,只需要担心不安定。若是财富平均,便没有贫穷;和平相处,便不会人少;安定,便不会倾危。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便发扬文治教化招致他们。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如今仲由和冉求两人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用文治教化招致;国家支离破碎,却不能保全;反而想在国境以内使用武力。我恐怕季孙的忧愁不在颛臾,却在萧墙里面。”明白人都知道,武力是解决事情是最愚蠢的办法。冉求那么聪明不可能不知道。所以此事有些蹊跷。
正因为他的“不劝阻”,出现了下面这件事。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论语·先进》)
冉有为何要退学?而且孔子对冉有的处理很严厉,干脆开除他的学籍,还让弟子们敲锣打鼓的“欢送冉有”。事情的起因是因为冉有为已经很有钱的季氏搜刮民财。季氏会让冉有做这件事,也说明冉有也很擅长理财。但是冉有作为季氏宰,应该阻止季氏做错事。搜刮民财这件事本身就不对,更何况季氏本来就很有钱了。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让百姓生活安宁,得以温饱。那为何政治才华横溢的冉有却不劝阻季氏呢?
二、冉求“不劝阻”的原因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汝画。”(《论语·述而》)
这句话的大体意思是:冉求说:老师啊,不是我不喜欢你的学问,而是我能力不够啊。孔子说:能力不够的人,做到一半坚持不下时才废弃不做,而你一开始就给自己画了一条界线。
可以看出,冉求认为有些东西是自己不能逾越的,自己不能做到的事就不去做。都还没有去尝试,就说自己一定做不到,这是多么悲哀的事。孔子清晰地洞察了这一现象,他认为力不从心,中道而废是不可耻的,可耻的是还没去尝试,自己已经给自己画上了一条界线,暗示着自己永远也无法跨过这条界线。殊不知这种想法埋没了多少杰出的人才啊!所以冉求没有去阻止季氏拜泰山和攻打附属国跟冉求为自己画的界线是有关系的。其次,冉有可能就是不认同孔子的政治观念,但为了给老师一点面子,所以才这么说的。也有可能,两个原因都有。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之,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子路》)
孔子到了卫国,冉有给孔子驾车。孔子说:老百姓真多啊。冉有说:百姓已经很多了,又要如何进一步做呢?孔子说:让老百姓富起来。冉有说:老百姓富起来以后,又要如何进一步做呢?孔子说:教化百姓,使他们崇尚道德,遵守国家法令。
孔子“不富不教”的理论意义深远,按照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只有满足了基本的生理需求以后,才会去考虑安全、爱与被爱的需要,才会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冉有也学到了这点,所以在我看来,冉有知道如何教化人民,却不那么了解如何教化君主。这么说来,冉求对孔子说不能阻止季氏去祭拜泰山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不知如何劝阻,担心自己说错话,惹得季氏生气。
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论语·子路》)
在孔子眼里,政就是正,“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这句话译成现在的白话文就是:假如本身公正,去从政,不必讲,当然是好的。“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政者正也,要正己才能正人。假使自己不能端正作榜样,那怎么可以辅正别人呢?当然,他也是这么去衡量冉有的。孔子对冉有晚退朝“有政”的说法,作了名分和概念性的纠正。在国言政,在家(特指卿大夫家)言事。国政和家事不能混为一谈。这也是一种“正名”,“名不正,则言不顺。”教育他保持清醒头脑。冉有当时作为季氏的家臣,按说他只能参与家事的讨论,然而在家中商议国政,正好说明季氏的以国为家,僭越违礼。从这则故事中可以看出,冉有在政治方面并没有特别重视礼,从而这也是他没有劝阻季氏拜泰山的理由。还有一件关于攻打颛臾的事情。首先要弄明白,季氏攻打颛臾的目的。其实,季氏讨伐颛臾虽然可以扩大地盘,发展实力,但主要目的还是要削弱鲁君的实力,最终篡夺鲁国的政权。从这个观点看,他发兵讨伐颛臾是一种烟幕,是一种试探性的武力示威,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冉有说因为颛臾的日益强大威胁到了季氏,所以季氏为了断绝后患就去攻打了,这么看来,冉有也是参与了这件事的军事谋划。孔子认为,明明是想去消灭颛臾,非要找借口说别人威胁到了自己。在我看来,既然颛臾是季氏的附属国,而且也是先王封国,就不应该用武力去对付!但冉有不赞成用礼去征服颛臾同时也没有劝阻季氏攻打颛臾。这样就得出一个结论,冉有是有政治才能但却没有政治立场的。进而言之,冉有与孔子的政治理想或者说价值观是不一样的。
三、从老师隐晦口中再看冉求“不劝阻”的原因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论语·公冶长》)
孟武伯问孔子:“你觉得子路仁吗?”孔子说:“我不知道呀。”然后孟武伯又问了一遍。孔子说:“子路呀,一个有千骑的大国,交给他治理是没问题的。不知道他算不算仁呢?”“那冉求怎么样呢?”孔子说:“冉求呀,一千户人家那么多的县,百坐乘骑的国家,他可以做那里的宰相。不知道他算不算仁呢?”孔子回答的话就已经肯定了冉有的治理国家的能力,但他说不知道冉求这样算不算仁的啊!
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论语·先进》)
在那么多的弟子中,冉有和季路在政治方面尤为突出。可见,冉有还是非常有政治才华,多才多艺的。但德行却不如颜渊、闵子骞、冉伯牛和仲弓。用今天话说是“有才无德”的啊!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庚。”冉子于其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论语·雍也》)
这则主要说的是子华到齐国出使,冉有为子华的母亲向孔子请求一些米。孔子说:“给他一百斤。”冉有请求再多加一点。孔子就答应再给四十斤(二斗四升)。冉有却给了两千斤(八百斗),孔子说:“公西华在别的国家,骑着宝马,穿着绸缎。我是知道的,君子应该救济穷人,而不应该再为富人增添财富。
为什么冉有会给子华的母亲那么多米?要知道,两千斤米就是放在现在也可以吃很久。有人认为,冉有是觉得公西华如今不在家,只有母亲一个人,又不能自己耕作。而且子华出使也是为了自己的国家,也为孔子长脸了,应当让子华母亲过得好些。在春秋战国时期,发明新的铁农具,农业经济得到了大力的发展,粮食丰收。所以冉有给出那么多米是能力的。也可以看出冉有也很大方。不过,我觉得他给得也太多了,多到有点不合乎礼仪。想在自己的朋友公西华面前显摆一下自己很大方很有钱!也不管三七二十一,逮到机会就给好朋友好处,以便搞好关系,这显示出了冉求的假公济私。冉有当了官,连孔子的话都违背,礼仪也不管那么多了,为什么呢?我觉得是他的政治价值观有问题,说白了就是少德甚至无德了。
四、结论
冉有到底能不能做官?是不是一个好官呢?很多人说,他多才多艺,做官没什么问题的。但是多才多艺只代表一种能力,不见得代表你有一种坚持原则的品德。这就是问题了。冉有有才能但不会运用,这就像有好嗓子的人唱不不出好听的歌曲一样。
冉有不能坚守原则是由他的性格决定的。孔子对他说过:听到该做的事情就立刻去做。冉有的性格有些内向和软弱,所以无法坚守原则。
如果你替别人做事,就要像帮助别人,怕他摔跤一样,扶他走路。如果说你不能帮助你的老板把事做好,让他做他愿意做的事情,其实是坏的事情,那到底你们在干什么?你做官要用正道来服侍你的长官,做不到的话就辞职。这是孔子的态度。我也同意这个观点。
然而,我们也看到冉求既不阻止季氏拜泰山,又不阻止他攻打附属国,还帮他增加税收。冉求内向懦弱的性格,使得他只能够顺着主子的意思,他实在没有那个魄力去跟长官对抗。所谓的“忠官”应该做的忠言逆耳,他却做不到。
所以冉有有一定的政治才能,但由于没有政治立场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导致他没能成为一位出色的政治家。
参考资料:
1.冉求的百度百科资料: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vM7MP_i85Bgn5gyb2iZyyhxyxAOo5j4PvmLOkq-rqrk1JNUdDBfm4qdJvFiHD7Xp2Ti8ckA907F89MusgL78W_
http://wenku.baidu.com/link?url=k4cIiJCcmFztIwa4OTC7STwKixzlsEfLBYunEN3gWa_USj01ZC-mucHoWLPEc7cyOzvemLtng95bmhSyFr7-UyJwCmeqsfvX2svOmLS-707
2.《论语》 张燕婴
3.新杏坛向孔门弟子借智慧之一:向冉求学习做官
注:专题学习中提供的学生习作及写后反思,是学生学习其间即时上传到网上的,除了订正错别字外,编者未作其他修改,保留习作原貌。学生文章,语言稚嫩,甚至可能有些文章,借鉴太多,少年错误,在所难免,各位大家,如涉及您的文章,务请不要生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