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经》专题教学设计与实施  深大附中 石艺霞

(2013-03-25 17:59:37)
标签:

《诗经》专题学习

深大附中

石艺霞

杂谈

分类: 工作记事-教师培训

《诗经》专题教学设计与实施

深大附中  石艺霞(吴泓工作室成员)

 

    执教十几年,就在我深感教与学都在死胡同里无谓兜圈而难以突破之时,我接触到了“专题(模块)教学”,令人耳目一新,跃跃欲试。2012年9月,我和学生们开始做《诗经》专题。原以为改革总是艰难而痛苦的,却并未预计如此快乐。

    一、选定专题

    做专题,有太多的理由选择《诗经》,当初我和我的学生们经过商讨,主要考虑了几点:1.《诗经》是源头,以后的诸多文学作品都可在此找到渊源,先学《诗经》可观照到以后的诸多专题;2.前辈已经留下了丰富的资源,探索出了一条相对明朗的道路,我们可在巨人的肩上眺望一把;3.初中时也学过一些篇目,有一点积累,不陌生,还可以跟初中的学习方式进行比照;4.粤教版必修一教材中选了《诗经》中的《静女》和《氓》,作为第一次尝试改革选择从教材走出去会更稳妥。

    我们一起阅读了吴泓老师博客上推荐的诸多文章:《中国古籍经典<诗经>成为“世界最美的书”》《<诗经>持久之美:华夏文明的文化基因》《美丽<诗经>》《植物与<诗经>时候的爱情》等,我们不仅坚定了学习《诗经》的决心,更激发了大家探究的兴趣。

    选择了《诗经》,但305篇不能全都读,我们还是按照内容分爱情诗、战争诗、农事诗三个类型来学习,选择了20多首诗,包括爱情婚恋诗:《关雎》、《汉广》、《摽有梅》、《采葛》、《静女》、《桃夭》、《木瓜》、《子衿》、《蒹葭》、《将仲子》、《氓》、《溱洧》、《女曰鸡鸣》《狡童》《出其东门》;战争诗:《君子于役》、《击鼓》、《伯兮》、《无衣》、《黍离》、《采薇》、《载驰》;农事诗:《芣苢》、《伐檀》、《硕鼠》。让学生有条理地从不同侧面了解《诗经》已经《诗经》时代的社会。

    所选择的书有王秀梅的《诗经》、周振甫的《诗经译注》,这是必选。其他的可以选择阅读比如李颜垒的《最美不过诗经》、闫红的《诗经往事——爱在荒烟蔓草的年代》、刘冬颖的《执子之手:诗经爱情往事》等等。

    我带的高一(2)班是我校高一年级基础最好的班之一,他们及他们的父母对每一次考试的成绩都不容有任何闪失。因此,我们在选题和整个专题学习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都没有完全放开教材,也充分考虑应对考试。

    二、整体教学步骤设计和实施

    确定专题,选定学习篇目,明确方法,了解学习目的。

    第一阶段:精读诗歌,大胆质疑。

    第二阶段:阅读评析,网络延伸。(9月份基本完成前两个阶段)

    第三阶段:选择方向,深入思考。(10月中下旬基本完成)

    第四阶段:整体构思,援笔成文。(11月中基本完成)

    第五阶段:修改上传,整理成集。(修改的过程比较漫长,各个学生的速度也不一样,最迟的拖到了12月)

    三、学习过程

    第一阶段:精读诗歌,大胆质疑。

    鉴于学生的基础比较好,文字方面的问题基本上学生利用工具书自行解决或互相帮助解决。在反复阅读和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思考质疑。

    从字词的理解到背景的了解,到诗意的品味,通过学生的反复诵读,讨论分析,基本可以完成。

    但这个阶段出现的问题是:许多学生不会提问。提出的问题常常是字词方面的浅层问题,甚至是课文注解里面可以查到的问题。我当时感到压力很大。如果我来提问让学生回答,就又走回了传统教学的框架里。但学生的提问又有点不着边际,怎么办?经过请教吴泓老师,我平静了心态,设法总结发现问题的方法,教给学生。比如:注解(或不同的资料)里面有两解的地方,究竟那一种说法更好,为什么?比如:跟我们现在不太一致的现象,那是因为当时是一种怎样的背景?诸如此类。

    当时一个特立独行的学生还提出:《诗经》里的爱情诗很美,但我更喜欢研究陈奕迅的情歌。我单独跟他说那你就可以两相对比,还可以将王洛宾的情歌与之对比,并推荐吴泓老师博客上香港歌坛词圣林夕的六篇文章。最后这个孩子欣然加入我们的专题学习,并很善于积极思考。

    建立老师的博客,便于向学生推荐相关资料和优秀作品。

    第二阶段:阅读评析,网络延伸。(9月份基本完成前两个阶段)

    原本网络文献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现在我们跟着“吴泓工作室”做专题教学,是站在巨人的肩上,占有了许多的优秀资源,享有了专家的智慧结晶,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养料。

    这个阶段学生获取的信息量是非常大的。除了老师推荐的文章,比如《中国古籍经典<诗经>成为“世界最美的书”》《<诗经>持久之美:华夏文明的文化基因》《美丽<诗经>》《植物与<诗经>时候的爱情》等等,孩子们还自己“百度”“谷歌”,查找许多资料进行阅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当然,带学生上网络课之初遇到了不少的问题。

    首先是教师对课堂的把控度。我不很清楚,是否应该从目标和步骤上对每堂课都作出具体的规定,每一堂课、每一环节按步骤限时间地去完成。前两节网络课,我只没给限制的,只是限定了网站和《诗经》相关的范围。结果,出现了部分学生没有方向的情况。因此,接下来,我做了调整,先聚焦新安中学的学生作品(“与学生一起读《诗经》作品展”),给出大的方向,细化学习步骤。

    其次部分学生很不习惯这种方式上语文课。第一次网络课下来,就有个基础不错的学生陈希说:“我感到还是传统课堂好些。因为传统课堂老师讲得多,很明确,我们初中的时候,老师讲的词就是要考的词。但现在,我们还是不知道高考要考什么,是不是像初中那样。如果是,那我们离开这个教室,我们带走的是什么呢?”我针对语文学科的特点,跟学生们阐释了究竟学语文要学什么,对我们有怎样的影响,我们应该怎样来学习,怎样占有资源,学习知识,获得智慧。因此,几次网络课之后,同学们越来越喜欢这种形式,感到获益匪浅。

    而且,初中喜欢抒情散文的学生们现在来读长篇的论文非常吃力,读不懂,有难度。随着阅读量的增加,他们的理解能力明显增强,甚至越读越有意思,越读越会思考。

    这个阶段学生的信息获取量非常大。许多同学不仅提出了许多问题,而且感到越探究问题越多。比如,学《氓》时,同学提问“兄弟不知,咥其笑矣”的“咥”就是笑,为什么重复,这是一种特殊的笑吗?解读《蒹葭》的时候,学生也提问“苍苍”、“萋萋”、“采采”分别解释为“灰白色”、“青白色”、“色彩众多”,另一种解释是这三个词都讲为“草木茂盛的样子”,到底哪个更好?白露“为霜”“未晞”“未已”是否有时间的先后?是因为白露为霜才使芦苇丛变得“苍苍”吗?学《桃夭》时学生问:这三章从花到实到叶,为什么不是先长叶,再开花结果呢?《诗经》爱情常常发生在水边的社会原因,等等。

    学生不断闪现的思想火花,生与生、师与生的思想碰撞,还有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内容的不断扩充积淀而发现许多模糊不清的概念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的感受,令人欣喜。

    第三阶段:选择方向,深入思考。(10月中下旬基本完成)

    前期的工作可以说是占有和积累,学生们深入阅读了二十多首诗。从不同的评论赏析中了解了《诗经》时代的风俗文化、社会发展,了解了《诗经》的大背景,对不同诗篇中的形象有了一定的把握。按照不同的题材,从爱情诗、战争诗到农事诗,所反映的社会风貌和作者的情怀学生基本能理解。但是,怎样才能拥有属于自己的思想,这还是个难题。自己能想到的似乎都被别人写到了。

    我认为这个阶段是既重要又艰难的。如果长期思维杂乱找不到出口,就非常容易心生厌倦。借鉴前辈的经验,我们采取了同学互助和教师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式。

    首先是整理前期的学习成果,反复琢磨诗歌,思考他人的评价,梳理自己的心得。再展开同学间的讨论,相互质疑和解答,老师鼓励和点拨。原先模糊不清的,或举棋不定的,或杂乱无章的,经过讨论和点拨都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成熟。最后,选定方向,再上网络,着其一点,深入思考,进一步研究。

    这个阶段对不同的学生而言,所花时间不同。有的在前期学习过程中很快就找到方向,因此很自然地迅速进入下一个阶段开始写作。

    第四阶段:整体构思,援笔成文。(12月初基本完成)

    同学们完成的情况参差不齐,所花时间也各个不一。但这一阶段很关键,是前期学习成果的展现。学生需将自己阅读《诗经》的体会,独特的感悟和深入思考的结果,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形成论文。由于学生思维方式、认识水平和思想深度的差异,以及表达能力的不同,他们的成果展示也就很不一样。

    有的同学立足点高一些,视野开阔一些,思考深入一些,文章能够另辟蹊径,令人耳目一新。有的同学专于某篇,精读精研,对比援引,也能令人信服,给人启发。当然,因刚入高中,不少同学还是偏向于感悟性的描述,上升到理性分析有一定思想深度的还是极少数。

    这个阶段比较漫长,原因之一是有的同学选题花了不少时间,有的刚选定又推翻了回到原点。还有一个原因是成文后反复修改,自己改,老师面评,再改。

    在此之前,我从未意识到文章修改的过程能让学生感触这么深。从选题立意、整体构思,到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到语言的运用,在修改的过程中,学生们感到跟过去很不一样,自己主动参与的修改比老师传统的评语更有意思,更有收获。

    第五阶段:修改上传,整理成集。(修改的过程比较漫长,各个学生的速度也不一样,最迟的拖到了12月末)

    严格地说,第四阶段和第五阶段几乎是并肩而行的,有的同学成文迅速,修改少,上传就快。作品上传之后,学生互相评论,各自进一步修改,最后整理成集。看到自己的作品在网上发表,学生们很有成就感;看到别人的作品发表,自己又受到鼓舞和督促。因此,同学们都很踊跃,比起过去布置传统的作文,学生更乐于接受。

    关于《诗经》的文章我前后收到了七十多篇习作,学生反复修改后,选择了一部分,拟于今年春在深大附中校刊《月亮湾畔》上出一集专刊。

    四、教后反思

    在整个专题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比较兴奋的状态。学习的方式跟以往大不一样,基本上是学生自己在学习。除了个人查阅资料、思考和写作,还有同学之间的互相讨论,老师的个别辅导,学习的过程是建立在个人阅读《诗经》原作的基础上,以学生个人的感悟、理解、探究和提炼为主导,以学生的需要为动力在推进。老师只是协助,学生相对自由。

    学习的途径大大拓宽。课堂放到了网络教室,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无限扩大。不仅可以在网上阅读老师推荐的文本,可以直接查阅各种资料,可以买到老师推荐的读物,还可以在网上看到同学和自己的作品,还可以在网上跟帖评论,发出自己的声音,总之,大大拓宽了学习的途径和展示的平台。信息化环境对我们语文教学有如此大的影响,是我始料不及的。

    在进行《诗经》专题学习的过程中,我的确感到收获不小。

    首先,得益于我的老师吴泓。他探索、践行专题教学十多年,教学理论和实践操作自成体系。在实践中,吴老师给我的指导具体可行。吴泓老师带领我走上专题教学这条道路,并使我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自信。

    另外,学生给我的快乐很多,赐予也很多。他们的很多方面能力都是出乎我的意料,后来反思,是我们习惯了包办代替,没有学会放手而已。

 

    文理分班以后,我们暂时没有继续专题教学。不少同学来问讯,纷纷表示非常希望重新开始新的专题。当然,《诗经》专题只是一个开始。

 

附部学生作品(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