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读: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讲座) 陈嘉映

(2013-03-22 10:57:36)
标签:

海德格尔

《艺术作品的本源》

陈嘉映

杂谈

分类: 博主:见贤思齐-知行合一

我读: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讲座) <wbr>陈嘉映

讲座: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

陈嘉映

 

    时间:2006年12月11日15:00-17:00  地点:教学楼217室  主讲:华东师范大学陈嘉映教授  主持:杨燕迪教授

    在杨燕迪教授热情洋溢的开场白之后,陈教授为我们开始了本次精彩的讲座。以下是讲座内容以及与师生讨论的过程:

    哲学背景:在黑格尔之后,黑格尔的哲学逐渐衰落。德国在哲学上,有一批哲学家提出“回到康德去”的口号。他们特别关心认识论方面的问题,因为康德要解决世界的必然性的问题(休谟),即认识主体方面的必然性。到了十九世纪末尾,人们对哲学心理学提出了不满,主要是胡塞尔和弗雷格。海德格尔是胡塞尔这一系。胡塞尔1900年推出一套《逻辑研究》,是对心理主义的一种反驳。海德格尔作为胡塞尔的学生,是从现象学入手的。海德格尔亲近于引进历史的观念。特别的关注个体(性),认为整个西方哲学传统更注意于先验的整体的观念,他本人更关注于个体的生存/存在处境。即从个人的处境入手。

    《存在与时间》是为了任聘教授而匆匆出版的一本书。实际上,在二十世紀思想史的地位是不受挑战的。

    首先,西方哲学的重要问题就是存在问题(Being),用汉语说就是“其实是什么的问题”,或是“巨人之间的存在之争”——关于这个世界究竟/实际是什么的问题。这样一个争论,我们就把它叫做存在论或存在主义(Ontology),就是关于是或存在的学说。海德格尔认为:真正的关于存在的问题却被遗忘了。究竟我们怎么入手去研究“是”和“存在”。“此在”,在这本书里就是指的是人,即当下的存在。因为这个世界始终不可以离开人的存在而谈,这个世界的显现总是为人而显现。

    海德格尔认为,这个世界最早不是作为一个事物的集合显现出来的,世界是作为器具/用具显现出来的。不是作为一种稳定的、独立的形式显现出来的。“此在”是存在论的核心,物是作为此在的附属而存在的。

    1935年《艺术作品的本源》是一部对他自己的一些在《存在与时间》中没有深入考察的问题的重新阐述。他把物分为三种:用具、自然物、艺术作品。

    自然物:独立的物,与人无关。用具:不独立的物,与人有关的。艺术作品:兼有两者的品质,人造的/独立的。

    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艺术作品也常被叫做“此在”。“敞开之地”,是林中的开阔的地方,是世界得以呈现的所在。艺术作品就是一种“此在”,使得世界上其他事物得以呈现的“此在”。这是和一般的看法不一样的。

    就一部艺术作品本身,海德格尔就一座希腊神殿来进行描述。

    1.神殿是一种拢集:日光和海涛、动物和人、把种种事物拢集到神之中。这种拢集,就是真理/本真。是什么意义使神殿讓它的本真呈现出来?恰恰是神殿周围的事物使神殿作为一种艺术作品而呈现出来。

    2.传统认为艺术作品的各个部分是艺术作品成为一个整体的说法,海德格尔是反对的。认为这种说法只能适用于器具。比如一双鞋。而艺术作品,颜料在一幅画中,才构成一幅画,语词在一首诗中,才成为一首作品。一个艺术作品的整体是为部分而存在的。这样一种呈现,在海德格尔的定义中就是美。希腊思想中,认为任一事物就其本性纯净地呈现出来,就是美。由此,艺术作品最重要之处,不是它的欣赏性,而是它的揭示。恰恰是通过艺术作品,它的本真才得以成就出来。比如:《红楼梦》这样一本小说,它和一些家常里短的故事不同在于,他给予我们一些不同的眼光来看待一些事情。通过艺术作品,它使我们用一些新的眼光来看待一些人,使我们摆脱了日常使用的功利来看待生活,从本质的纯净性来看到事物。这种纯净不是一种崇高之类的概念,它是一种中性的词,即为干干净净地就其本质来看待。艺术作品在这个意义上具有揭示性,使我们摆脱寻常的眼光来看待事物之本真存在。

    3.作品一旦被创造出来,作者本身就消隐了。尽管是人造出来的,艺术作品具有完全的独立性,艺术作品是一种敞开的世界。我们是附属于艺术作品的世界,而不是艺术附属于我们的世界。在用具那里,它是附属于人的;在艺术作品这里,人是附属于作品的。人被作品所吸引,海德格尔强烈的反对用审美和鉴赏来讨论作品和观赏者的关系。认为这不是一种我们和艺术作品之间的本真关系。我们被作品本身所震撼,作品提供了一种标准,使我们来批判我们自己的庸怠的眼光。

    4.真理不是一种现成的状态,被做成了就永恒的放在那里。本真一旦呈现,海德格尔认为,不是象2+2=4一样,永恒地放在那里。艺术作品给我们了一种眼光,让我们来批判自己。世界对于海德格尔来说,是一种在光照之中呈现的那种状态,艺术作品正是为我们呈现了这种评判。

    5.海德格尔认为,艺术家首先无法从寻常事物中创造出艺术作品,因为那些是被“磨平”的东西。他集中地研究赫尔德林的诗的产生,因为要说艺术作品是通过作品产生的,但是,海德格尔认为其中没有常理可循,所以不得不一首诗一首诗地进行描述。海德格尔把艺术作品提到这样一个高度,以至于它不受任何一种标准评判。我们要在一种艺术作品打开的新的世界中进行评判,而不是在旧的世界中去评判什么。

    6.艺术家是把艺术作品“抛向”这个世界。抛向这个词是海德格尔重要的一个概念。艺术作品始终是以它的“起作用”(work)刷新我们的眼光,在新的光照中呈现来起作用。

    海德格尔对艺术、自然物和世界做了一个总体的思考。他本人所关心的,不仅是艺术作品的问题,他所关心的是跟当代世界有关的事情。

    1.20世纪是一个科学不断发展壮大,乃至统治这个世界的一个时代。海德格尔认为,希腊最高的精神追求就是知识,只是能够形成对世界的整体的关照。而艺术,在希腊人看起来是一种活动和实践,有意无意中希腊人把知识看作是一种高于实践的活动。在中世纪、17、18世纪,人们希望有一种完整的正确的知识体系来描述这个世界。西方的科学倾向于把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还原到一些基本的基质,比如原子、分子、夸克等等。而海德格尔认为这种“还原论”是和世界的本源背道而驰的。他推重艺术是与其他的一些哲学家不一样,他把真正的哲学看作一种与艺术作品的呼应,或者诠释。为什么需要这种诠释呢?艺术作品敞开了一个世界,我们究竟怎样理解这个世界,我们却不是很知道。思想家被这个世界所吸引,并希望从这个世界中找出一些尺度/规则。思想家从很大程度上颠倒了从希腊一直到近代的对艺术作品和哲学的关系,人们评判艺术作品。从某种意义上,海德格尔視艺术作品思想与艺术完全处于一种对等的关系。

    2.对象/对象化,西方哲学希望把世界的任何事物(甚至要包括人)对象化,对象化的目的是能有所用。对象化的方法,就是分析。世界最后变成了一种巨大的机械。任何一个存在者,都可能被一个其他的存在者替代,实际上,却没有一个真正的存在者存在下来。整体是为部分而服务的,在诗中,每一个词就是它本身,每一个音符,在适当的放在乐曲中的时候,就是它本身。对材料的任何分解,都是不可行的。

    3.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海德格尔提出来一个“大地”的概念。是一个愚顽的、不可分解的东西。一个色彩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东西,不可能被分解成一个光谱。任何分解都使事物本身都消失了。

    4.在海德格尔晚期的思想中,“物”的概念。一个陶罐,它作为一个器具用来盛水,这个陶罐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按照科学来看,这就没有什么区别。但那是就海德格尔来看,这个陶罐根本是作为一个独立的器物存在的。如果打碎了这个陶罐,这个存在就永远的消失了,在一个生存在世界中,一个物或者独立的存在着互相联系的世界,而不是一些概念/对象联系着的世界。一个艺术作品刻画了一个独特的、不可取代的存在者的存在。什么事物呢?小桥流水、老鹰、蛇、人都是存在者,然而今天,他们几乎都被淹没在浩瀚的对象之中。

    5.艺术作品本是一种发生,而不是一种有前因后果的产生。“产生”更多的和按照规则和技术生产出来的意思。这个世界是一个发生着的世界,而自我生成的存在着构成了“发生”。

    6.既然艺术作品都是自行发生的,那么人还能做什么?他把这个世界定义为“技术井架”的世界,认为世界处于没落。他把对艺术、自然和世界的思考,都和与人类命运的思考相联系在一起。海德格尔的基本思想是,我们能够做准备等待一个神的来临。海德格尔几乎是全面的反对西方关于人和世界的关系,他认为我们那种要做点什么的想法几乎导致了我们所面临的“技术井架”的来由。比如,坐着飞机到处讨论全球化的问题。海德格尔说的做点准备和我们所谓的要做点什么要区别开来。

    7.此外,如果命运使然的那种东西,我们需要清理出场地,看它发生不发生。如果我们迫使它发生,就是我们造成的一个神的到来,仍不是我们所等待的那个神的到来,而是我们造出的。

    以上就是他讲座的主要内容,接下来老师和同学们提出了自己的问题:

    李晓东(中央音乐学院美学专业博士生):1.西方哲学从古希腊开始就对being哲学有争论,您的看法?2.有一种说法是哲学从语言里出来,您怎样看待这个?3.海德格尔新眼光和纳粹是不是有关?

    陈老师:1.中国关于being的讨论最近又有高潮,在翻译《存在与时间》中已出现。所谓存在论的确和语词有关,西方一连串概念都是和希腊语“是”这个词有关,一般也说成本质这个词,就是tobe的一个过去完成式的形式。在西方看来存在和本质是内在关系,是一个词变出的。西方哲学家都懂希腊文的,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要重新思考哲学当中的问题。哲学这个词本身也是舶来品,中文现代汉语的论理词大多数都是西方语词的翻译词,当然汉语中也有如革命、社会、经验等词,但是一旦用这些词来翻译,它们的意义就被盯牢在西方中。比如今天我们谈及的“经验”就不是我们古代的语意。所以我们在用一整套移植词来思考,包括存在一整套词,这是错综复杂的东西。

    2.刚才同学提到的有关浪漫之一系列,在西方文化中一直有批判传统,希腊文化和其他不一样,虽然很古老,但很有批判性。一般思想一旦形成即作为金科玉律,然后通过诠释方式来改进;但希腊一开始就通过批判方式来推陈出新。近代西方大量继承希腊。今天的中国也一样,被卷入西方思维这种方式中而西方化或者希腊化。所以对西方科学化的倾向从第一天起就是有对抗的思想。分析浪漫主义远不能在这里穷尽,但是各个时代、各国国家都有不同的定位,这是极为复杂的。一部分人认为海德格尔具有浪漫情怀,但更多专家认为海德格尔相当不浪漫——几乎用一种冷冰的、严厉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

    3.他的确和纳粹有联系,但这种关联并不在于他对于民主不太接受,也不在于他有集权主义的倾向,最重要的还是他将思想和政治联系的方面。他认为历史在某种意义上是思想的解读和展开。陈先生个人不赞同这点,认为恰恰从这方面把海德格尔引入歧途。

    牛陇菲教授:有人以为古汉语“日正为是”的“是”字也有“存在”、“存有”的内涵。请问这种研究有意义吗?或者只是无聊的比附?

    陈老师:我的看法是这种辞源学的研究,它的确定性首先比它所愿意说的要弱的多,直到今天汉语没有辞源词典,中国绝大多数确定性很低,最多起辅助性。这个习惯在中国学界很大程度受海德格尔的影响。通过辞源学的展开方式在当时不见得是坏事,但后人在学海德格的时候却只学到了皮毛。

    武文华(上海音乐学院美学专业博士生):1.您说对海德格尔的哲学的解读是误解多于理解,作为学生我们应该如何客观的去看待他和他的学说?2.学理上的特点,每个都有矛盾性,海德格尔的矛盾在哪里,最闪光的地方是什么?3.您提到《明镜周刊》采访他,但他要求在他去世后再发表他的论著,他这样安排有特殊的意义吗?

    陳老師:1.他的学说很多的误解多于理解。如果浅浅理解,是理解还是误解?如果浅浅的理解对于深刻的思想家我们不妨叫做误解,而且深的理解第一没有止境,第二没有标准,诠释学观点之处在于:诠释是开放的,深是深不见底的,我们不都是在浅的层面上吗?作者本身都不是最终的诠释者,某种意义上都在浅的层面。但是浅的理解也好,深的理解也好,都是可以的。只要不是成心误解,都是可以的理解。拉大旗做虎皮就是成心误解。

    2.这涉及到很大的问题,我觉得这是一个学术性相当高的问题。因为我泛泛的说闪光点等于没说,因此我们就得在今天讲座的更深层面上来说了。

    3.《明镜周刊》的这个事,没有答案,只有猜测。一个思想家和听众的关系,也像艺术作品和听众的关系,本身是很有意思的话题。比如说易中天现象。人们老说一个思想家应当如何如何,是非常奇怪的。可以闷头在家写书,也可以接受采访。完全是要看他做什么和做得好不好。像海德格尔这样的思想家出于种种理由不愿成为公众人物,我是非常理解的。一个是他和纳粹牵连,使得他的公众形象非常可疑,批评非常的多。很多事情你想要辨清是很难的,也是几乎永远辨不清的。与其他像他这样,给出一个版本,就不再争议,也不失为一种办法。如果老陷入其中,就会没完没了,但是不参与就显得不尊重,就成了像鲁迅说的,最高的轻蔑就是无言。死后说不了话了,也不能怪他了。

    李忠(上海音乐学院美学专业硕士生):最近有提出对神的等待,中国传统文化对于走出西方危机能扮演什么角色?

    陈老师:个人当作爱民族来看待,而不是理论探讨层面。在这个问题上,大多数中国文化人还是有爱,但表现形式不见得完全无法探讨,有几种:我们实际爱是自然的事情,但现在对中国文化的爱太依赖于先说中国什么都有才说爱这个词。对象和存在者区别,生存关系、历史关系,这些不是平面关系,所以中国文化关系中更多是从生存角度来看待,命运所系。

    杨老师:传统的思想,包括黑格尔,包括艺术在内,有没有学界的探索认为海德格尔是不是对西方传统思想有继承?

    陈老师:他的提法刚提出时的确对思想有冲击,但冲动和要求也希望和以往联系,多多少少和以往联系。比如伽达默尔所说,越到晚期越无法区分黑格尔和海德格尔。海德格尔的确有强调敞开新世界的,他强调有他的道理,如果你的道理都是从旧处来,这篇论文的确有矛盾。文艺复兴的画家说到“所画的都是自然里面,只不过我们把它揪出来”。它必然在某种意义上在那,可以说新的作品是旧的道理的重组。进一步进行争论,多少引回到在艺术创造中并不是凭空而来的,不是从无而来。

    在本次讲座的最后,杨教授总结陈嘉映教授是研究海德格尔的专家,广大师生听到这样精彩的讲座无疑是一次精神的盛宴。

 

    陈嘉映先生是当代著名哲学家,讲解风格深入浅出。目前的主要学术成就有:专著包括《海德格尔哲学概论》、《语言哲学》、《无法还原的像》、《哲学科学常识》、《思远道》[1]、《泠风集》、《从感觉开始》等,译著有《哲学研究》、《存在与时间》、《哲学中的语言学》等,另外有43篇论文发表在《读书》、《现代哲学》、《学术月刊》、《世界哲学》、《天涯》、《开放时代》、《同济大学学学报》、《华东师范大学学报》、《云南大学学报》等刊物上。

    自2002年起承担了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本科生的“语言哲学”,全校本科生公选课“现代西方哲学思潮”,哲学系研究生“心智哲学”、“欧洲大陆哲学”、“英美分析哲学”等基础性和研究性课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