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专题学习: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及研究性学习 吴泓工作室 整理

(2013-03-05 09:32:59)
标签:

李白专题

诗歌鉴赏

研究性学习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杂谈

分类: 专题:文史-哲学-宗教…

专题学习: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及研究性学习 <wbr>吴泓工作室 <wbr>整理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及研究性学习

吴泓工作室  整理

 

原诗

梦游天姥(mǔ)吟留别

(也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1) ,一作《别东鲁诸公》。

海客谈瀛(yíng)洲,烟涛微茫信难求;(2)

越人(3)语天姥,云霞明灭(4)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5),势拔五岳掩赤城(6)。

天台(tāi)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7)。

我欲因之(8)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9)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shàn)溪(10)。

谢公(11)宿(sù)处今尚在,渌(lù)(12)水荡漾清(13)猿啼。

脚著(zhuó)谢公屐(jī)(14),身登青云梯。(15)

半壁见海日(16),空中闻天鸡(17)。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18)

熊咆龙吟殷(yǐn)岩泉(19),栗深林兮惊层巅(20)。

云青青(21)兮欲雨(yù),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22)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hōng)然中开。(23)

青冥(24)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25)。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26)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luán)回车(27),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huǎng)(28)惊起而长嗟(jiē)。

惟觉(jué)(29)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30)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31)。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qí)访名山。(32)

安能摧眉折腰(33)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注释

    (1)殷璠河岳英灵集》收此诗题为《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后世版本或题为《梦游天姥吟留别诸公》,或作《梦游天姥吟留别》,或作《别东鲁诸公》。天姥山:在今绍兴新昌县东五十里,东接天台山。传说曾有登此山者听到天姥(老妇)歌谣之声,故名。选自《李太白全集》。唐玄宗天宝三年(744),李太白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被放出京。第二年,他将由东鲁(现在山东)南游越州(绍兴),写了这首描绘梦中游历天姥山的诗,留给在东鲁的朋友,所以也题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2)海客:浪迹海上之人。瀛洲:传说中的东海仙山。《史记·封禅书》:“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烟涛:波涛渺茫,远看像烟雾笼罩的样子。微茫:景象模糊不清。信:实在。难求:难以寻访。

    (3)越人:指浙江绍兴一带的人。

    (4)云霞明灭:云霞忽明忽暗。 

    (5)向天横:遮住天空。横,遮断 。

    (6)势拔五岳掩赤城:山势超过五岳,遮掩住了赤城 拔:超出。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赤城:山名,在今浙江天台县北,为天台山的南门,土色皆赤。天台(tāi):山名,在今浙江天台县北。《十道山川考》:“天台山在台州天台县北十里,高万八千丈,周旋八百里,其山八重,四面如一。”四万八千丈:形容天台山很高,是一种夸张的说法,并非实数。

   (7)对此欲倒东南倾:对着(天姥)这座山,(天台山)就好像要拜倒在它的东面一样。意思是天台山和天姥山相比,就显得更低了。

    (8)因之:因,依据。之,代指前段越人的话。

    (9)镜湖:在绍兴城区,唐朝最有名的城市湖泊。

    (10)剡(shàn)溪:水名,在今浙江绍兴嵊州市南,曹娥江上游。

    (11)谢公:指南朝绍兴贵族兼诗人谢灵运。谢灵运喜欢游山。他游天姥山时,曾在剡溪居住。

    (12)渌:清澈。

   (13)清:这里是凄清的意思。

    (14)谢公:谢灵运(穿的那种)木屐.谢灵运游山时穿的一种特制木鞋,鞋底下安着活动的锯齿,上山时抽去前齿,下山时抽去后齿。

   (15)青云梯:指直上云霄的山路。

    (16)半壁见海日:上到半山腰就见到从海上升起的太阳

    (17)天鸡:古代传说,东南有桃都山,山上有棵大树,树枝绵延三千里,树上栖有天鸡,每当太阳初升,照到这棵树上,天鸡就叫起来,天下的鸡也都跟着它叫。

    (18)迷花倚石忽已暝:迷恋着花,依靠着石,不觉得天色已经晚了。暝,天黑、夜晚。

    (19)熊咆龙吟殷岩泉:熊在怒吼,龙在长鸣,震荡着山山水水,岩中的泉水在震响。“殷源泉”即“源泉殷”。殷,这里作动词用,震响。

    (20)栗深林兮惊层巅:使深林战栗,使层巅震惊。

    (21)青青:黑沉沉的。

    (22)列缺:闪电。列,通“裂”,分裂。缺,指云的缝隙。电光从云中决裂而出,故称“列缺”。

    (23)洞天石扉,訇(hōng)然中开: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洞天:神仙所居的洞府,意谓洞中别有天地。石扉:即石门。訇然:形容声音很大。

    (24)青冥:青天。金银台:神仙所居之处。《史记?封禅书》载:据到过蓬莱仙境的人说,那里“黄金银为宫阙”。

    (25)金银台:金银筑成的宫阙,指神仙居住的地方。郭璞游仙诗》“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

    (26)云之君:云里的神仙。

    (27)鸾回车:鸾鸟驾着车。:传说中凤凰一类的鸟。回,回旋、运转。

    (28)恍:恍然,猛然。

    (29)觉时:醒时。

    (30)失向来之烟霞: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都不见了。向来,原来。烟霞,指前面所写的仙境。

    (31)东流水:(像)东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32)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暂且把白鹿放在青青的山崖间,等到要走的时候就骑上它去访问名山。须,等待。

    (33)摧眉折腰:摧眉,即低眉。低头弯腰,即卑躬屈膝。陶渊明曾叹“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赏析

    诗的开头几句是写入梦的缘由。诗人说:海上回来的人谈起过瀛洲,那瀛洲隔着茫茫大海,实在难以寻找;越人谈起过天姥山,天姥山在云霞里时隐时现,也许还可以看得到。“瀛洲”是一座神山,我国古代传说,东海上有三座神山,一座叫蓬莱,一座叫方丈,一座叫瀛洲。越,现在浙江绍兴一带。“信”,在这里当“实在”讲。

    先说“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这一笔是陪衬,使诗一开始就带有神奇的色彩;再说“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转入正题。以下就极力描写天姥山的高大:“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诗人先拿天姥山跟天相比,只见那山横在半天云上,仿佛跟天连结在一起。再拿天姥山跟其他的山相比,它既超过以高峻出名的五岳,又盖过在它附近的赤城。“五岳”,指我国的五座名山,泰山华山衡山嵩山恒山。“赤城”,是山名,在现在浙江天台北,因为山上赤石罗列,远看好像红色的城,所以叫赤城。接着诗人又换一个角度以天台山为着眼点来写,说那天姥山东南方的天台山虽然非常高,但在天姥山面前,也矮小得简直像要塌倒了。这里的“天台四万八千丈”,只是说天台山非常高,并不是说它实有四万八千丈。

    在这里,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出天姥山怎样高,却用比较和衬托的手法,把那高耸的样子写得淋漓尽致,仿佛那高峻挺拔、在云霞里时隐时现的天姥山就在我们眼前,唤起了我们的幻想,跟着诗人一步步地向那梦幻境界飞去。

    从“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句开始,诗人就进入了梦境。从这里到“失向来之烟霞”一大段,写的都是梦境,是全诗的主要部分。

    诗人梦见自己在湖光月色的照耀下,一夜间飞过镜湖,又飞到剡溪。他看到:谢公投宿过的地方如今还在,那里渌水荡漾,清猿啼叫,景色十分幽雅。“谢公”,指的是东晋贵族诗人谢灵运。谢灵运喜欢游山,以写山水诗著称,浙江的名山他差不多都到过。谢灵运在登天姥山的时候,曾经在剡溪这个地方住宿过,留下了“暝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的诗句。

    接着,李白写道:“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这里的“谢公屐”,指的是谢灵运特制的一种登山用的木鞋,鞋底上有木齿,上山就去掉前齿,下山就去掉后齿,这样走着省力些。“天鸡”,是古代传说里的一种神鸡,相传住在东海桃都山顶的一棵大树上,天鸡一叫,天下的鸡都跟着叫起来。诗人说:他穿着谢灵运特制的木屐,登上天姥山的上连青云的石阶。站在高山之巅,看见东海的红日在半山腰涌出,听见天鸡在空中啼叫。这样,从飞渡镜湖到登上天姥山顶,一路写来,景物一步步变幻,梦境一步步开展,幻想的色彩也一步步加浓,一直引向幻想的高潮。正面展开一个迷离恍惚、光怪陆离神仙世界:“千岩万壑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这几句的意思是说,在千回万转的山石之间,道路弯弯曲曲,没有一定的方向。倚靠着岩石,迷恋缤纷的山花,天忽然昏黑了。熊在咆哮,龙在吟啸,震得山石、泉水、深林、峰峦都在发抖。天气也急剧地变化,青青的云天像要下雨,蒙蒙的水面升起烟雾。写得有声有色。这里采用了楚辞的句法,不仅使节奏发生变化,而且使读者联想到楚辞的风格,更增添了浪漫主义的色彩。

    突然间景象又起了变化:在我们面前,霹雳闪电大作,山峦崩裂,轰隆一声,通向神仙洞府的石门打开了,在一望无边、青色透明的天空里,显现出日月照耀着的金银楼阁。且看:“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这里作者接连用四个四言短句“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节奏参差错落,铿锵有力,把天门打开时的雄伟声势,充分地写了出来。“列缺”就是闪电。

在天门打开以前,诗人极力铺叙昏暗恍惚的色彩和惊天动地的响声,而天门打开以后,景象又是一片光辉灿烂,壮丽非凡。这样,前者就对后者起了烘托的作用,在诗的气势上,形成了一个由低沉到高昂的波澜。为神仙的出场渲染了神奇的背景。

    接着,神仙出场了:“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许多神仙纷纷走出来,穿着彩虹做的衣裳,骑着风当作马,老虎在奏乐,鸾凤在拉车。梦境写到这里,达到了最高点,诗人的幻想真像“天马行空”,无拘无束地任意奔驰。

    读着这些迷人的诗句,好像是在欣赏色彩鲜艳、变化莫测的童话影片一样,是那样富于魅力,那样引人入胜。使人读了心往神驰,宛如置身神仙世界

    但是,好梦不长:“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唯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心惊梦醒,一声长叹,枕席依旧,刚才的烟雾云霞哪里去了?诗在梦境的最高点忽然收住,急转直下,由幻想转到现实,仿佛音乐响彻云霄的高音,一下子转入低音,使听者心情也随着沉静下来。读诗,尤其是读古体诗,全篇的波澜起伏是应该注意体会的。

    诗人由梦醒后的低徊失望,引出了最后一段。这一段由写梦转入写实,揭示了全诗的中心意思。这首诗是用来留别的,要告诉留在鲁东的朋友,自己为什么要到天姥山去求仙访道。这一段是全诗的主旨所在,在短短的几句诗里,表现了诗人的内心矛盾,迸发出诗人强烈的感情。他认为,如同这场梦游一样,世间行乐,总是乐极悲来,古来万事,总是如流水那样转瞬即逝,还是骑着白鹿到名山去寻仙访道的好。这种对人生的伤感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态度,表现了李白思想当中消极的一面。封建社会里属于封建统治阶级的知识分子,在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情况下,对人生抱消极态度,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评价这首诗里所表现的李白的思想,决不能只看到这一面,还要看到另一面,更强烈的一面。在李白的思想当中,和“人生无常”相伴而来的,不是对人生的屈服,不是跟权臣贵戚同流合污,而是对上层统治者的蔑视和反抗。他的求仙访道,也不是像秦始皇汉武帝那样为了满足无穷的贪欲,而是想用远离现实的办法表示对权臣贵戚的鄙弃和不妥协,正像诗的结句所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哪能够低头弯腰伺候那些有权有势的人,使得我整天不愉快呢!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的思想是曲折复杂的,但是它的主要方面是积极的,富有反抗精神的。

    下面再简单谈谈这首诗的艺术风格。

    李白是我国古代诗人中浪漫主义流派的杰出代表。这首诗,在构思和表现手法方面,就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它完全突破了一般送别、留别诗的惜别伤离的老套,而是借留别来表明自己不事权贵的政治态度。在叙述的时候,又没有采取平铺直叙的办法,而是围绕着一场游仙的梦幻来构思的,直到最后才落到不事权贵的主旨上。这样的构思,给诗人幻想的驰骋开拓了广阔的领域。跟这样的构思相适应的是,大胆运用夸张的手法来描述幻想中的世界,塑造幻想中的形象。在这方面,诗人显示了非凡的才能,他写熊咆龙吟,写雷电霹雳,写空中楼阁,写霓衣风马……把幻想的场面写得活灵活现,真是令人眼花缭乱,惊心动魄。杜甫说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是十分恰当的评论。还应该注意,作者不是为写幻想而写幻想的,写幻想是为“不事权贵”的主旨服务的。他写神仙世界的美丽,正是反衬现实世界的丑恶;写自己一心想遨游仙境,正是表现对现实世界的憎恶,不愿跟权臣贵戚同流合污。不事权贵的主旨,像一盏聚光灯,把全诗照明,幻想在这灯光里才生动起来,否则,即使再铺张百倍,也是不会放出动人的光彩的。

    这首诗是七言古诗。七言古诗是旧体诗的一种,在唐以前就形成了。到了唐代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种诗体,主要是七言,也可以兼用或长或短的句子。用韵,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中间换韵。句数不限,篇幅可长可短,于旧体诗中是比较少受格律拘束的一种。李白很善于写七言古诗。这大概是由于这种诗体流畅自然的特点,更适合于表现他的豪迈奔放的思想感情。就这首诗来说,句法的变化极富于创造性。虽然以七言为基调,但是还交错地运用了四言、五言、六言和九言的句子。这样灵活多样的句法用在一首诗里,却并不觉得生拼硬凑,而是浑然一体,非常协调。这是因为全诗为一条感情发展的脉络所贯穿,随着感情的起落,诗句有长有短,节拍有急有缓。有人说李白的诗“虽千变万化,如珠之走盘,自不越乎法度之外”,这是十分恰当的。

    本诗在构思和表现手法上极富浪漫主义色彩。为了借惜别来表现自己不事权贵的态度,诗人构思出一幅梦游奇景,塑造出—个个梦幻中的生动形象,这就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楚辞的风格,加重了诗的浪漫主义色彩。再把这些与当时丑恶的现实加以对比,才回到不事权贵的主旨上来,几乎是天衣无缝。这奇特的构思是运用了比喻、对比、衬托、夸张、联想等手法,把幻想中的事物写得活灵活现,惊心动魄。无怪乎杜甫评论此诗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专题学习: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及研究性学习 <wbr>吴泓工作室 <wbr>整理

专题学习: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及研究性学习 <wbr>吴泓工作室 <wbr>整理

研究性学习

 

是追求、向往,还是惊惧、鄙弃?

——关于《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中“梦境”

吴泓

 

    长期以来,评论者对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梦境”的阐释,不外乎是说诗人憎恨封建社会的现实,追求自由、理想的乐土。例如:

    ①高中《教学参考书》云:“这是一首以游仙诗的形式表现鄙视权贵、追求自由生活的浪漫主义杰作。”说什么梦游之仙境,“描绘得富丽堂皇……呈现出一个相敬相爱、雍雍穆穆的极乐世界。”

    ②朱东润先生主编,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其“解题”写道:“通过梦游,抒写了对山水名区和神仙世界的热烈向往,表现了作者鄙弃尘俗、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思想。”

    ③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李白诗选讲》认为:“诗中通过对梦中的天姥山奇景的热烈向往,表明了自己不愿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

    ④语文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文学自学指要》亦认为:“(诗人)描绘了一幅壮丽的山河图……寄托着诗人的理想与追求。”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都认为梦中之景,是诗人追求和向往的自由、理想的世界。笔者认为,上述对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梦境”的理解,或昧于言外之主旨,或遗其篇中之大义,未能切中肯綮,实有重新探讨之必要。

    其一,笔者认为,评价一首诗的思想内容,应紧密地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来考察。《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一作《别东鲁诸公》,是李白第二次入长安,荣登翰林而终遭谗逐,返回山东,不久将离开东鲁南下吴越时所作。李白的这一次奉诏入京,恰好在天宝元年的秋天,与第一次长安失意相比,可谓平步青云,显赫无比,对前途充满信心,认为实现抱负的时机已到,故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其洋洋得意,踌躇满志的神情充满于字里行间。然而,“翰林待诏”只不过是一个帮闲的角色,实难宏展他“济苍生,安社稷”的大志,加之高力士、张垍之流的排挤陷害,终于在天宝三载的初春遭谗被逐,赐金还山。仅一年多一点时间的“翰林”生活,由一介布衣,荣登翰林,出入君皇左右,贵不可言;“无奈宫中妒杀人”(《玉壶吟》)而不得不离京远去,对于诗人来说,不啻春梦一场。故诗人有“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之情状和“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之慨叹。满腔的悲愤竟化作笔底波澜,写下了《梦游天姥吟留别》这篇震慑人心的杰作。清人陈沆《诗比兴笺》评曰:“盖此篇即屈子《远游》之旨,……太白被放以后,回首蓬莱宫殿,有若梦游,故托天姥以寄意。”可见,诗之“梦境”并非写诗人李白在追求什么自由、理想的“神仙世界”,而是托梦记事,喻指自己“攀龙忽堕天”(《留别广陵诸公》)的昙花一现的翰林生活的经历。

    其二,从诗歌描写的梦中景物的本身来看。如果这“神仙世界”真是诗人“追求”、“向往”的理想乐土,那么,诗人选景取物理应是美好而绚丽的。然而,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竟也有许多阴森恐怖的景象:野兽咆哮,岩泉震响;深林战栗,层巅震惊;电闪雷鸣,风雨如晦,天崩地陷……令诗人不胜惊惧与恐慌。试问:其景其物,何美之有?诗人追求的理想世界又在哪里?诗中作者遣词写景,由晨至暮,由睛入雨,由绚烂美丽转为阴森恐怖,实际上正是写自己欣喜入朝,然朝多谗佞,仕途艰险……即一种由欣喜到悲观,由希望变失望,进而化为愤激感情的生活历程。联系作者同期的作品,透过诗歌内容的本身,我们不妨作如下分析:

    诗一开始便断定海中蓬莱仙岛不可信,但高耸的天姥山却可望可游。越人的介绍,令诗人心动神驰,浮想联翩。于是“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诗的表面是写月光如水,飞度镜湖,实际上反映诗人应召入朝,“征就金马”急切兴奋的心情。诗人同期所作《行路难》中“忽复乘舟梦日边”,其“乘舟”与“飞度”旨意正同。而“著鞭跨马涉远道”,“余亦辞家西入秦”(《南陵别儿童入京》),与此句比较,是一虚一实,可互为参证。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表面是写山岭高峻,天鸡鸣响,实际上是描写诗人金銮召见,出入君侧,“置身云霄”的那种春风得意的情状。“登青云梯”是仕途畅达,身居高位的代名词。诗人初入长安的“主人苍生望,假我青云翼”(《酬坊州王司马与阎正字对雪见赠》),第二次入长安的“忽蒙白日回景光,直上青云生羽翼。幸陪鸾辇出鸿都,身骑飞龙天马驹”(《驾去温泉宫后赠杨山人》)便是注足。稍后的中唐诗人姚合,言及荣登高科时,亦云“升天得梯阶”(《送李后来及弟归蜀》)。可见,古人所言“青云”、“梯阶”之词,确实兴寄深远,意在言外。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表面是写山回路转,柳暗花明,实际上叙述诗人仕途坎坷,人生道路曲折艰难。“路不定”无异于“行路难”,与诗人“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绿水之波澜。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的诗句,旨义正好吻合。

    至于“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这些阴森恐怖之景,联系诗人同期作品《梁甫吟》:“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帝旁投壶多玉女。三时大笑开电光,倏烁晦冥起风雨,阊阖九门不可通,以额叩关阍者怒。”其喻朝中尔虞我诈,谗毁妒忌;小人当道,贤才被逐,则更不待言。而“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之热闹场面,也是喻指诗人得志,小人奉迎。趋炎附势之状,与“王公大人赐颜色,金章紫绶来相趋,当时结交何纷纷……”(《驾去温尔宫后赠杨山人》)毫无二致。难怪诗人梦醒会“魂悸”、“魄动”、“惊起”、“长嗟”。此刻,诗人唯恐我们不了解他惝恍迷离的笔墨所包含的深意,特意点出:“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我的长安翰林生活也如梦似水般地转瞬即逝啊!一个“此”字,令人深思,它包含着极为丰富的社会内容,既是对前面梦幻的概括,也是诗人大半生来政治上倍受挫折,对上层统治集团深感失望后极度苦闷的艺术凝聚。

    最后,诗人唱出了激愤之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的,仅有一年多时间的“翰林待诏”生活,他写了多少点缀太平、歌功颂德的应制之作,对于“一生傲岸苦不谐”的他,眉也摧够了,腰也折尽了,不料换来的仍是遭谗受毁……因此,诗末的两句,既是对自己“攀龙堕天”的沉痛教训的深刻总结,也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斥责。

    综上所述,李白的这首《梦游天姥吟留别》,不应归为一般的游仙或记梦诗一类,而是诗人托梦以记事,记事以显志,借梦游之遭际,写人生之不幸,是诗人第二次出入长安的实写照。诗中的“梦幻世界”也并非“自由的、理想的乐土”,而是诗人一年多来心颜不开的翰林生活的实录。诗人借鉴了古代屈原诗歌的“比兴”手法,以梦境反映现实,借天上影射人间。那么,对于“梦境”,诗人是追求、向往,还是惊惧、鄙弃,也就一目了然了!

注:本文参考安旗《李白纵横谈》一书。

                                            (选自《语文教学通讯》1990年第12期)

 

专题学习: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及研究性学习 <wbr>吴泓工作室 <wbr>整理

回归自我的愿望达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主题臆解

康怀远  

 

    《梦游天姥吟留别》(以下简称《梦游》)是李白诗歌中惟一一首完整的记梦诗。说它惟一,是因为全诗与李白其他诗歌中有关言梦的语汇,据我统计共有八十多处,从诗题到内容都是一“梦”到底的。说它完整,是因为全诗按照梦前——梦中——梦后的组织结构形成文本,给读者的印象清晰、条理,井然有序,丝毫没有阻滞和壅塞之感。而且诗的换韵和声调也极适宜于对梦境的描写,如“梦中”一段共三十句,八句换韵,每两句的韵脚大都取平声字,如“溪”“梯”“鸡”“暝”“巅”“烟”“摧”“开”“台”“麻”“嗟”“霞”,借平声缓而长的特点,使梦境平平移动,最后浅吟低唱。正是“惟一”和“完整”的缘故,梦游诗便引起了历来评论家和研究者的关注和兴趣,尤其对主题的探讨从古到今见仁见智,众说纷纭。归纳起来主要有“世事虚幻”说、“光明象征”说、“神仙世界”说、“回首宫殿”说、“争取自由”说、“回归自然”说,等等,真可谓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梦是人在睡眠状态中出现的一种景象,包括图案、事件和经历。它是人类世界常见的生命现象和生活现象,并以幻觉的形式记录梦者的感情、追求以及下意识的心理和精神的反应。梦象在古代中国人的观念中深深地烙印了极为厚重的封建迷信色彩,如《周公解梦》《玉匣记》《枕中记》等名目繁多的说梦解梦杂书,蔚为洋洋大观的中国梦文化。现代科学把梦境放到心理和精神两大透镜下进行分析,认为人的思想在进入睡眠状态时并没有云游于神话中的宇宙海外,只是处于另外一种无拘无束的自发状态,沿着心理和精神的生活轨迹继续活动。所以梦境并不能担负起人的生死祸福和命运好坏的责任,那些企图渴求借助梦境的启示而放弃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把握自己行为方向的人,不是无知便是愚蠢。但是做梦既然是人类世界常见的生命现象和生活现象,那么对梦境(包括梦象)做出接近科学的解析不能不说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十九世纪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对梦境的研究为人们开启了科学认识的道路,他以精神分析为基础,创立了移动理论假设。这种假设推断梦是在意识的表面下所发生的现象,梦中的一切并不代表梦的本身而是其他某种感觉的象征。不久,弗洛伊德的学生卡尔·戈斯塔夫·荣格以原型研究向他提出了挑战:“事实上存在这样的梦境,它包含着被抑制了的希望和恐惧。但什么是梦境所不能体现的呢?梦可以表达难以描述的真理、哲学思想、幻想、怪诞的意识和期望,它还能表达非理性的体会甚至心灵感应的幻境以及还有天晓得其他的一切意念。”后来从事梦境内容解释的卡尔文·荷尔和弗里茨·皮尔斯声明,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行为,梦是某种个人信息的形式,表示一种特别的心理状态和所思所想,梦的每一个组成部分都可以被赋予独立的意义和表达的可能性。从此梦的研究逐步进入了实验室并施以科学的手段加以解释。人们发现大脑能够产生微弱的电脉冲脑电波,频率为一千八百赫兹的信号电流会引起神秘的不可思议的情感,它在人进行脑力劳动、或集中注意力、或高度戒备、或最为恐惧时非常明显。科学家证明大脑实际上就像一个过滤器,它减少了流入的数据量,剔除其中过剩的内容,使脑的负荷量不至于超载,而当信息将要超常接受的时候过滤器就自动打开,眼睛的快速运动探测数据库的活动。这时候唤醒梦者,他就能够回忆起刚才所做的梦①。综合以上研究,梦就像信息储存的数据库很容易保留在意识中;梦使人们不至于失去灵魂深处的自我,是浅意识的愿望得到满足;梦感应着人们内心深处奥妙的层次:梦可以帮助人在心理和生理活动方面取得平衡,是一个自我清洗和净化的过程;梦来源于人的精神核心,表达着最高境界的自我②;梦是“一个愿望的未能达成,其实象征着另一种愿望的达成”③。参照这些理论,依据帕梅拉·鲍尔的《10000种梦的解释》,细读李白《梦游》诗的文本,其中的梦象可作如下的解析:

  山( 岩、巅、丘、峦、石) ——梦中见到高山象征着梦者必须克服重重障碍,梦者如果有勇气登上高山,它便克服了惧怕,赢得了自己意识的赞扬。

  水( 湖、溪、海) ——水象征着精神的重生,表现了生命的力量。海预示着感情和乐趣,湖泊代表从有意识的自我向精神自我过度的阶段,小溪表示梦者的生活方式。

  动物( 猿、熊、虎、鹿) ——动物在梦里象征只能靠直觉理解的那一部分性格,比如熊表示霸道和纠缠,虎表示威严和权力,鹿表示高尚和骄傲。

  天体( 日、月、青冥) ——梦见天体表示梦者与一些十分神秘微妙的力量发生了接触。月亮象征情感,太阳象征自己拥有的力量。

  云——预示内心的振奋或宗教感受,或心藏的忧郁,或神仙的力量。

  风——象征理智,象征精神力量,象征生命的运动,代表全部的更深层的力量。

  雷电( 霹雳) ——意味警告梦者,雷鸣和电闪交织象征神仙的工具,一方面表示悲伤和痛苦,另一方面象征净化和澄清。

  洞天——象征梦者接触到心中的另一个自我,代表精神保护,直觉和再生。

  仙——象征原始能量和前往超意识感觉世界的道路,代表梦者的某种性格,即不受控制和约束,自由自在地对现状做出反应和回答。

  梯——反映了梦者从一个环境进入另一个环境的心理感受,表示梦者对某事物达到更高的认识层次,从感性认识阶段到理性认识阶段,同时也说明了隐藏在其中的更深层的内容。

  觉( 醒) ——意味着一切悲伤的时间会尽快消失而去。

  《梦游》诗中的李白独自一人作了一次空中旅行和空中飞翔。独自一人——表示梦者离群索居,感到孤单和寂寞,要求独立自主。空中旅行和空中飞翔——象征超越世俗的范畴,进入一个新的精神阶段的顿悟,表示梦者的意识已达到另一个层面,能够从另一个角度和另外的眼光来观察世间发生的一切④。

  如果我们把《梦游》诗中的梦象加以排列和整理,就可以看出诗人大概做了这样一个梦:他在与东鲁朋友告别的时候,腾身飞升,借着月光,跨越镜湖,一下子到了天姥山。天姥山高大奇绝,超过五岳,那里有谢灵运留宿的地方,那里绿水荡漾,猿声清厉。他脚穿着谢灵运当年用过的木屐,沿着云梯一直攀上去,听得见空中天鸡的鸣叫,看得见海面升起的红日。山路千回万转,他由于迷恋山间的风景花草,以至于耽误了行走的时辰。突然间夜幕降临,熊在咆哮,龙在呻吟,那巨大的震动仿佛使森林为之战栗,高山为之摇动。乌云重重,水雾缭绕,在倾盆大雨快要来临的时候,电闪雷鸣,山峰倒塌,洞府敞开,巨大的声响震耳欲聋,广阔的天空望不到底,明亮的日月照耀着黄金白银般的宫殿,云神披着彩霓驾着风马纷纷从天而降。猛虎鼓瑟,鸾凤驾车,队列整齐地走过来。他的魂魄受到强烈的震撼,心跳加快,惊恐万状之中意识到原来只是一场梦。梦醒之后,梦里的一切如烟霞一般地消失了。

  李白的空中旅行和空中飞翔以及他在旅行和飞翔中所见到的山、水、动物、天体、云、风、雷鸣电闪、洞天、神仙等整个体现了他回归自我的精神意识,用弗洛伊德的话来说便是“愿望的达成”。这种愿望的达成发自他的内心深处,并以自我调节的方式达到了心理的平衡和心灵的净化。李白愿望的达成正可以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诗句看出。联系李白的政治理想和生活理想的矛盾,他的回归自我实际上就是一种精神解脱。《梦游》诗写于天宝五载(七四六年),此时的李白离开长安已经两年了。奉诏入京,辅弼君王的政治理想化为泡影,“达则兼善天下”的愿望未能实现。他不是没有彷徨,不是没有苦闷,只是在彷徨和苦闷之后很快地把自我调整过来,还一个真实的李白于自我。真实的李白“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真实的李白“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真实的李白不慕富贵,粪土王侯,追求的是功成身退,拥抱自然。这一切潜意识般的成为李白的心理定势,当触发心理定势的导火索一旦点燃,大脑信息库所储存的数据量便幻影般的出现在梦中就不足为怪了。据此我认为陈沆《诗比兴笺》所说的“太白被放以后,回首蓬莱宫殿,有若梦游,故托天姥以寄意”⑤的说法多少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李白的这首诗确实是一首记梦诗,不是“有若梦游”,也不是“托天姥以寄意”,而是真正地做了一场游天姥的梦。所谓“被放以后,回首蓬莱宫殿”恰是他奉诏进京的三年长安生活的梦象显现,是“一个愿望的未能达成”的梦境象征,诗中的山(岩、巅、丘、峦、石)、动物(猿、熊、虎)、雷电(霹雳)等梦象就是他身历障碍、被威严和权力所纠缠而深感寂寞和孤单的心理压抑的显示。长安从政的失败,却使李白“另一种愿望”得以“达成”,那就是回归自我,在大自然中找到了精神的栖息地,如诗中水(湖、溪、海)、天体(日、月、青冥)、洞天等梦象或者表示从有意识的自我向精神自我过渡,或者与神秘微妙的力量发生接触,或者走向超意识感觉世界的道路,或者力图摆脱控制和约束,使我们都能从科学的解析当中奇妙地发现没有失去自我的诗人的灵魂。

  是的,李白功成身退的理想真正地实现起来并不是他所设计的那么容易,虽然他有“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的主观愿望,但是现实毕竟让他感到“若待功成拂衣去,武陵桃花笑杀人”。李白功未成,身也未退,在矛盾的二难选择中他有时尽量地在天地山水间寻找精神解放的途径。《梦游》诗当可作如是观。

注释(暂缺)

专题学习: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及研究性学习 <wbr>吴泓工作室 <wbr>整理

专题学习: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及研究性学习 <wbr>吴泓工作室 <wbr>整理
专题学习: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及研究性学习 <wbr>吴泓工作室 <wbr>整理

专题学习: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及研究性学习 <wbr>吴泓工作室 <wbr>整理

专题学习: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及研究性学习 <wbr>吴泓工作室 <wbr>整理

专题学习: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及研究性学习 <wbr>吴泓工作室 <wbr>整理

专题学习: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及研究性学习 <wbr>吴泓工作室 <wbr>整理

专题学习: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及研究性学习 <wbr>吴泓工作室 <wbr>整理

专题学习: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及研究性学习 <wbr>吴泓工作室 <wbr>整理

专题学习: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及研究性学习 <wbr>吴泓工作室 <wbr>整理

专题学习: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及研究性学习 <wbr>吴泓工作室 <wbr>整理

专题学习: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及研究性学习 <wbr>吴泓工作室 <wbr>整理

专题学习: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及研究性学习 <wbr>吴泓工作室 <wbr>整理

专题学习: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及研究性学习 <wbr>吴泓工作室 <wbr>整理

李白专题学习课程(不断添加中)

 

附:

只有高于高考才能超越高考——论吴泓老师的教学方法

深圳市新安中学高一年级(12)班学生  李友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0cw93.html

 

读李友林同学文章《只有高于高考才能超越高考——论吴泓老师的教学方法》

必胜客(网名)深圳市新安中学2004届学生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0cxuh.html

 

《中学语文》2011年第4期:精神和言语就是这样共生的 潘纪平

全国首届专题教学研讨会历届学生代表发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0r8v5.html 

 

《中国教育报》5月19日发文:学生的思想究竟从哪里来? 吴泓

 

注:该资料为新安中学学生专题研究性学习之用。谨向作者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