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专题百问:为什么我要让学生读《写给中学生的逻辑学》? 吴泓

(2012-07-09 14:58:13)
标签:

专题百问

学生读

逻辑学

吴泓

杂谈

分类: 博主:见贤思齐-知行合一

专题百问:为什么我要让学生读《写给中学生的逻辑学》? <wbr>吴泓

为什么我要让学生读《写给中学生的逻辑学》?

(试发“百问”书稿之局部,请阅读者提意见)

    从我做专题学习起,这个问题就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里了——

    为什么我们的学生进入中学阶段要“淡化”语法知识?为什么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我们的高中课本似乎就没有了逻辑学的基础知识学习?

    我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还是要给高中生讲一讲逻辑知识的。那个年代的高考作文题,如“树木、森林、气候”,没有逻辑知识是写不好这样的文章的。可进入新世纪,我们的高考作文题就成了“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了……

    如今,我要给我的学生做专题研究性的学习,可学生读我上传那些辅助阅读(阅读原作)和具有思维挑战性的文章就是读不好,读不懂,读不顺。至于写出来的专题习作,什么问题应该先说,什么问题应该后说,提出一个概念怎么下一个精确的定义,怎么进行恰当的判断,推理的顺序应该怎样才符合常理等等——有很多的学生都是不讲“逻辑”的(注:网友“涓涓细流”也曾写博文“为什么我们的学生不讲逻辑”,也引发我深思),这让我伤透了脑筋。我就在想,一个高中学生在校学习或者高中毕业了之后要说话或者写文章,怎么就可以不讲“逻辑”?这太不可思议了!

    于是,首先,从2008届的学生开始,我就引入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彭漪涟、余式厚两位学者写的《写给中学生的逻辑学》一书。该书16万字,开篇的“绪论”就提出“什么是逻辑学”“为什么中学生必须学习一点逻辑学”。然后分“概念要明确,判断要恰当,推理要合乎逻辑(上)(下),思维要合乎逻辑规律的要求,或然性推理也应合乎逻辑,论证要有说服力”共七个章节,生动形象地讲述了这些逻辑知识,是一本适合中学生阅读的逻辑读物。

    我要求学生网上购买了之后,就让学生在早读或者规定课时里阅读此书,并规定学习任务,老师定期作检查。在完成此书学习任务之后,还反复告诉学生将此书作为案头读物,要常读常思,对照自己的思考和写作。

    其次,我会选定一些辅助阅读(阅读原作)和具有思维挑战性的文章来作为学习逻辑学知识的示范文本,和学生一起精读或研读。如200届学生做“中国当代诗歌(1979年至2009年)”专题时,我就从逻辑学知识的角度解读过诗歌评论文章,即王家新的《海子与“幸福的闪电”》,摩罗的《海子的幸福,海子的爱》等。我也会把自己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写的教学论文拿来给学生作示范文本,告诉学生怎么样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第三,我会精选一些学生习作,或概念明确,或判断恰当,或推理合乎逻辑,或思维合乎逻辑规律的要求,或或然性推理也合乎逻辑,或论证有说服力的学生习作,在全班同学中宣读或讲解。而对那些不符合逻辑思维的习作,在征得学生同意后,我也会拿来作“反面教材”,给学生讲经验或教训。至于“这位学生”,我则会努力帮助他(她)突破自己的不足,完成自己的习作,逐步走向“成功”。

    就这样反反复复,我的2008届学生的习作所反映出来的逻辑思维水平,与前两届学生比有了明显的进步。而我的体会是,中学生在初中阶段一定要学习一点语法知识,到了高中阶段就一定要学习一点逻辑知识。语法形式就是逻辑形式;逻辑其实是语言的一种深层语法。别把语法学死了,也不能一点逻辑知识都不学。不然的话,我们的国家就会“生产”出大量的《非诚勿扰》的“人才”来,请看作家池莉怎样评价《非诚勿扰》的俊男靓女们——

    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说是一个相亲节目,在我看来,它更是一个教育节目。我们可以十分直观地看到我们的孩子们被毁坏到什么程度。节目开播至今,无论男生女生,无论就业在读,无论毕业于普通大本或是硕士博士,抑或竟是门萨俱乐部会员,其中除了少数孩子比较正常,大多数孩子头脑糊涂,思维混乱,说话不着四六,举止不知轻重,偏颇造次,自大狂妄,问东答西,唐突他人,常识缺乏,逻辑断裂,介绍自己全然一副传销口吻和广告语气,唯一熟练的是送礼,酷似商业活动中的送赠品(摘自池莉的《从<非诚勿扰>看教育》)

    这样的俊男靓女可惜了。我可不愿意我的学生像他们这样——头脑糊涂,思维混乱,说话不着四六,举止不知轻重,偏颇造次,自大狂妄,问东答西,唐突他人,常识缺乏,逻辑断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