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弃、异化和模棱两可是安东尼奥尼电影中反复出现的主题,现代艺术的特点——以及20世纪的现实生活——引领着他开拓电影新的时空架构。作为无可争议的现代主义大师,安东尼奥尼将哲学和美学融为一体,倾注在电影作品上。
安东尼奥尼为人熟知的是他对长镜头的运用,而色彩也是他电影风格的一个组成部分。
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Michelangelo
Antonioni,1912年9月29日—2007年7月30日),意大利现代主义电影导演,也是公认在电影美学上最有影响力的导演之一。
主要成就: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终身成就奖,欧洲电影奖终身成就奖,奥斯卡金像奖终身成就奖。
1964年安东尼奥尼执导了他的第一部彩色片《红色沙漠》并获得威尼斯金狮奖。在这部影片中,安东尼奥尼创造性的运用色彩作为影片的一个元素,用色彩和调子来传达人物情绪,营造影片氛围。权威的《电影笔记》认为,《红色沙漠》问世后,电影世界才算有了真正的彩色电影;而其中的红色是“如此绚烂丰盛,带着如此令人心神不安的美”。
《红色沙漠》是他探讨现代工业文明与人的精神奥秘最有代表性的作品,这是安东尼奥尼的第一部彩色影片,烟囱里喷出的火焰,黑色的油污,蓝色的大海,以及一再出现的红色的管道、仓库、架子、墙的木板、栏杆,这使影片获得了油画般的视觉效果。
安东尼奥尼从工业化生活中看到了美,“我用眼睛来干什么?来看什么?”安东尼奥尼能够把情感难以觉察的波折放大为动作,因此影片中吉妮亚娜的情绪所产生的紧张感,丝毫不亚于一部好莱坞悬念片。
《红色沙漠》剧情介绍
女人和她的丈夫共同生活在意大利北部的一个工业城市,丈夫是一个大型企业的经理,这座城市的上空常常是烟雾笼罩,这使女人感到非常郁闷,整天焦躁不安而且神情恍惚。
在焦躁不安时女人经常做出许多正常人不可想象的行为,饱食之后居然向别人乞讨一块面包,女人难以控制自己的感情就和丈夫的一个同事偷情并且一起出去游玩,见到的景物都受到了工业文明的污染而污浊不堪,见到的人们都是冷漠的感情如女人一样的异常。
而女人的反常似乎只是因为在一次车祸中受到了惊吓。
时间长了,女人发现以前同丈夫和儿子之间的那份亲密再也不可能存在了,那位丈夫的同事对她的感情也无法抚慰她寂寞的心灵。
女人想找到理解,找到感情,但一切都是徒劳的。在这样一个现代文明的社会丰富的物质生活里,女人彻底的迷失了,内心空虚孤独犹如一片荒芜的沙漠。

相关评论
《红色沙漠》变化多端的形式重新定义了电影艺术,改变了电影艺术的面貌。
——时代周刊
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一位现代主义大师。
——视觉周刊
因为它的精深,《红色沙漠》不是一部容易看懂的电影,但是值得你做出努力。
——电视导航
这部电影可能是安东尼奥尼一生中最为杰出的电影。
——暂停
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勾勒出一幅近距离抽象的现代社会图景。
——电影导航



安东尼奥尼与《红色沙漠》 sunyunya
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1912—2007)是非理性主义电影最具代表性的导演。从1942年参与费里尼《白酋长》的制作开始直至2007年7月30日在罗马的家中逝去,安东尼奥尼一直用电影影像表现人类隐秘的内心世界,其导演的电影作品多次在国际各大电影节上获奖。其中,荣获第29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及国际影评奖的《红色沙漠》真正确立了安东尼奥尼在国际影坛上的大师级地位,被称为“电影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彩色电影”。《红色沙漠》(1964)是对之前安东尼奥尼拍摄的情感三部曲——《奇遇》(1960)、《夜》(1961)、《蚀》(1962)主题的延伸,讲述了神经质的女主人公朱莉娅娜在高速发展的工业文明下存在的恐慌和情感的焦虑。导演将镜头对准个人内心世界,表现出强烈的非理性主义情结。
存在的恐慌
在安东尼奥尼镜头下,60年代的意大利从法西斯的梦魇中走了出来,蓬勃发展的现代工业文明在丰富现代人物质生活的同时,也使人们陷入自身存在的恐慌中。在影片开头,导演用一个虚焦的摇镜头展现林立的烟囱,虽高矮粗细不一却都冒着滚滚浓烟。这之后数个镜头表现的内容都大同小异,皆为机器大工厂的外景。一个女人毫无感情的吟唱与歌曲中重复的小节让人烦躁不安。安东尼奥尼用虚焦镜头使我们眼睛极不舒适地辨认这些单调的画面,配以乏味的工厂噪音和女人吟唱,并将影片开头的这些镜头处理成昏黄的色调,展现出一个已被现代工业异化的生存环境。
影片结构形式比较松散,前后无明显因果联系,导演更多地从感觉和直觉出发去展现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表达女主人公朱莉娅娜对存在的恐慌。如当朱莉安娜躲到偏僻的废墟吞食从陌生男人手中买来的被吃过的汉堡时,她突然停下来,镜头顺着朱莉娅娜的眼光,从左向右摇过灰黑废墟上不知名的工业垃圾和燃烧中的废弃物。朱莉娅娜丈夫乌戈及其朋友科拉多在工厂外,铺天盖地喷涌而出的工厂废气瞬间将他俩吞噬。朱莉娅娜和丈夫及科拉多在郊外散步时,被污染的湖泊和河流比比皆是,水面覆盖着厚厚的化学物质仿佛已经凝固。当朱莉娅娜与科拉多在轮船上,导演以朱莉娅娜的视角将镜头顺着巨大管道摇上摇下,旨在表明在朱莉娅娜眼中,工业文明就像钢筋水泥般的怪物一样恐怖狰狞。即使是在家里,朱莉娅娜身边也充斥着工业文明的产物。儿子房里走来走去的机器人、丈夫给儿子演示的内置平衡仪的陀螺也使她不得安宁。在朱莉娅娜看来,周围的一切都丑陋无比,自身的存在也因此变得恐慌。片中虽未出现红色沙漠的镜头,却深层次地隐喻了机器工业时代是将人性压抑和摧残得无以复加的血淋淋的沙漠。安东尼奥尼用鲜明的色彩对比来表现存在的恐慌。朱莉娅娜穿着翠绿大衣的身影在灰黄色调的工业森林中显得是那样渺小,巨大的红色钢铁管道也触目惊心。
情感的焦虑
生存在被工业文明异化的环境中,人也因此异化。影片中的女主人公朱莉娅娜是一个精神略微混乱的女人。从朱莉娅娜丈夫乌戈及其朋友科拉多的对话中,我们知道朱莉娅娜在之前出过车祸。汽车是工业文明的产物,从朱莉娅娜出车祸之后,在她眼中,工业文明的种种就显得十分怪异和可怕,出院之后的朱莉娅娜不时会突然变得十分焦虑和恐慌。贯穿全片的电子音效和工厂噪音是朱莉娅娜焦虑的隐喻。在安东尼奥尼的镜头下,朱莉娅娜被一一粉碎的亲情和爱情使其备受焦虑的折磨。
朱莉娅娜出车祸后,十分需要家人关爱,但在伦敦出差的丈夫乌戈却表现得像机器一样冷漠无情,并未赶回来照顾朱莉娅娜。即使在家中,乌戈对朱莉娅娜的关爱也是出于形式点到即止,并不愿顺从朱莉娅娜。可爱的儿子瓦拉里奥也不能给母亲以安慰,甚至为母亲因焦虑和恐慌而产生的怪异举动而难堪。在朱莉娅娜从陌生人手中买过吃过的汉堡,问儿子要不要吃时,儿子拒绝并将头深深埋下。儿子似乎爱父亲胜过母亲,在影片中与父亲在一起总是神采奕奕,而与朱莉娅娜在一起却无精打采,甚至后来欺骗朱莉娅娜说腿没有知觉不能走路。正当朱莉娅娜万分担心时,却发现儿子趁自己不在时独自下床玩耍,起初的喜极而泣瞬间转为被亲人欺骗的无措。
丈夫的朋友科拉多对朱莉娅娜反倒表现得异乎热情。在他们一行人离开旁边停有传染病人的轮船的小屋后,朱莉娅娜发现包未拿,只有他愿意为其返回。与前面丈夫乌拉与科拉多被工厂废气吞噬类似,这时突然下了一场雾,丈夫和其他朋友在一边,朱莉娅娜与科拉多在另一边,中间横亘着浓雾。在朱莉娅娜眼中,一时间,仿佛所有人都静止了。

幕后制作
【安东尼奥尼的色彩】
《红色沙漠》可能是安东尼奥尼最美妙,最迷人,最质朴的一部电影。这位伟大的导演具备难以抑制的天赋,不顾一切的引入新的电影语言叙述他所关心的主题。安东尼奥尼在这部电影中引入的是色彩。在《红色沙漠》中,他在每一个画面中都涂上了喷射的颜料,精确的诠释了他需要的情绪和意味。怯懦的黄色,充满生命力的绿色,热情的深红,还有绝望的灰色,同时代从没有人像他那样充满激情,描绘出这样一副现代生活的荒凉景观。
电影开始,安东尼奥尼用一个可怕的隐喻陈述出全部的问题和大部分预谋:一个身着绿衣的年轻女子站着凝视着一片遍布污泥的荒野。很明显,她受到极大的震动,但是在这片20世纪的人间地狱中,即使她走得再远也难以遇到但丁式的救赎。在她的面前,是喷射着火焰高耸的烟囱和吐出一阵阵水蒸气迷雾的管道,从这片荒废的土地之上,我们何曾能获得安慰。
这个女人带着她的孩子去冶炼厂看自己的丈夫。他把她介绍给自己的同事,一个就要飞往南美洲的工程师。两个人相互吸引,开始频繁的约会聊天,最终发生了肉体上的结合。但是,你从中看到了愉悦吗?没有,他还是走了,她又回到了开始站立的地方。
故事从不是安东尼奥尼关注的重点。在《红色沙漠》中,他似乎更在乎维蒂跳跃式的神经质表演,这种表演变成了他的一个临床研究对象。她被鼓动着,变得更加疏离,因为这种临床研究已经分解到了所有触目惊心的影像洪流之中。某一时刻,大街上,包括一个摊贩,全部变成了灰色。当维蒂从惊惧中醒来时,在她的现代化的家中发现了似乎有意志的玩具机器人,一面令人恐惧的墙产生了。在看到迷雾隔开她和她的丈夫、情人和朋友的场景之后,你会意识到,这种对孤寂的触及有多么深邃。
电影中最为震撼人心的象征物是时常出现的船只,这些怪物艰难的离开污染的水路,把一切都缩减为无意义:男人,树木,甚至在渔夫小屋中的一次狂欢。在这些场景中,色彩似乎统治了一切。
【安东尼奥尼的阐释:主题和颜色】
电影上映之后,被阐释最多的是人性的盲目与粗劣。在这片红色的沙漠之中,最为清醒的是神经质的朱莉亚娜,她深切地看到,感到,这个世界的疏离和忍受。然而,安东尼奥尼对现代工业社会的态度并不如许多电影批评家们那般消极,根据他的论述,朱莉亚娜“必须面对她所面对的社会,说我谴责了野蛮的工业社会压抑了人性,导致了她的精神分裂,就像许多人做的那样,这太轻易了。我的目的是,阐释这个世界的诗意,在这个世界中,不断变迁的工厂和烟囱也是美的。这是一个丰富的世界,充满活力和忍耐性,我所描述的这个神经质的女人首要面对的就是调整。人们在这个世界中必须去适应,有的人能够活下去,有的人不能,这大概是因为他们过度的眷恋往昔吧。”
故事被设置在意大利的拉文纳,那里布满了巨大的工厂、机器,还有污染的河流。万花筒式的颜色和可怕的声音统治了这部电影,作为安东尼奥尼的第一部彩色影片,他说:“我想像画油画那样涂抹我的电影,我想在颜色中发现关系,不想局限于摄影机提取的自然色彩。”

【访谈:另一个安东尼奥尼】
自从1985年中风之后,安东尼奥尼就很难讲话了,他没有停止拍摄,并且,通过他的电影不断阐释着他的世界。他的妻子艾瑞卡,在这里,向时尚设计师穆西娅·普拉达敞开了心扉。穆西娅·普拉达和安东尼奥尼一样,她懂得用影像表达情感,见证世界。“我尊敬安东尼奥尼的电影,它们非常强大,在我的生活中有非凡的位置,”她说,“我在很多方面受到他的影响,情感,精神,故事,氛围,很多很多方面。”
穆西娅·普拉达:艾瑞卡,你和安东尼奥尼是怎么相遇的,我想你应该记得。
艾瑞卡·安东尼奥尼:我和安东尼奥尼的相遇,实际上,有点像他电影中的邂逅。当杰克·尼科尔森和玛丽亚在伦敦相遇时,她正坐在一个长椅上读书,杰克恰好路过,就停下来看她,后来他又在巴塞罗那遇到了她。他说:“我想我记起了点什么……”
我第一次和米开朗琪罗相遇是在1972年,罗马。当时他正在一家披萨店中和一个朋友聊天,我恰好路过那里,那时,我们的目光碰到了一起。我想,我应该做一下自我介绍,但是,当我转过身来,他已经走了。一周之后,一个画画的朋友介绍我们认识了,这真是命运的安排。我们在一起聊天,他告诉我他在美国拍摄《扎布里斯基角》的经历。我记得他对我说:“你就是我想碰到的人,真是一个好的倾听者。”
穆西娅·普拉达:那时候,在安东尼奥尼身边是怎样一种氛围呢?他是怎么和他的演员制片人合作的呢?这些人对他来说意味着什么?
艾瑞卡·安东尼奥尼:一个人了解他的方式就是倾听和注视他。米开朗琪罗天生就是拍电影的,他具有所有成为伟大导演的品质,他无所畏惧,不贪婪,甚至没有什么不切实际的期望,但是,同时他又很简单。要了解他必须要关注他的想法和直觉的冲动,注意他正在看什么和隐藏在所见之后的意味,只关注他的电影技巧是不够的。他的演员和制片人很可能感到和他一起工作有点不知所措。和他最好的沟通方式就是完全放弃自我,进入他的世界,跟随他。
穆西娅·普拉达:安东尼奥尼是不是也要忍受创造的煎熬?
艾瑞卡·安东尼奥尼:像他那样的人,是很难跟得上的,尤其是当我是他的妻子,而且,还很年轻。在我四十岁的时候就容易多了,我更成熟了,有了更多的生存经验,能够理解和宽容的对待一切,尤其是能够不以竞争的眼光看待我的生活伴侣了。我应该更早的意识到真实的安东尼奥尼。在家里,总有一些掣肘不能让他释放自我,但是,在电影中,他是毫无保留的,能够展示最精深的思想。
穆西娅·普拉达:你能告诉我重新开始工作对他来说意味着什么吗?
艾瑞卡·安东尼奥尼:“对我来说,电影意味这生活。”这是他说的。所以,重新拍摄电影,意味着他又重新获得了生命,重新获得了表达自己的机会。在他的内心有那么多话要说,只有在电影中,他才有机会让别人了解他的精神世界。
穆西娅·普拉达:在安东尼奥尼的电影中,无论是男演员还是女演员都非常美,这是为什么,你怎么看待?
艾瑞卡·安东尼奥尼:美对于米开朗琪罗来说非常重要。他永远是一个唯美主义者,无论是在他的生活还是电影中。他以外貌和演技标准来选择演员,所以,他的摄像机总能那个捕捉到他们的清晰的轮廓、甜美的眼神和柔软的肢体。
穆西娅·普拉达:作为一个时尚设计师,我能很敏锐的捕捉到他使用流行元素表达他的角色个性的倾向,这是我的想像吗?
艾瑞卡·安东尼奥尼:不是,不是。米开朗琪罗对演员服装的选择非常谨慎,款式,颜色……等等等等,以获得完美的影像。
穆西娅·普拉达:安东尼奥尼作为一个丈夫怎么样?我知道这是一个非常私人的话题,如果可能的话,你能告诉我们一些吗?
艾瑞卡·安东尼奥尼:米开朗琪罗是一个非常忠诚的丈夫,尽管他非常的不忠。他从没有离开我和停止爱我的想法。我想他对他所有的女人都是这样。
穆西娅·普拉达:你怎么看待你嫁的这个男人的作品背后的哲学追求?
艾瑞卡·安东尼奥尼:米开朗琪罗的力量来自于他观察的能力。他的目光深邃而智慧,当他思考一个镜头时,他需要安静,就好像他要到达一个地方,在那里,所有的想法都还原为一种直觉,这才是真正的阐明。因此,观众能经验到现实的揭露过程,就像真是我们自己体验到的一样。
穆西娅·普拉达:告诉我们一些安东尼奥尼慷慨的事例吧,在电影中我经常可以看到,他对年轻人,厌世者,寻爱的人,还有革命者都表现出无比的宽容。你的经验能告诉我们什么?
艾瑞卡·安东尼奥尼:就像我刚才说的,需要在电影中体验安东尼奥尼。没有人比他更宽容,他在现实生活中也是这样,但是你必须知道怎么去认识他,去理解他的感受。
穆西娅·普拉达:安东尼奥尼还有其他梦想吗?
艾瑞卡·安东尼奥尼:米开朗琪罗的梦想就是电影。有时,他也会做些白日梦,追踪一些观念和想法。他经常在开车的时候陷入玄想,但是这种玄想是一种专业癖好,他梦想的主题是爱,这是他唯一的愿望:爱!
(《另一个米开朗琪罗·安东尼奥尼》穆西娅·普拉达)



《红色沙漠》视频链接:
http://video.baidu.com/s?f=1001&id=41141&word=����ɫɳĮ��&fr=mi_mov&url=http://tv.sohu.com/20111028/n323772554.shtml





女人与沙漠——《红色沙漠》解析
作者:王亚平
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1964年的电影《红色沙漠》,是一个敏感的开端,其中的色彩,声音,拍摄手法所能达到的形式感,的确到了令人惊讶的地步,新的冲击来自视觉,听觉,意识几个方面,联系安氏之前的《流浪者》(1957年)《奇遇》(1960年)《夜》(1961年)等作品,关于人在现代工业环境里的心理,情感,命运的主题,进一步通过新的电影形式被展现出来。
色彩的确被当作一个重要的表达元素来运用,在《红色沙漠》里,处处可以看到人为的;精心安排的;具有一定表意指向的色彩出现:大红,灰黑,灰蓝,粉红,钴蓝,朱红……这似乎可以牵扯到现代主义绘画的色彩观念,我们知道,古典绘画尤其是文艺复兴后的绘画,色彩只有在塑造物象时,才是有意义的,并没有独立的价值,但是到了现代主义时期,色彩的独立价值被逐渐发掘出来,颜色与颜色之间,以点线面的形式交织或对立具有无限丰富的视觉意义,而表现和象征主义的出现,又赋予色彩心理和情感的含义,黄色是温暖的阳光,红色代表了血与火……
很难想象,古典时期的画家会用单纯的几块颜色来构成他的画面,但是时代变了,那个古典的,和谐统一的宗教与自然世界已经分崩离析,就像几万倍的放大,世界变成了抽象的点线面,细节从整体独立出来,无生命的人工色彩反取得了独立的价值,因而,艺术形式问题实际上反映了一个时代性的哲学命题,而《红色沙漠》就是用这一现代主义的表现形式来质疑现代性的不可理喻与分崩离析,安东尼奥尼一如既往的悲观。
美丽而不安的朱丽安娜,实际上是安东尼奥尼敏感于现代性的一个象征。影片开头的场景就足以让人困惑不解,在那些冒着烟的巨大烟囱之间,遍地煤灰的工业环境,身着绿色呢外套的朱丽安娜向一个工人乞讨面包吃,这个神经质的举动一开始就给影片定了一个难以理喻的基调,而工业环境的紧张不适感也处处加深了这种感觉,由于两者同时出现,所以不难设想,朱丽安娜的神经质和工业环境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这个乞讨面包的举动似乎暗示了一种饥饿,接下来影片交待了朱丽安娜看上去如此不安的原因,那是由于不久前的一场车祸。
安东尼奥尼一开始就给他的观众以猛烈的冲击,一个冒着烟的工厂,到处纵横交错的管道喷出巨大的烟雾,而色彩就在这时显现出它霸道的威力,那些黄色,蓝色,铁锈红色的管道是如此突兀地来到画面之中,就像是蒙德里安的抽象绘画,一种无生命的,冰冷的,异质的东西开始占据人类的视野,而女人作为敏感的分子,不安于这种非人性的现代环境也是安东尼奥尼所赋予电影的观念,朱丽安娜的神经质举动,表面上看是一场车祸的结果,实际上却有着深层的缘由,她的孤独不安,应该是潜藏在现代人内心中的孤独不安的集中体现,她想要爱这个世界,但这个世界却是难以把握和不可知的,到处是细节,看不见整体,个人把自己囚禁于躯体和欲望之内。她的情感需要,内心欲望,由于得不到根本的满足而形成一种永恒的饥渴,这种饥渴最终达到了精神层面,那就是与他人沟通的不可能,但是越不能沟通越想要沟通,丈夫,孩子,情人,最后,朱丽安娜对着一个陌生船员诉说着内心的孤独,而对方却丝毫听不懂她说什么,这个场景把沟通的困难上升到一个无限悲观的程度,我们似乎永远也摆脱不了孤独的命运了。
一个声音反复出现,类似机器的轰鸣,电子仪器的啸叫,有时又微弱到听不见的地步,当它出现时,朱丽安娜的脸马上失去正常。这个声音和色彩是同一质地的,全都暗示了现代世界的异质氛围,这是人类自己一手造成的结果,所以人类的困扰和不安是注定了的,也是悲剧性的,在电影里,这个声音成为人物心理的啸叫,所以这个声音永远伴随着人物,绝对不可去除,安东尼奥尼并不存在幻想。
影片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场景就是朱丽安娜和丈夫,情人,还有几个朋友在一个海边小屋中聚会,这个场景精彩地表达了安氏对于他的电影人物情感,心理,命运的看法。在最后一个镜头中,我观察到那个小屋的外观是蓝色的,背景是雾中的大海以及一艘巨轮,而小屋中的墙壁是淡绿色的,小屋最里间的卧室的墙壁却是触目的红色,这个由外到内的色彩变化暗喻了人物的从外表到心理的变化。几个男女就在卧室的床上嬉戏打闹,摄影机位的变化带来空间的变化,而空间变化中几个人物在画面里自由组合,这个不断变化的场景似乎是每一个人内心的图像化表达,但是,我们透过影像的薄雾刚一触摸到人物的内心,但又稍纵即逝,唯有朱丽安娜的不安是确定的,唯有人物的欲望是确定的,他们在身体欲望的嬉戏中展现又隐藏内心,身体的接触反而促使内心的逃避,而背景不断响起的机器啸叫又提示着人物的惶恐,这时窗外又悄悄开来一艘远洋巨轮,巨轮上的传染病标志给这个世界带来疾病的隐喻,所以朱丽安娜产生大不安,所以主人的妻子听见一声喊叫,但是男人们听不见也感觉不到。
当他们要离去时,朱丽安娜又一次失去理智,把车子开往海边,她回望情人,丈夫,和几个朋友的脸,他们在雾中组合成令人心悸的群像,冷漠,非人!这个场景更进一步说明了敏感的朱丽安娜所感受到的孤独,此时,他人即地狱。
影片还用朱丽安娜向儿子讲述的一个故事来反衬现代世界,在这个故事中,阳光和海滩的自然景色相对于工业环境的人工景观,故事其实是朱丽安娜的一个梦,那是出现在儿子装病的时候,儿子的病也呈现为一种诡异的心理疾病,它更暗示了朱丽安娜所处的世界是难以把握的,连跟儿子的沟通也成为不可能,她感到被遗弃了,这个梦向我们解释了她感到孤独和不安的原因:一个少女,她讨厌大人们的游戏,于是她只好找了一个不为人知的海滩呆在那里,并一个人游泳,海上来了一艘艘船,那些船所带来的陌生世界,并不能得到少女的认同,因为那也是一些大人的游戏,但是她又盼望又一艘船可以带她走……这里,一个稍显突兀的故事被插在朱丽安娜的表象世界里,我们并不能简单地认为它是安东尼奥尼以此来对比现实世界的不堪,它仍然还是片中人物的另一个心理世界的影像表达,反映了朱丽安娜的矛盾,她在成人世界中渴望,但是她又在成人世界中逃避。而船的意象,是她渴望逃离的象征,但是这个世界已经没有所谓不为人知的海滩,到头来她终会发觉船实际上带来的仍是这个世界疾病的隐喻。
安东尼奥尼是我所看到的最有现代感的电影导演,由于他的现代主义手法是建立在他对现代性深刻的质疑和反思上之的,他对现代社会悲观的认识使得他的艺术是最为本质的表达,而他对于现代社会中具体的人物情感命运的关注,又让他不仅仅是个光具有现代观念的学究式电影人,他对于细节的捕捉,使得人在具体的行为中确立他的心理状态,而影像手法,场景氛围又进一步烘托人物的情感心理,至此,形式与内容统一了,安东尼奥尼的电影获得了安静深邃的魅力。
米开朗琪罗·安东尼奥尼的影片包含着下列主要因素:
1.在电影剧本中通过人物的行为来分析哲学观念。
2.复杂的、很长的、缓慢移动的摄影,很少依靠特写镜头或其他“电影”技巧。
3.通常是缓慢的速度使观念和事件有可能在很长的银幕时间内逐渐展现出来。
4.运用简短的、近乎电报式的对白,并常常被长时间的沉默所打断。
5.高度抑制的表演;安东尼奥尼倾向于限制他的演员,使他们保持沉默,迫使他们用最少的外部效果来表现内部冲突和态度。
6.不大注重电影的传统的辅助元素(如音乐或光学效果)安东尼奥尼倾向于依赖场面本身:他的许多最出色的场面都是运用优美的长镜头来表现的,只用自然音响来加强对白。
主要作品及成就:
· 1940《波河上的人们》
· 1944《城市清洁工》
· 1950《一个爱情故事》
· 1955《女朋友》——1955年威尼斯电影节银熊奖
· 1957《呼喊》
· 1960《奇遇》——1960年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奖
· 1960《夜》——1961年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 1962《蚀》——1962年戛纳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奖
· 1964《红色沙漠》——1964年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
· 1967《放大》——1967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
· 1970《扎布里斯基角》
· 1972《中国》——1973年美国纪录片十佳影片
· 1975《职业:记者》
· 1980《奥伯瓦尔德的秘密》
· 1982《一个女人的身份证明》——1982年戛纳电影节35周年奖
· 1995《云上的日子》——1995年威尼斯电影节特别奖
· 2004《危险倾向》其他奖项
· 1995年奥斯卡终身成就奖
· 2002年威尼斯电影节圣马克终身成就奖

生命,对于我,就是拍电影。——安东尼奥尼
如果我们更加深入,可能会触及事物的真相。我们肉眼看不见的东西会出现。——安东尼奥尼
如果说费里尼是电影界的毕加索,安东尼奥尼则是塞尚,他依靠的是信仰般的坚持和忠贞;如果说费里尼的电影是广场上的狂欢,安东尼奥尼的电影则是书斋里的一种思考,他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知识分子导演”。
他电影中的男女漂浮在城市之中,漂浮在钢铁和玻璃之上,漂浮在疏离的情感之上。他真切而精妙地把握着现代男女情感的实质,那种空虚却不能化解,靠近却不能合一的状态。
1995年,在电影诞生100周年之际,安东尼奥尼被授予奥斯卡终生成就奖。在给安东尼奥尼颁发奥斯卡终生成就奖的时候,杰克·尼克尔森说,“在世界上空虚寂静的空间中,他找到了能够照亮我们心目中寂静空间的隐喻,他还在其中找到了一种怪异可怕的美:简单质朴、优美典雅、充满神秘、萦人心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