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专题阅读:《诗经•溱洧》赏析之比较阅读 萧华荣 刘冬颖

(2011-11-15 22:17:36)
标签:

专题阅读

诗经

溱洧

比较阅读

萧华荣

分类: 专题:文史-哲学-宗教…

专题阅读:《诗经•溱洧》赏析之比较阅读 <wbr>萧华荣 <wbr>刘冬颖

《诗经•郑风•溱洧》赏析  作者:萧华荣

 

    读这首诗,千万莫要忽略了其中两个小小的道具:“蕑(兰)”与“勺药”。凭借着这两种芬芳的香草,作品完成了从风俗到爱情的转换,从自然界的春天到人生的青春的转换,也完成了从略写到详写的转换,从“全镜头”到“特写镜头”的转换。要之,兰草与芍药,是支撑起全诗结构的两个支点。

  诗分二章,仅换数字,这种回环往复的叠章式,是民歌特别是“诗三百”这些古老民歌的常见形式,有一种纯朴亲切的风味,自不必言。各章皆可分为两层,前四句是一层,落脚在“蕑”;后八句为一层,落脚在“勺药”。前一层内部其实还包含一个小转换,即自然向人的转换,风景向风俗的转换。诗人以寥寥四句描绘了一幅风景画,也描绘了一幅风俗画,二者息息相关,因为古代社会风俗的形成大多与自然节气有关。原来当时“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之日,此两水(溱水、洧水)之上,招魂续魄,拂除不祥”(薛汉《韩诗薛君章句》)。于是诗人唱道:“溱与洧,方涣涣兮。”“涣涣”二字十分传神,令我们想起冰化雪消,想起桃花春汛,想起春风骀荡。春天,真的已经降临到郑国大地!在这幅春意盎然的风景画中,人出现了:“士与女,方秉蕑兮”。人们经过一个冬天严寒的困扰,冰雪的封锁,从蛰伏般的生活状态中苏醒过来,到野外,到水滨,去欢迎春天的光临。而人手一束的嫩绿兰草,便是这次春游的收获,是春的象征。“招魂续魄,拂除不详”,似乎有点神秘,其实其精神内核应是对肃杀的冬气的告别,对新春万事吉祥如意的祈盼。任何虚幻的宗教意识,都生自现实生活的真切愿望。在这里,从自然到人、风景到风俗的转换,是通过“溱与洧”和“士与女”两个结构相同的句式的转换实现的。结构相同的东西可以使人产生由此及彼的对照、联想,因而这里的转换令人觉得顺理成章,毫不突然。

  如果说对于成年的“士与女”,他们对新春的祈愿只是风调雨顺,万事如意,那么对于年青的“士与女”,他们的祈愿则更加上一个重要内容——爱情,因为他们不仅拥有大自然的春天,还拥有生命的春天——青春。于是作品便从风俗转向爱情,从“蕑”转向“勺药”。这首诗是以善于转折为人称道的,清人牛运震《诗志》、陈继揆《读诗臆补》皆认为它“妙于用虚字转折”。其实它的“转折之妙”,又何尝独在虚字!如上所说,前一层次的从风景向风俗的小转折,是借重两个结构相同的句式实现的。这里从风俗到爱情的大转折,则巧妙地利用了“士”、“女”的相同字面:前层的“士与女”是泛指,犹如常说的“士女如云”;后层的“士”、“女”则是特指,指人群中某一对青年男女。字面虽同,对象则异。这就使转折完成于不知不觉之间,变换实现于了无痕迹之中。诗意一经转折,诗人便一气直下,一改前面的宏观扫描,将“镜头”对准了这对青年男女,记录下他们的呢喃私语,俏皮调笑,更凸现出他们手中的芍药,这爱的信物,情的象征。总之,兰草“淡出”,芍药“淡入”,情节实现了“蒙太奇”式的转换。

  于是,从溱、洧之滨踏青归来的人群,有的身佩兰草,有的手捧芍药,撒一路芬芳,播一春诗意。千载而下的我们,也分明可以听到他们的欢歌笑语。

  尽管小小的郑国常常受到大国的侵扰,本国的统治者也并不清明,但对于普普通通的人民来说,这个春天的日子仍使他们感到喜悦与满足,因为他们手中有“蕑”,有“勺药”,有美好生活的憧憬与信心。

    来自民间的歌手满怀爱心和激情,讴歌了这个春天的节日,记下了人们的欢娱,肯定和赞美了纯真的爱情,诗意明朗,欢快,清新,没有一丝“邪思”。后世的经学家诬之为“刺乱也”,不是太煞风景了吗?道学家咒之为“淫诗”,不是太抹煞人性了吗?

    作者萧华荣,1941年生,山东掖县人。1981年于山东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1986年转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中文系文艺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中国诗学思想史》、《华丽家族》、《钟嵘诗品注译》等专著八部,发表学术论文及其它文章约三百篇。

 专题阅读:《诗经•溱洧》赏析之比较阅读 <wbr>萧华荣 <wbr>刘冬颖

 

《诗经》中的上巳节  作者:刘冬颖

 

    西方的情人节复活了中国人的浪漫细胞,过情人节,送玫瑰花,已经成为恋人们表达情感的一种重要方式。时下炒作“七夕”是中国的情人节,其实,尽管有牛郎织女之间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但作为秋天的第一个节日,七夕拉开的是一个哀伤的日子,一个多情自古伤离别的日子。中国原本有自己的情人节,它不在秋天,而是在春天。情感丰富的华夏先民在《诗经》时代就曾举办过自己的情人节——“上巳节”,也有表达爱意的花朵——“芍药”: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诗经·郑风·溱洧》)

    译诗:

    溱洧水烟波浩淼,男和女手握兰草。姑娘说同去瞧瞧?少年说已看过了。你不想再去瞧瞧?洧水边欢声缭绕。小伙子和姑娘们,尽开怀打情骂俏,赠勺药愿与相好。

    溱洧水清澈如蓝,男和女熙熙攘攘。姑娘说同去看看?少年说早已游观。何不再一起赏玩?洧水边人笑马欢。小伙子和姑娘们,倾爱慕你追我缠,赠勺药誓海盟山。

    《溱洧》这幅淳美的古代风俗画,带我们回到了《诗经》时代那个已经消失于时间丛林中的情人节——上巳节,听到了芍药花瓣中间传出来的爱的声音:“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这是农历的三月间,溱河和洧河迎来了桃花汛,春水涣涣。人们按捺不住内心的兴奋,奔向河边,爱情和喜悦之情一起在心灵里疯长。岸上青草茂密,枝头鸟鸣啾啾,阳光金子一样铺洒下来,叫人春心荡漾。屋子里坐不住,三五邀约着,去河边参加欢会。河边,已然热闹如市集了,男男女女,往来如织,人人手拿兰草和芍药。他(她)们开朗大方地说着笑着,将春天清爽的空气搅动得欢腾起来。“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简简单单十四个字,就为我们勾勒了一幅欢乐祥和的游春图,传递给我们无数欣喜、兴奋的气息!这是法令允许的仲春之会:“于是时也,奔者不禁。”(《周礼》)俩人若来电,就在野外亲热,也没人认为是伤风败俗,却被看作是对大地丰产的祝福,是吉祥!《溱洧》就记录了这良辰美景中的一次艳遇。在如织的游人里,她看到了他,心一动。也不做何遮饰,这个日子,谁都可以恣情任性。她直直地上前问:“哎,去那边看看好么?”他有点惊喜,慌乱间竟傻傻地回:“已经去过了。”她一下就喜欢上了他那傻样子,仰着一张无邪的脸,调皮地说:“那就再去看看呗!”言外之意是:这次你会有收获哦。他松了口气,幸好她有缠人的可爱,才没有错过如此俏皮的美女。他们一路笑闹,回到水边。或许大家要揣摩这士与女的关系:他们可能认识,女孩子可能心里老早就喜欢这帅哥,今儿个正好找个借口接近;也可能并不认识,只是一见钟情而已。这都没关系,我们要看的是那个时代情人节的欢娱。诗的开篇是一个全视角的拍摄:哗哗流淌的河水边,是无数手拿兰花调笑的青年男女。紧接着,镜头一转,圈定在一对青年男女的身上,展现了他们交往的过程。接下去又是一个放大镜头,是无数的“士与女”互赠芍药,定情嬉戏。

    上巳节是个风情摇曳的美丽节日,在神话中,制定它的是女娲,她分阴阳,定姻缘,制定了自由恋爱的上巳节。“上巳”就是三月的第一个巳日,与现在母亲节定在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天的味道一样。这一天,人们纷纷来到江渚池沼的水边,以春水洗涤污垢,认为这样作可以除去整个冬天所积存的病害,在新的一年里清洁免疫,吉祥如意。“上巳”不仅是祛邪求吉的节日,更是自由快活的春游,青年男女到野外踏青,泼水相戏,自由择偶。这一天,除了已婚和家有丧事的,未婚男女都要参加政府组织的“鹊桥会”。魏晋以后,人们感到三月上旬巳日日期每年都会不同,就固定为三月三日。杜甫《丽人行》所写“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描画的就是唐代上巳节贵族女子春游的情景。“上巳”逐渐演变成了我们的祖先亲近自然、贴近自然的节日。

    上巳节与水渊源深厚,人们泼水求吉。水边芳草萋萋,古人认为,香草有驱邪之功,于身体大有裨益。互赠香草,不仅是定情之约,也有愿恋人身体康泰的祝福在里面。芍药是我国最古老的花卉之一,已经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了。从《诗经》时代开始,芍药就因情人之间的赠予而被看作多情的“解语花”。芍药的色、香、韵之美,使历代文人墨客为之倾倒,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唐代的韩愈写有:“浩态狂香昔未逢,红灯烁烁绿盘龙。觉来独对情惊恐,身在仙宫第九重。”可见韩先生曾沉醉于芍药的千娇百媚中,宛若置身仙境。因为芍药花开时已是春末,又被称为“殿春”,是春天最后一点亮色,所以特别惹人疼惜。与芍药有关的女孩,自然令人既欣赏又怜爱。《红楼梦》中说史湘云在宝琴、宝玉、岫烟、平儿四人的寿宴上,被罚多了酒,不能自已,书中写道:“湘云卧于山石僻处一个石凳子上,业经香梦沉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半被落花埋了。”这样的娇憨之态,惟有湘云做出来,才是大俗大雅的事。“史湘云醉卧芍药荫”,也成了一个著名的审美典故。人类社会科技日新月异,惟有爱情还古老如初,只是表情的植物变了。其实,玫瑰有刺,容易扎到你的爱人。为什么不送芍药呢?那娇丽又芬芳的花更能表白你的心。

    作者女,1972年12月生。1991年考入黑龙江大学汉语言专业,获得文学学士学位。1995年考入哈尔滨师范大学古典文学专业,获得文学硕士学位。2000年考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专业,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2003年9月被评为副教授职称,为硕士生导师。有专著《与圣人对话》,主编“走进古典”丛书等。该文原载于《中华读书报》2009年第2期。

     思考:(略)

 

注:该资料为新安中学学生专题研究性学习之用。谨向作者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