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专题阅读:《诗•周南•关雎》“淑女”形象 陈惠玲

(2011-10-30 15:53:04)
标签:

专题阅读

诗经

关雎

淑女形象

陈惠玲

分类: 专题:文史-哲学-宗教…

专题阅读:《诗•周南•关雎》“淑女”形象 <wbr>陈惠玲

《诗•周南•关雎》“淑女”形象

陈惠玲

 

   《诗经·国风》中存在着大量的爱情婚恋诗篇,诚如宋代大学者朱熹所言:“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周南·关雎》便是其中的一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几千年前,《关雎》开篇就是对淑女的赞美。尽管该诗全文着力表现的是男子对“窈窕淑女”之“好逑”的思念、寻求过程,以及恳切的思慕、求之不得的不安与得之以后的和乐生活情景,但透过诗文本身,发掘力透纸背之后的细微信息,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一个“窈窕淑女”的女子形象是那样的完美和谐,而且令人遐想无穷。也正因为如此,这一“窈窕淑女”形象赢得了先秦以来众多男子的欣赏和仰慕,深入人心至极。有鉴于此,本文将着力挖掘《关雎》中这一“窈窕淑女”形象的具象特征内涵的诸要素,还原先秦时期普遍的审美价值取向。

  众所周知,众多的求偶诗,是《诗经》反映先民婚恋悲欢的一大亮点。在《诗经》的爱情世界里,既有男子单相思类,也有女子追求男子类以及打情骂俏、男女戏谑类,《关雎》反映的正是其中男子单相思类的有关情况。结合相关文化背景,综观《关雎》全诗,不难发现,作为男主人公孜孜追求的“好逑”——“窈窕淑女”之所以为历代世人传唱,并视之为男子之“好逑”,主要是源于诗中的“窈窕淑女”这一形象特征,无论是从外在的审美表象,到内在的心理素质修养,再到人类的繁衍需求,“窈窕淑女”都吻合了当时正常男性的审美追求。具体说来,《关雎》中的“窈窕淑女”形象,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具象特征:

  (一)从先秦时期人们对于“淑女”外在形体特征的审美取向来看。不论何时何地,人们对于“美”的体悟和认知,首先是着眼于外在的审美感知。《周南·关雎》中的“窈窕淑女”,作为一位“君子”眼中的美人形象,她的美丽最吸引人眼球的是外在的形体特征,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关雎》中美丽的“窈窕淑女”,应该是一个皮肤白皙、外貌端正的女子形象。尽管《关雎》一诗中并没有具体涉及这方面的诗句描写,但我们可以联系《卫风·硕人》一诗中对美女“硕人”的描写,来参证《关雎》里的“窈窕淑女”审美特征情况。《卫风·硕人》第二章描绘庄姜的美说:“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在诗人的笔下,美女的手是很柔软的,就像春天初生的嫩芽;皮肤是光滑细腻的,像凝固的脂膏;脖子白白的,就像天牛的幼虫一样;就连她的牙齿,也像瓠瓜的子那样又白又整齐;额头像小蝉那样方正丰满,双眉像蚕蛾须又弯又细又长。从这几句来看,诗文描写美女可谓达到了极致。从诗中可以看出,古人赞赏一位美女时,总是喜欢用一些细嫩、光滑,有质感的植物和动物的部位来做比喻,而且由于这些东西本身就属于稀有之物,所以将美女衬托得更是美轮美奂,让人觉得她们身上有一种超然于世人的光彩。比如诗中的手、肤、领、齿、眉、笑、目等,细读之下,让人觉得作为绝色美女的庄姜宛如栩栩如生一般地站在了眼前,令人忍不住想要多看两眼。由此想来,《关雎》中的“窈窕淑女”,作为一位贵族女子,想来亦不应例外。

  其次,《关雎》中“窈窕淑女”的体态也应符合当时人们对于美女的审美评判情趣。尽管说来,不同时期的人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想象,赋予她符合自身审美价值观的价值取向。“窈窕”一词,一般人们都认为就是苗条的意思,借以形容女子修长柔美之体态。这种理解,其实就是认为这一美女应该是拥有比较瘦长的身形,但是就先秦时期的审美价值观而言,似乎并不如此。“绝大部分年代的古人似乎是以肥为美的,而不是以瘦为美的。以瘦为美的,只听说过一个好细腰的楚灵王。《韩非子·二柄》:‘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在敦煌壁画等古典绘画作品中,以肥美的形象居多。”事实上,在《诗经》里面,也同样可以找到其他以肥为美的证据。例如,前面谈到的《卫风·硕人》一诗,在描绘庄姜的美丽时,便是以肥为美:“硕人其颀,衣锦襞衣。”众所周知,《卫风·硕人》里的“硕人”(庄姜),与《周南·关雎》里的女主人公“淑女”都是属于贵族出身的女性形象,所以《毛诗序》说:“《关雎》,后妃之德也。”既然两者都是贵族身份,所处的时代也大体相同,审美标准应该是差不多的。所以,我们完全可以用《卫风·硕人》里对美女的描写,来参证《关雎》里的“窈窕淑女”。《卫风·硕人》第一章说“硕人其颀”,硕就是大的意思,颀则是长的意思,也就是指的“硕人”形体颇为丰满的意思。那么为什么先秦时期的人们主张以丰满为美呢?如果单纯从生育的角度来考虑,女子的丰乳肥臀确实有利于生育。古人审美的一个标准,就是实用,有其功利的心理在里面。事实上,现在民间同样存在这种审美价值观,以此作为娶妻的审美依据也还是大有人在的。

  (二)从人们对“淑女”内在的心理素质(性格)与个性修养(精神)追求的衡量标准来讲。《诗经》里的女子形象,多是被虚化的,美如“在河之洲”(《关雎》)、“在水一方”(《蒹葭》)的女子,也不过像一团水气里显出的人形,诗意朦胧。这种朦胧的美,不仅体现在对“淑女”外在的形体特征评判上,同时也体现在对“淑女”个人内在的心理素质、个性修养要求两方面。具体来说,主要有这样两重特征:

  其一,在性格特征上,“窈窕淑女”应该较为文静。朱熹在《诗集传》上说:“窈窕,幽闲也。”《广韵》上也这样解释道:“窈,深也,静也。”扬雄《方言》卷二:“秦晋之间,美心为窈,美状曰窕。”《尔雅·释言》是这样解释“窕”字的:“窕,闲也。”这些小学著作的解释,无不说明“窈窕”具有文静的意思。另外,《古代汉语词典》的第一个义项便是:“美好文静的样子。”大意为幽静娴雅的美善女子。此注应源于《毛传》:“窈窕,幽闲也。……言后妃有关雎之德,是幽闲贞专之善女,宜为君子之好匹。”按照现代人的理解,文静的意思,既可以是指身体上的安静文雅,待人接物上礼数周到,也可以是指言语上的安静娴淑,不轻易表露自己的喜怒哀乐。按照古人的审美观,表示文静之义的“窈窕”,应该有可能兼具身体上和言语上两方面的情况,至于活泼好动的女性形象,绝不可能是先秦时期的人们所欣赏的“窈窕淑女”。

  其二,在个性心理修养上,“窈窕淑女”应该属于那类极有内涵的一类形象。按照现代语言学的说法,“窈窕”一词是一个连绵词,似乎不可以拆分开来解释,但在古代,有许多连绵词的各个汉字往往与连绵词的整体含义极具关联,“窈窕”便是如此。按照《广韵》的解说:“善心日窈,善色日窕。”也就是说,一个称得上“窈窕”的女子,不仅要有美貌的外表和体态,文静幽闲的性格,同时还要有好的内心修养和品性,要有高尚的品德,这样才能算得上具有“窈窕”的具象特征。众所周知,《楚辞·九歌·山鬼》中也有运用“窈窕”这个词形容女子美丽的句子,例如:“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罗。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到汉代,“窈窕”一词也可以用来形容和概括美男子的具象特征,例如《古乐府·孔雀东南飞》:“云有第三郎,窈窕世无双”,

    就是这种用法。此后,随着语词含义的逐渐扩展开来,“窈窕”还可以用来形容山水宫室幽邃深远,形容学术和思想的精深,如陶潜的《归去来兮辞》:“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凡此种种足可发现,“窈窕”这个词虽然可以形容很多事物,但是这些事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质,那就是“深”。也就是说,有深层次的内涵,这种内涵,不是表面上的东西。一个外在美丽而内在修养极为肤浅的女子,是绝对不能算得上“窈窕淑女”的。所以,唐孔颖达的《诗经正义》中,对《关雎》的解读才延续了毛公之说:“《关雎》之篇,说后妃心之所乐,乐得此贤善之女,以配己之君子。”否则,一个缺乏内在修养的美女,就不可能具有“后妃”之心,也不可能配得上作为贵族的“君子”。也正因为如此,先秦时期的贵族家庭极为重视子女的内心修养和教育,例如,据史料记载,齐僖公是教子颇为有方的,在很早的时候便请了类似于今天的家庭教师一般的人,来悉心教导自己的两个女儿,希望她们长大以后知书达理,成为贤妻良母一类的人物。这种知书达理型的“窈窕淑女”,与当时那些敢于大胆表达自己爱情追求的女性决然不同,“维子之顾,使我不能息兮”(《狡童》)、“既见君子,云胡不喜”(《风雨》)、“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子衿》),这些勇敢表达自己心声的诗句,正是那些追求自由爱情的女子们的心声,而不是出自“窈窕淑女”之口。

  (三)从先秦时期人们生存状态的审美需求来看。在一个社会时期,人们的生存状态总是与当时的社会文化和时代思潮密切相关。众所周知,先秦时期人们的生存状态较为恶劣,一方面人们对于恶劣自然环境的征服仍然在继续,另一方面人与人之间的战乱纷争纷呈不断,极大地影响着人类的繁衍和社会的发展。在《诗经》时代,窈窕淑女,不仅要长得美丽,有涵养,而且还要生育能力强。这是与周朝本身停留在一个农业社会密切相关的,农业社会里,人是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只有人丁兴旺,枝繁叶茂,多子多福,才会有家庭的兴旺,有家族的兴旺。这一看法,在中国历来是最为根深蒂固的传统观点,难以撼动。从先秦时期人们的实际生存状况来看,只有那种生育能力强的女子,才会有希望能够给男方带来多子多福的福祉,这是一个个体乃至家族生命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周代的人们不可能回避这一严重现实问题,也无法回避这一现实问题,因而《诗经》中对此主题多有唱诵之声,例如:《小雅·棠棣》云:“宜尔室家,莫不令仪。”《大雅·行苇》云:“寿考维祺,以介景福。”《大雅·假乐》云:“千福百禄,子孙千亿。”凡此种种,足以深入到男女之间的婚姻爱情生活当中,表现在对于男子仰慕的“窈窕淑女”审美价值观上,女子生育能力的强弱与否,成为评判是否“淑女”的一个重要标准。《关雎》一诗,开篇即以“关关雎鸠”起兴,根据现代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研究成果,正是暗喻男女之事,因为鱼的繁殖力很强,产卵极多,当时的人民以此寄托人丁兴旺的良好愿望。而且,古人以肥为美,也是有其生育方面的心理因素在里面。

  综上所述,《周南·关雎》一诗中的“淑女”形象,在男权话语时代,以其独到的审美价值取向,令人遐想联翩,引得多少文人抑扬顿挫于诗词之中,传唱千载而不休。或许,《关雎》一诗之所以有如此艺术魅力,正是源自于此吧。

                                                          原载:《山花》2010年第12期

 

注:该资料为新安中学学生《诗经》专题研究性学习之用。谨向作者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