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习的规律是什么?这是语文建立学科一百多年以来我们一直模糊不清、不甚了了的问题。
有研究者在1998年,曾多次到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和国家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也曾利用电子阅览室检索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1978-1997年教育类论文索引总汇,检得标题含“规律”一词的论文2146篇,其中竟没有一篇含有“语文学习规律”标题词的。①
即便到了今天,我们如果从“百度”等搜索引擎去搜索“语文学习规律”这样一个标题词,所获相关文章或者论述也不过十来篇。而且很多时候,我们的教师或者研究人员是把语文教学中的多读、多写等教学经验或者学习方法当成了语文学习规律;还有一些人把适合任何一门学科的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等教学原则当成了语文学习规律。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那么,什么是“规律”?什么又是“语文学习的规律”呢?
我们知道,“规律”是指事物之间的内在的本质联系。“语文学习规律”则是指语文学习过程中各因素之间的本质联系,是语文学习活动发生和发展所必然遵循的逻辑轨迹。
既然如此,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着哪些个具有“本质联系”的“因素”呢?当然不少。但我以为最具“本质联系”的“因素”就两个,那就是“学生”与“语言”。是“学生”和“语言”之间发生了“联系”(关系)才有了“语文学习”。据此,我们就可以从“学生”和“语言”这两个“因素”之间的“联系”(关系)上去考察语文学习的过程,从中发现语文学习的规律。
考察“学生”和“语言”这两个“因素”之间发生的“联系”我们发现:学生个体学习、掌握和运用语言的过程,就其规律而言,或者说就其“发生和发展必然遵循的逻辑轨迹”来说,就是一个从“就言而得意”到“据意而择言”的过程。再具体点说——“就”就是接触、接近;“就言”就是通过阅读、理解等方式方法去接触、接近“语言”,即进行语言实践活动。“就言而得意”就是通过阅读、理解等方式方法去接触、接近“语言”,即进行语言实践活动从而获得自己的思考、思想。“据”就是依据、根据;“据意而择言”则是通过阅读、理解等方式方法去接触、接近“语言”,即进行语言实践活动从而获得自己的思考、思想之后,再依据、根据自己的思考、思想来选择“语言”进行表达。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有”的过程其实就是“就”的过程,“有诗书”其实就是“就言而得意”;通过“就言”所得(即思考、思想),就可以“据意而择言”,就可以达到“气自华”的境地。
概而言之,语文学习就是学生通过语言实践活动的发生和发展,从而使自己的思想丰盈、精神深邃;而又因为自己的思想丰盈、精神深邃,才有可能表达或者表现出自己“对现实有真见、对人生有透视、对历史有深知、对宇宙有参悟”。换言之,语文学习如果缺少了“学生”和“语言”之间的接触与碰撞,就不可能成其为语文学习。
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与“语言”接触与碰撞,其内部发生和发展所必然遵循的逻辑轨迹,即“言意互转”或者说“精神和言语共生”,就是语文学习最根本、最核心的规律。
厘清了“学生”和“语言”之间的“联系”,接下来我们就应该转向去研究并实践——我们的学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究竟该“就”怎样的“言”从而“得”到怎样的“意”了。这也是我接下来要回答的:高中阶段,我的学生为什么要进行专题研究性学习?(待续。不断修改中,谨慎转帖)
①2002年1月《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许建中《语文学习规律研究刍议》。
高中阶段,学生为什么要进行专题研究性学习?(1) 吴泓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0r25v.html
高中阶段,学生为什么要进行专题研究性学习?(2) 吴泓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0r3en.htm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