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先说亲子共读的重要。朋友给我提供了这样两件趣事:
第一件是诗人兼语文老师写下的小诗,发在他的博客上,题目叫《向曹雪芹致敬》。诗中这样写道:不到14岁的∕余子珩∕每天∕抱着∕《红楼梦》∕把她当作∕他最喜欢的科学∕翻字典∕查人物∕向我提出∕原来没有∕想过的∕人生∕社会∕神话,生活的∕问题∕直到我∕人到中年∕虽能法自然∕识世态,了人情∕也答不出∕余子珩∕继续∕在书中∕寻找∕印证∕不顾晚上∕白天∕这时,我想∕《红楼梦》∕是一本神奇的书∕弄得我∕每天也要翻一翻∕再去想一想∕(作者:余文浩
2010-07-22)一位14岁儿子的父亲,儿子余子珩晚上白天地阅读《红楼梦》,迫不得已父亲也得每天要翻一翻想一想《红楼梦》,以便对答儿子向他的提问。这就是“亲子共读”,一个多么美好、温馨的读书场景。亲子共读也是可以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长的。
第二件是前些天一位家长提供给我的。儿子上初一,想阅读一些经典文学作品,问我是先读萧红的《呼兰河传》还是先读余华的《活着》。我们讨论了一下,儿子喜欢读故事性强的作品,于是就从余华的《活着》开始。刚开始的时候,儿子并没有表现出对《活着》有多大兴趣,读了一小部分就丢开了。于是,我就说你们家长先读,读完后把书放在儿子的床上,不要说什么。一周之后的周日,儿子作业做完,实在没事干,就躺在床上,开始了《活着》的阅读。下面是家长发给我的读书及亲子对话的大致情景:
午后,约两点过,儿子从他的房间跑出来拿纸巾,返回,“嘭”的一声关上门……我悄悄走到阳台从他的窗口望去,他在捧着《活着》,专注地读着……
晚饭后,儿子得意地说他一口气读完了《活着》。父亲说:“用一句话把这本书概括一下。”儿子很快回答:“一个老人对一个年轻人讲他和他亲人的故事。”之后因为一个电话,父子俩对话没有进行下去。收拾完餐具,以下是儿子和我的对话:
“最初我以为是作者在讲这个故事,后来我才发现是这个老人在给那个年轻人讲他的故事。”
“这是怎样的一位老人?”我问。
“他非常的不幸,又非常的幸运。”
“能解释一下这句话吗?”
“他的亲人全都死了,只剩下他一个人,所以他非常的不幸;他的亲人都死了,可他还活着,所以他又非常幸运。”儿子的回答让我惊讶!
“为什么这本书取名叫《活着》?”
“活着真不容易。苦根死得最惨,被豆子撑死了!”儿子表情悲戚起来。
“也不知道饿肚子是什么滋味啊?豆子都变得这么好吃,能把一个人给撑死!”
“凤霞和有庆都是因为生孩子死的。凤霞是自己生孩子死的,有庆是因为别人生孩子死的。为什么生孩子会死人呢?是医疗水平的问题还是医疗器具的问题?”儿子不解。
“生孩子的时候,妈妈容易出现大出血。那个时候医疗水平差,医疗器具也很简陋,一旦出现大出血,血止不住,哗哗地流,血很快流完了,人也就死了。”
“现在呢?”
“现在好多了,医疗水平高多了,医疗器具也先进多了。只要是在正规的大医院生孩子,即使是产妇出现大出血,医生也有办法解决。”
“医生问他们要大的还是要小的?他们想要大的,却得了小的。”
我一时无语,在想,命运常常是这样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生命是脆弱的,人是渺小的。在那样的年代,能活着确实算得上幸运的。
儿子又拉开了腔:“我搞不明白,他们怎么用锅来煮铁的?”
“可能就像我们用锅来炖肉那样吧。把铁放进锅里,加上水,使劲煮。肉在水里煮久了就会变耙的,也许他们认为铁煮久了也会变耙的。”
“难道他们连这个也不懂?”儿子很是纳闷!
“是啊,没有知识是多么的可怕,这么荒唐,这么匪夷所思。”
“最搞笑的是他们把锅砸了去吃食堂,等食堂吃完了,又重新去买锅,笑死我啦。”
“这可是真的发生过的事,因此还饿死了好多人啦,这就是天灾人祸中的‘人祸’”。
“真搞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好在我生活在现在。”儿子脸上有了庆幸的表情。
“其实昨天我只看到福贵去赌场那里,主要是今天看的。今天我就把这本书看完了,我看得快不快?”儿子想让我表扬他,我竖起大母子!
“萧红的那本书讲的是什么故事?”
“你看了就知道了。”
……
你看看,这就是亲子共读的美好场景。阅读专家这样说道:“亲子共读作为儿童阅读的重要环节,在西方发达国家备受重视,在美国、英国等国的幼儿园,阅读占到课程的80%以上。父母对孩子阅读能力的培养担负着重要责任,这种责任是:其一,建立一个充满阅读氛围的环境;其二,父母既要关注孩子阅读的兴趣,不要用成人的兴趣代替了儿童的兴趣,又要防止儿童的兴趣跑偏;其三,和孩子一起阅读图书,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其四,给孩子恰当的阅读指导,帮助孩子逐渐学会自主阅读。”(引自《被曲解的儿童分级阅读》,作者:郭铭)
2、其实,孩子阅读一本书,阅读所达到的一个什么样的深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家庭里应有一种阅读的氛围,阅读的环境;应关注孩子阅读的体验和兴趣;去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给孩子恰当的阅读指导。换句话说,余华《活着》里所表现的思想的高度、深度是余华作品中的事,孩子有孩子的视角,孩子有孩子的视域,孩子有孩子今天的高度和深度。就好像小学生读《论语》是小学生读《论语》,而我带着学生读《论语》还像小学生那样,就不对劲了!
感谢余老师和家长给我提供这些文字!
附:上海文艺出版社版本有几篇作者写的“序”,有助于作品理解。另,可继续阅读余华《许三观卖血记》。

推荐连接:
我们教育中的严重缺失(推荐文学读物代序)吴泓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0lgoq.html
推荐:适合初中生阅读的十本经典文学读物(中国篇)1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0m33v.html
文学经典导读1:萧红《呼兰河传》阅读策略 吴泓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0m8ff.html
推荐:适合初中生阅读的十本经典文学读物(中国篇)2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0malh.html
适合初中生阅读的十本经典科普读物 吴泓工作室整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0lgme.html
制定一个适合初中生阅读的读书计划 吴泓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0dkuz.htm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