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说说刘宪华的“主题式阅读教学” 吴泓

(2010-08-27 15:15:45)
标签:

刘宪华

主题式

阅读教学

杂谈

分类: 语文教学-专业发展

    作为一名高中语文老师,我一直关注高中学生的语文阅读状况;由此,也开始追溯并了解初中生、小学生乃至于学龄前孩子的阅读情况,如在心理学研究领域我就看到“2岁半至4岁,学习写字的敏感期”“4岁半至5岁半,阅读的敏感期”这样的结论。自然,国内外关于不同学龄段学生的阅读情况都会进入我学习和研究的视域。而在听说就在离我不远处,深圳市宝安区西乡街道办的黄田小学,有一位校长正在带领着一个教师团队,做着让很多孩子受益终生的“主题式阅读教学”这样的课题,我真是喜出望外,主动要求前往观摩和学习。

    记得第一次去是区教育局“教科培”安排的。当时,黄田小学有一个千人古典诗歌大诵读的展示,场面壮观,撼人心魄。当中诵读《诗经》“劳动诗”的气势,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然而,更让我心生感慨的是观摩青年教师王红影老师的一堂诗歌诵读课。在这节课上,百分之九十的时间是学生在背诵古典诗词,当中也穿插了现当代诗歌的诵读。学生们个个熟读成诵,精神饱满,自信非凡,教师则在每一首诗背诵结束之时加以点评或激励。我当时就说,这绝非一日之功,也非强逼之态。学生读,其乐也融融,其心也融融,这是教学的常态。事后,了解到黄田小学在刘宪华校长的带领下,正在全面地开展这样的“主题式阅读教学”,我说了一句:这里的学生有福了。

    之后,似乎还去过一次黄田小学,是课题的开题还是结题我已记不清。只记得刘校长赠我两套读本:《新语文主题阅读》和《主题式·经典诵读》。我带回工作室认真阅读,我在想,“主题”+“经典”,这是一个很好的范式,也知道刘校长团队的研究正在向纵深处推进。

    第三次就是我主动“请缨”了。一次偶遇,我向刘校长提出,有什么活动叫上我也去学习学习,于是就有了“王红影主题阅读研讨会”观摩的机会。

    走进研讨会的现场,我还是很震撼——主席台的上方横挂着“王红影主题阅读研讨会”的大幅标语,王老师正在给来宾们展示单元主体阅读教学课——《走进李白和杜甫》。听刘校长介绍,王老师本人和她班上小学毕业的学生,已被一所初中“平移”过去,就是说王老师要调入这所初中,她的学生也要跟着她到这所初中继续接受她这样的课改实验。我佩服刘校长忍痛割爱将的大度,也佩服这所初中的远见卓识,而此时,更让我感慨的是这所学校的校长在给她的老师举办一个告别式的个人研讨会,据我视域所见,耳闻所知,还从来没有过。

    王老师班上的学生依然表现出色,诵读有声有调,仪态大方得体,表现自信出色。课后,王老师作了跟随刘校长这几年进行的课改实验的汇报——“主体阅读伴‘我’成长”。首先是“大单元主体阅读环境”的设定,这我非常地赞成。相比那单篇课文的阅读教学,这才是语文学习高效能的必经之路。怎么才能实现这样多篇目、大容量的“主体阅读”教学呢?王老师总结出三点:1、多读书,少讲解;2、多读书,少提问;3、多读书,少做题。这更是我举双手赞成的事。我们语文教学长期以来的耗时低效,不正是老师在课堂上喋喋不休、不断提问并不停地布置大量的课内作业和课外作业所致?长期这样,不仅取不到好的成绩,连对知识的热情,对语文的热爱也会丧失殆尽。遥想这些孩子日后在高考结束之时,也会在教学楼上扔课本的情景,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悲哀,也是教育的彻底失败。

    王老师还介绍了他们的“教学法体系”,我看了一下,从阅读到写作,总共用了十四个课时——这种“舍得”用时,完全打破了我们现有的课时观念,符合学生语言学习的认知规律和认知过程。

    这次回来,刘宪华校长赠我一本《主题阅读三人行》的书,书中我看到了对“人为什么喜欢阅读”“孩子需要什么样的阅读”“学校应该怎样进行阅读教学”等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探讨,也闻知“主题式阅读教学”的课题在全国各地开展的情况。彼此交谈,彼此认同着——“想得明白才能做的明白,改变自己才能解放自己”的心得感悟。

    如今,刘校长已离开黄田小学,她的团队也到了不同的教学岗位,可我相信星星之火的力量,相信“主题式阅读教学”创新实践的生命力,因为时代需要这样的创新实践,需要这样有创新实践精神的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