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水哉水哉:浅析儒家文化中的“水”与“仁”  邓晓燕

(2007-09-11 09:06:28)
标签:

校园生活

分类: 习作:学生成果展示评价
     ★★★水哉,水哉——浅析儒家文化中的“水”与“仁”

                                   高一(5)班邓晓燕

 

    两千多年前圣人孔子的老师老子曾这样说过:“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第八章)老子称水为“百谷之王”,并教育孔子效法水德。老子用水来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举动深深感染了孔子,也许是传承,也许是更进一步的发展,水在儒家文化史上熠熠生辉——孔子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孟子的“原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孟子·离娄下》)——与孟子同时代庄子的“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秋水》)更为水添上了美妙的一笔。为何古代的先哲们见大水必观,为何水被先哲们所称之赞之,又为何水的各种形态——不论是波澜壮阔还是烟波浩淼,不论是浩浩荡荡还是沸沸扬扬,都让先哲们赏之悦之?在这里,让我们暂且撇开老子这些道家学派中水的寓意,而放眼于孔子这儒家学派与水的丝丝缕缕吧。

    上善之仁,如水德性。故孔子曰:“夫水者,所及者生,似仁。”水是人仁的缩影,仁是水的体现——水,滋润万物,无私奉献,似有德;奔赴深渊,毫不迟疑,似有勇;不逢迎,不媚上,不媚信,似有义;不择水滴,汇流成海,似宽容;众人居上而水独居下,似谦卑;盈科而后进,似有道;去其浊气,留其清根,似有善……

    在儒家伦理道德的金字塔中,“仁”当仁不让居于塔顶,而孔子一生孜孜追求的大同社会也是个充满仁爱的世界。所以,从某种程度来说,水不仅构成了儒家的思想体系,水也成为了儒家思想核心的象征。孔子口中的君子仁者身上都闪现出水的灵光——水越是平静越深不可测,就越像大智若愚的智者。君子无所争正与水“夫唯不争”相似,“巧言令色,鲜矣仁”,“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不正与水的“言善信,事善能”不谋而合吗?

    孔子乐水,孔子家乡的沂水正是他净身净心之处。但他并不单单满足于对水的观赏,而是试图沟通水与儒家思想,与仁德,与人类价值的联系,从而阐述水与仁的深厚底蕴。孔子乐水,乐的正是水所具有的仁德,他从中汲取其智慧,吸取其精华,创建儒家伦理道德的大厦。我们遥想,弟子三千,一场以水为载体的仁德构建在孔子的带领下轰轰烈烈的发展起来了,直到二千年后的今天,这条仁德之河依然源源流长。孔子乐水,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实行“以礼治国,以德治国”的仁道主义,他曾率领众弟子周游列国,到处游说,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可他生不逢时,在那个战乱连连的时代,他的仁德主张并不能让他人采纳,还落下个“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称号。于是,他在屡遭挫败下吟出了“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巨大牢骚。兵荒马乱的世界容不下孔子的那一套,他就携上仁德,奔赴海上,也许孔子认为,为道之善地,非青松流水处莫属,只有在海上,只有在水深之地,才能让仁德在仁德之处得以充分发扬;只有在水上,最高的仁德才会由于水的清澈而折射出耀眼的灵光。是水,是水的仁德吸引着孔子,以至在儒家金字塔塔顶出现水与仁并肩的奇景。

    其实,古代的文人墨客都与水结下不解之缘。古之文人择水而居,临水而咏,踏水而歌,所谓“智者乐水”,于是就有了白居易的“汴水流,泗水流”,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项羽的乌江自刎,屈原的悲跳汨罗江,东汉尚书郑崇臣心似水的佳话,都为水添上了美妙的一笔。在这透明的液体上描绘了一弯彩虹,庄子曰:“世之至美,莫若秋水。”水的感性形式和观念象征,像磁铁散发磁力吸引着众人的眼球,“仁德之水”,“人格之水”的美称就不期而至了。

    纪念孔子的曲阜文化节依然繁盛(很多人是只得其形而无其“神”),《论语》至今被誉为最古老最有价值的宝典,可见孔子对后世影响之深。而他对水的形象描绘和由此引申的道理更为后人开启了一面新的天地,影响着后世人对水的审美眼光。他称赞大禹治水,称赞蹈水之道,赞赏尧舜不争谦下似水的美德,借水性将君子的立身之道,描绘得淋漓尽致……

    水,汹汹滔滔;水,虚静恬淡;水,沉沉渊默。是水,选择了仁,也是仁,接纳了水。就是在这样一个又一个的夜晚,紧紧相拥而又分不开的两个躯体,成为了中国几千年思想文明史册上的最为迷人的一道风景。

 

写后反思:

    我在写之前打了初稿,经过老师的指导和修改,我对自己的作文稍加修改,最后得以上传。

    我查阅了很多资料,包括老子的《上善若水》,《诸子论水》,《 蹈水之道 》,庄子的《秋水》等等。

    在确定论题这一点,我考虑了很长时间,是写“陋室与豪宅”,写“小人与君子”,还是写“孔子与山水”呢?大量收集材料,经一番筛选后,终于决定要写“孔子与水”。老师帮我改了标题,我觉得很好,这使我的文章更凝聚和有韵味了。

    写作时的确遇到了一些困难,如何确定中心,如何开头、结尾,如何使文章语言更有风格和优美凝练(也许一味追求不一定是好事,要浑然天成嘛),都让我花费了不少时间。这些确定后,我又面临着该用哪些材料来表达中心。经过一些时间的努力,初稿终于出来了。这一过程说是痛苦就太夸张了,我为在查阅资料过程中了解到这么多东西和发掘一些优美文章而感到高兴。我想,应该说是高兴中夹杂着一丝丝苦涩,因为经常为想说明一个意思而找不到言语来表达而苦恼。从语言的转换来说,我不是一个高手,转换得不是很好,故在此不多说。

   总的来说,这次习作让我有所升华,得到了很多,就如同摆渡一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