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勒、石虎与西域高僧佛图澄
石勒是五胡十六国时期之一的后赵王朝国主,这个羯族首领于公元329年灭掉前赵王朝后,次年称帝,建立后赵王朝,建都襄国(今河北邢台西南),后赵共历六主,三十二年,石勒是后赵王朝的第一位皇帝。佛图澄是当时的西域高僧,据《高僧传》卷九《佛图澄传》中记述:佛图澄是西域人,本姓帛氏。少年时出家学道,能背诵经文数百万言,善解文义。虽然没有读汉地儒学史书,而与诸位学者高士辩论质疑,全能符合理义,没有人能难倒他。他自说,曾两次到罽(ji)宾国(今克什米尔一带之地)学法,受诲名师。西域的人都称说他已经得道。佛图澄于公元310年来到洛阳,志弘大法。他本来想在洛阳建寺弘法,但此时正逢刘曜叛乱,攻取洛阳,京城大乱。因此,佛图澄在洛阳建寺弘法的大志没有实现。于是他隐居山林草野之地,以观世态的变化。后来佛图澄来到襄国(今邢台市),奔投石勒,出谋画策,辅助石勒称帝,建立赵国。所以石勒登位后,对佛图澄十分崇敬,佛图澄能预先陈言事情的成败,多次得到验证。如果有什么大的行动,事必先问佛图澄,而后才下令行动,而佛图澄常常劝他们要少事杀戮。
石勒死后,后赵的第二位皇帝石虎对佛图澄更加敬奉。让他穿绫锦,乘雕辇。到朝会的日子,让太子、各位公卿扶持上殿,尊称为“大和尚”,每当掌管朝仪的人唱名说:“大和尚”时,满座全体起身,以示对他的尊重。
石虎专门让司空李农早晚问候佛图澄的起居,太子、公卿每五天朝见他一次。国内的人受此影响,大多崇尚佛教,佛图澄所在之处,无人敢朝着那个方面吐口水,大家争着建造寺庙,削发出家。
这种大规模的崇佛运动也给老百姓以精神信仰的同时,也带来了弊端,有的借此躲避赋税和徭役,有的更是借着崇佛的名义干不法的勾当,拜佛出家的人真伪杂混。于是石虎下诏书问中书规定了只有公卿贵族可以事佛,其他人不得出家,但西域人除外。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到东晋时已有二百八十年,其间经过魏、晋一直到后赵国主石勒,王公大臣对佛的崇拜有增无减。大肆开凿石窟,建寺院,中国现有的四大石窟,大同云冈,洛阳龙门,敦煌和麦积山石窟,大多始建于那个时期。
中原人士崇佛是有原因的。魏晋时期,一般士大夫的风尚崇尚虚无,放达旷逸,荒废正事,导致国家政治衰败,政局动荡不安。到了东晋,延续国家正统的只有江南的半壁江山,中原的大部分土地掌握在少数民族手里,书院被烧,经书被毁,儒生被杀传统的儒家文化渐渐淡出了人的思想和生活。而少数民族民风彪悍,杀伐不断,父子兄弟相残,君臣颠覆杀戮之事成了家常便饭,面对这种情况,精神的空虚与苦闷困扰着每一个人。而佛教的教义是以慈悲为怀,慈航普渡,救民于水火,所以上下人士都崇信佛教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希望达到精神与肉体上的解脱。
西域高僧佛图澄在后赵国享有崇高的地位,这与石勒、石虎两位国主信佛有很大的关系,佛图澄是一位很有灵异的西域高僧,据《高僧传》上记述:佛图澄左乳房的旁边起先有一个小洞,直通腹内。常用棉絮把小洞塞住如果想读书时,就把棉絮拔掉,洞中发出的光亮,使一室通明。逢到斋戒之日时,佛图澄就会来到河边,把肠子从洞口掏出来,用水洗净,然后再装进腹中。敦煌莫高窟初唐第323窟北壁东侧中部故事画下层左侧,描绘的就是佛图澄在河边以水洗肠的情景。我二十年前去敦煌游览时看到过这幅壁画,现在想来还历历在目。有趣的是像石勒、石虎这种嗜杀成性的暴徒竟能如此笃信戒杀的佛教,这两者之间岂不是矛盾。真不知道他们是如何调和这种矛盾的,也许正因为他们的嗜杀,才有像佛图澄这样的高僧大德来到后赵国,宣以慈悲的教义,减少百姓的痛苦。
佛图澄在后赵建武十四年(348年)十二月八日卒,享年一百一十七岁。他在赵国弘扬佛法,推行道化,所经州郡,建立佛寺,有八百九十三所。追随他的弟子,常有数百,前后门徒,多达万人,而且门徒中高僧辈出。有关他的神异事迹,《高僧传》中记录甚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