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诗人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
我们知道陶渊明是因为他是有名的大诗人,是隐逸派诗人的代表,都知道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超然;“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境界。可是很多人不知道这个诗人的曾祖父却是个赫赫有名的大将军,此人就是陶侃。东晋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混乱的时期,中原地区长期被北方少数民族所统治,史称“五胡十六国”,东晋的南方半壁江山也不太平,常常发生内乱,不仅是门阀士族反叛朝廷,甚至司马家自己的父子兄弟之间也刀兵相见,各路军阀觊觎朝廷大权,欲取而代之,以至于后来终于发生了军阀桓温的叛乱。陶侃字士行,“早贫孤,为县吏”,后来在东晋明帝司马绍时做到了大将军,能征善战,曾带兵平定过叛乱。陶侃性情聪明敏锐、恭敬勤奋,对自己要求很严,整日盘膝正襟危坐,对军府中众多事务检视督察,无所遗漏,没有一刻闲暇。他常常对人说:“象大禹这样的圣人,尚且珍惜每寸光阴,至于一般人,更应当珍惜每份光阴。怎能只求逸游沉醉,活着时对时世毫无贡献,死后默默无闻,这是自暴自弃!”
陶侃勤于政事,务实而有效,《晋书》上说他:“阃(门槛)外多事,千绪万端,罔有遗漏。远近书疏,莫不手答,笔翰如流,未尝壅滞。”他的部下众多参佐幕僚中有的因谈笑博戏荒废正务,陶侃命人收取他们的酒具和赌博的器具,全都投弃江中,将吏们则加以鞭责,说:“樗蒲这种游戏不过是无聊的奴仆们玩的!君子应当威仪整肃,怎能蓬头、光足,却自以为宏达呢?”这是陶侃对当时的那些名士崇尚放诞行为的批判。
如果有人奉献馈赠,陶侃一定要询问来路,如果是靠自己的劳作所得,即使价值微薄也一定喜欢,慰勉还赐给对方的物品超过三倍。如果不是正道所得,则严词厉色呵斥羞辱,拒绝接受。
有一次陶侃出游,看见有人手持一把未成熟的稻子,陶侃问:“你拿来干什么?”那人说:“走路时看到的,随便摘下来而已。”陶侃大怒,说:“你既然不亲自劳作,却随便破坏他人的稻子拿来玩!”随即抓住此人鞭打。因此百姓辛勤耕作,家资不缺,人人丰足。
陶侃很注意自己的身体,懂得身体是做事的本钱,有一段时间,军中无事,他每天搬砖,早上将一百块砖从屋里搬到屋外,晚上再从屋外搬到屋里,天天如此,有人问他这是做什么,他说:“吾方致力中原,过尔优逸,恐不堪事。”就是说人长期没事,不锻炼,太安逸了,一旦有战事,则不能胜任。
有人认为,大领导都是做大事的,对小事不屑一顾,这就错了,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小处见精神。陶侃本性纤密好问,他曾经命令各营都要栽种柳树,有个叫夏施的都尉将公家的一棵柳树盗种在自家门前,陶侃路过此地,看到这棵树,说:“此是武昌西门前柳,何因盗来种此?”这个都尉做梦也不会想到自己的上司会关注一棵树,更不会料到还会有这么好的记忆力。吓得惶恐谢罪。陶侃曾经造船,剩下的木屑和竹头,都令人登录并且掌管,大家都不明白有何用。后来元旦这一天,群臣朝会,正逢积雪后开始放晴,厅堂前面残留的积雪仍然潮湿,于是用木屑铺洒在地上。等到桓温攻伐蜀地时,还用陶侃当年所贮存的竹头作钉装配船只。陶侃治理事务的仔细和缜密,一向如此,而正是这种性格成就了陶侃一生的文治武功。连大名鼎鼎的谢安对这位前辈也是极为赞赏,说:“陶公虽用法,而恒得法外意。”是说这位大将做事用法而不拘泥与法,这一点对谢安影响很大。
《晋书》上说:“陶侃戎政齐肃,凡有虏获,皆分士卒,身无私焉。”但同样在此书中又说陶侃,“然滕妾数十,家僮千余,珍奇宝货富于天府。”我们可以想想,此人仅僮仆就一千多人,这个家该是一个怎样的规模,说钟鸣鼎食一点也不夸张。但既然没有私藏,怎么可能富甲天下,如此前后矛盾,难怪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不过这也正是陶侃家族人丁兴旺的原因,陶侃有子十七人,其中九人《晋书》有传,这在历史上是很少见的。陶侃活到七十六岁,算是很高寿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