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潘元超
潘元超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5,471
  • 关注人气:59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魏晋时期的大孝子王祥

(2009-01-16 23:37:25)
标签:

历史

文化

杂谈

孝子

王祥

王羲之

分类: 我的读史笔记

                             魏晋时期的大孝子王祥

 

    三国时期,魏国有一个叫王祥的人生性大孝,继母朱氏对他很不好,但王祥对他更加恭敬。朱氏的亲儿子王览,那年才几岁,见到王祥被鞭打,就哭泣着抱住母亲让她不要打;母亲让王祥干力不能及的苦差事,王览就与王祥一同去。长大后,都娶了妻子,母亲又暴虐的役使王祥之妻,王览之妻也赶快跑去一起干,母亲心有顾忌,惩罚就少一些。王祥逐渐有了一些声誉,母亲深深地嫉恨他,就暗地里在酒里下毒想要毒死王祥。王览知道了此事,就跑过去抢酒,王祥挣扎着不给他,母亲却突然夺过去倒掉了。从此后,母亲给王祥什么吃的东西,王览总要先尝一尝,母亲害怕王览死掉,于是就不再下毒了。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王祥就隐居了三十多年,不应州郡的征召,母亲去世,他哀痛的身心交瘁,拄着拐杖才能站起来。徐州刺史吕虔写信来召他担任别驾,委任他管理州中事务,结果州界境内平静安定,政事教化顺利推行,当时的人唱道:“海圻之康,实赖王祥;邦国不空,别驾之功。” 海圻就是今天的徐州。

    后来王祥竟做到了“三公”的高位。不仅如此,在王祥身后,过了几十年,诞生了影响东晋历史,与东晋共存亡、同沉浮的门阀士族——琅邪王氏。不仅有“王与马,公天下”的王导、王敦等权臣,还有风流雅士“书圣”王羲之。

    (公元268年)位列魏、晋二朝三公之位的王祥去世,家中去吊唁的宾客没有德行有亏之人。他的同族兄弟的孙子王戎叹道:“太保王祥在正始时期,(正始乃魏齐王曹芳时期)没有被列于能善言谈的那一流里,有时候与他交谈,思想情趣清明广远,莫不是他的德掩盖了他言谈方面的才能?”

    孝文化在中国的政治文化中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中国的封建帝王常常标榜以孝治天下,由乡里推荐的孝廉会受到朝廷的表彰和重用。著名的《二十四孝图》就有“王祥卧冰求鲤”的故事。

    不能想象,一个对父母不孝的人,会忠君爱国,科举取士在于为国家网罗人才,但这种人如果没有孝的品行修养,那么科举的目的只能是升官发财,如果是这种人为政,这个国家还有什么希望,所以说,从这个意义来讲,孝的意义十分重大,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来,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家族是十分稳定的,而且传承有序,兄弟族人之间和睦相处,其中的基础就是孝道,孝的本质就是人伦大道,《大学》中说:“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为人子而不孝者怎么能担负起赡养的义务,而一个社会不能以孝道行天下,必定是一个荒蛮的社会。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统治者不断强调孝道的结果,就在整个社会形成了种风气,不孝就是违背人伦,就会被千夫所指,不仅不可能科举入仕,而且在乡里也混不下去。提倡孝道不仅关系到乡俗民风,更关系到国家的政治清明,社会的稳定,这也是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的基础。用王祥这样的孝子来实行教化,而是最后成为两个朝代的三公,这种孝子所产生的示范效应是巨大的,对社会的稳定和文明有着巨大的影响。王氏子孙在王祥以后,世代努力,在两晋、宋、齐、梁、陈五个朝代,三百余年,十余代人,始终活跃在政治舞台上,风流不衰,冠冕不绝,对后世的影响很大,这种情况与王祥、王览兄弟的孝悌行为有没有必然的联系?至少有一部分人认为是这样的。但是与其他事情一样,不管什么事都要防止走向极端,凡事一旦走到极端,势必走到事务的反面,失去其本来目的,甚至被人利用,孝文化也不例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门里与门外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