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人如何处理与属下的关系
大到一国家,小到一团体、一单位,老板礼贤下士,思想开明,善于纳谏;属下忠于职守、勤政廉政,这个国家没有不治理好的。但是如何才能招揽天下的俊杰贤士,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宋代的司马光曾说:“古代的正人君子,当国家政治清明时,他就出来做官,国家政治暴虐时,他就隐退为民。隐退为民,本来不是正人君子所愿意的。但他们深知没有人真正了解自己,则正道不能得到推行。而和一群奸佞之辈共事,终将伤害自己,所以,才隐藏自己的才能,远远躲开。圣明的君主之所以选用避世隐居的逸民和提拔处身卑微的人,原本是因为他们对国家有益,并不是以此来迎合世俗的视听。所以,在道德上是以使君主尊敬,在智慧和才能上是以庇护百姓的人,就犹如身穿粗布衣而怀有美玉一样,深藏不售。而圣明的君主应该竭尽礼节,将这样的人征聘到手;降低自己的身份,向他请教;克制自己,听从他的意见。然后,才能使恩泽普施与四方,功业流传千古。因为圣明的君主所用的是隐士逸民的治国方法,而不是隐士逸民本身,因此,必须注重实际效果,而不是徒求虚名。
如果礼节很完备,情意很殷切,而贤才仍不愿意出来做官,则圣明的君主不应该采取强制手段,而应该冷静地深思反省,难道是我的品德太薄,而不值得他仰慕?政治太混乱使他无法辅佐?奸佞当权,使他不敢出来做官?我的诚意不够,使他忧虑自己的意见不会被采纳?为什么贤才不接受我的征聘!荀子说:“晚上燃火捕蝉,必须把火光照亮,再摇动树枝就行了。如果火光不亮,只摇动树枝,也没有用处。而今,君王如能发扬厚德,则天下的人都回归心,犹如蝉去投奔亮光。”有些人主因贤才不应征聘而感到羞耻,于是用高位来引诱他,用严刑峻法来威胁他。假如你是一个真正的正人君子,则对高位一定不贪婪,对严刑一定不畏惧,君主最终还是得不到他。能够得到的,都是贪图高位和贪生怕死的人,又怎么值得尊重呢?
如果能以孝悌著称于家庭,品行高尚闻名于乡里,不要不义之财,不采取不正当手段谋求做官,洁身自好,安守本身,悠然自得的过日子,虽然才能不足以辅佐君王和造福百姓,但也还属于品行洁美的善人。圣明的君王,应该给予褒奖和优待,成全他的志向。
至于那些假装作伪来窃取荣誉以奇特的举动惊动世人,提高声望;不要朝廷俸禄而和屠夫酒饭一样争利;拒绝做小官儿想爬上宰相和九卿的高位的人,他们的名和实恰恰相反,心里想的和行动做的完全不一样,能免于圣明君王的诛杀,就已经是很幸运的了,还有什么值得征召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