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悲观创造乐观 痛苦催化快乐

(2011-04-15 13:24:16)
标签:

生活

心理

性情

情绪

悲观

乐观

痛苦

快乐

休闲

分类: 生活与休闲

悲观创造乐观 <wbr>痛苦催化快乐
“被诅咒的艺术家”,曾被用来形容所有那些把生活的痛苦变成艺术创作催化剂的人,如兰波、波德莱尔、高更、蒙蒂亚尼、布科夫斯基......在创作中经受痛苦的艺术家,成了一个神话。

 

一生中每个人都会有痛苦,或者现在在痛苦中,或者曾经历过痛苦,或者未来会遭遇痛苦。当然,我们都崇拜乐观主义者,也希望自己成为一个乐观者而不再痛苦。不过,曾经有过痛苦过程的人更容易学会乐观。人们的天性成就了人们会在痛苦中学会去追求和珍惜快乐,也因此更会享受快乐,这就是一个成为乐观主义者的过程。

 

当痛苦的时候,我们心理上是悲观的,所以我们感受到痛苦。从悲观到乐观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但它却是人类喜乐悲哀必备的情绪表达。没有了悲观的情绪,我们对于乐观的情绪也缺乏了创造性。当我们表达悲观的情绪时,它同时也缔造了我们创造乐观的能量。因此我们不必在悲观和痛苦中纠结,它恰恰会成为我们创造乐观的一个机遇。痛苦出艺术,那是因为痛苦为我们带来更多的创造性。

 

“悲观和乐观都不是创造的决定因素,”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的研究室主任尚塔尔·托马斯说,“悲观和乐观都是试图以某种人为的体系来应对事件的不可预见性。创造与生活相联,而生活与痛苦相联,因此,创造必然与痛苦有关联。但是,是否把痛苦作为作品的主题,则取决于艺术家自己。”

 

这就是为什么在癌症中挣扎的马蒂斯,笔下却出现了欢乐的舞蹈场面—艺术创作给了他超脱痛苦的途径。尚塔尔还指出:“当然,艺术家都是极度敏感的人,但也不能简单地就此断定艺术作品反映了痛苦的程度。”她认为,成功的艺术作品就是把看上去相矛盾的情感调和在一起。“比如齐奥兰,他是一个悲观论调的思想家,他同时也有自由洒脱的一面,他的作品带着真正轻快的调子。还有尼采,他对人生悲剧性的敏感无与伦比,在摆脱烦恼的大学生活和病魔的折磨之后,他写出了平生最美的文字。”

 

因而,创作的前提是把自己从痛苦中解放出来,即使是部分的解放。虽然从作品中仍能觉察艺术家所受的痛苦,但这也只是艺术家世界的一方面。那么,真正的创造的喜悦在哪里呢?“在毕加索的作品中。”尚塔尔·托马斯说。毕加索用喜悦来表达极其痛苦的反叛:“《格尔尼卡》这幅作品中,既有无可置疑的痛苦,也洋溢着令人难以置信的狂喜。有的痛苦是完全消极的,而有些则充满活力。痛苦给人力量,这就是艺术作品要传达的信息。”

 

并非每一个人都是艺术家,但是无论你是否有艺术的创造天赋,痛苦和悲观都会为你带来创造性,而充满激情的生活恰恰需要多一点的创造性,哪怕是仅仅多一点点的创造性都有可能给你带来情绪上的转变,而快乐与乐观的来源正是来自与对生活充满激情的心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