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成长中,学会成功转身

标签:
事业职业职场生活焦虑心理性情情绪转身转型工作休闲 |
分类: 职场与事业 |
从学校迈入社会,仅仅是第一步。美国心理学家威廉·布里奇斯将此视作“摆脱依赖获得独立”的开始,这个阶段从22岁持续到35岁,是成人的学徒期。最初,是从经济上摆脱对父母的依赖,然后是在工作岗位上建立自信、承担责任。最具挑战性的转型时刻,是无论主动还是被动的改行或升职。“成年时期正是以膨胀和收缩、改变和稳定这样一个节奏来展现生命自身的发展的。”威廉·布里奇斯说。
人人都将遇到转型问题。如果你拒绝改变,那被动发生的转型也迟早会到来——人,怎么能够对一个所有因素都处于变动、甚至是急速变动的世界,保持偏执的不动呢?仅只是年龄和体力,都可能击败你。我们在这个话题里要谈的,是对生活充满了主动意识的人。选择谈论他们,是被他们肯为自己生活承担的勇气所吸引。但事实上,无论被动与主动,转型都不可能是一个愉快的过程。了解这一点,也许能帮助很多主动转型的人,在即将完成转型的前一刻不被深深的自我怀疑的痛苦打回原地。我们祝福他们——顺利。
不能退缩
时间正好一年。夏昕萌生去意,决定退回她熟悉的领域,做个传媒人。那是她游刃有余的战场,也是推至她攀上今日位置的源头。
当她在一本以职业经理人为对象的杂志做资深记者时,曾经对笔下描摹的商业争战充满了解的热忱。那些经由优秀经理侃侃而谈的思索,总是引发她渴望亲身实践的冲动。她,不再想做一个只是写写文章的旁观者了。
转型来得突然又顺理成章。她受同事邀请,成为一家广告公司的副总经理,利用采访积累的资源以及写作练就的思辨力,配合总经理一起为大客户做广告代理。那是两年前的事情,她做得非常出色。
一年前,公司分家,总经理另立山头,成了竞争对手。夏昕临危受命。这一年,她带领团队顶住分裂带来的震荡,完成了任务。“但是我想离开。我跟原来的总经理擅长的不一样,我的长项是执行、辅助。作为一个‘大头儿’,没有开拓的素质,我觉得对不起下面的员工,是耽误他们。”夏昕说。
谁没有这样的心态呢?当我们要告别原来的依赖独立承担责任时,在转型路上随时跑出来的,就是这种不安——充满自我怀疑和否定。事实上,除了独立承担责任,更会感受到人际关系的变化——周围人的期待、家庭生活方式的改变、孤独感和勇气,都需要有心理承压力,甚至比能力更重要——没有谁,天然具备一切能力。
夏昕在递辞呈的前一刻,感到自己强烈的挣扎。她向心理专家求助。求助让她看到,自己的退缩源于对新一年到来的恐惧——完成了过渡,她必须要带进新的资源,这才是真的开始、真的挑战。她为自己找了一个强有力的借口:我不擅长开拓。她要放弃的出发点看着也很高尚:我不能耽误跟随我的员工。那个潜台词却是:我害怕自己不行。
“没有试过,你怎么知道自己擅不擅长?不想一再重复自己,这不正是过去之所以会走到今天的选择吗?”当夏昕在心里反复问自己这两个问题时,她决定再试一年:“我要看看这个转型到底会带给自己什么。到那个时候,如果真不行,退回去也不遗憾。”
专事研究转变的威廉·布里奇斯指出,转型之所以艰难,是因为“当我们离开熟悉的定位,熟悉的舒适感时,我们会忍不住频频回顾,而回顾让我们背着过去的行囊上路,它有时会影响我们前进的决心。”
开始变得专注
舒澜在心理上完成转型,达成认同,前后共用了4年多时间。因为家庭企业发展的需要,她用借调的方式,离开国家单位,成为一名医药公司的负责人。以前,是别人求她,现在变成她求别人。面对这个转型,她“一直给自己心理暗示,眼下做的只是玩票”。
内心的失落感,加重了前后生活的反差,她持续挣扎,以至于把所有工作回报的快乐都削弱了。大半年前,由于原单位人事改革,舒澜必须作出回去还是彻底切断联系拿出档案的选择,这时,她才真正抛弃自己在玩票的心理。从转型中,她看到自己深层的人性:既想要国家公务员的体面和安全,又想拥有自己做事、做主的充实和奋斗感。
心理断乳了,舒澜感了到自己的实力。由于专注,很多事情的乐趣和机会都开始进入她的视野,这又给了她动力。她的判断、感受力都丰富起来,能量也充盈了。舒澜现在才注意到,自己真的很适合做商人:因为她知道,一个被求的人拥有什么样的心态。
转型会使人对自我产生不同的感受。“青春热线”的创办人陆晓娅说:“转型中最大的困境就是不知道这是一个过程,也给自我成长带来一个机会。”在每一次转型中,我们无一例外都会经历3个阶段:结束;一段时间的迷茫和痛苦;新的开始。我们想要成功转型,就必须尽快认识到自己在脱离舒适区时的种种心理。对新角色越是接受,做得越自然。接受得越早,做得越好。
被动转型者,最要注意的心理困扰就是焦虑和自卑。
焦虑是针对无法预期的现实生活状况,害怕在新行业中能否胜任以及能否被别人接纳。自卑则不相信自己有能力和资源在新行业中重新立足,这种自卑往往会转化为投射——即把自己的不自信转化为别人看不起自己,变得敏感和多疑。
而主动转型者,则要注意有主见而不盲从。因为你要的转型主要解决的不再是生活问题,而是精神层面的需要。如果这次转型还不能够满足自己内在的对人生意义和价值感的需要,那么他/她错失的将不仅仅是时间,还有晚年时的满足和幸福感。
了解转型中的规律和方法
■ 身处转变时期的几条规律——
1.你会发现自己在以新的方式从事原来的活动。
2.每一次转变都始于一次结束。
3.尽管了解自身处理结束的方式对你会有帮助,因为你生活的好坏有赖于此,但在某种程度上,你总会固执己见,拒绝去看真相。
4.首先有结束,然后才有开始,在这两者之间有一个空虚荒芜的时段。
■ 这些具有实际意义的建议,有助你缩短转型的过渡期——
1.心理上要接受过渡期。
2.一个安静的地方,定期给自己时间独处。
3.用日记的形式记下你在过渡期的经历和感受。
4.利用这个机会暂时休息一下,写一部自传。
5.抓住这个机会,找出自己真正需要什么。
6.想像一下,如果有些事情今天就可以结束,那么在你生命中,你最想让它永远消失的是什么?
7.花几天时间,构想—个适合你自己的转变旅程。
提升我们的转型能力
转型就是当两边能力不一致时,最快时间一致化。能力的提升取决于3个环节的变化:认知、动力、行为。
认知:
1.善于找到目标和方向来指挥自己;
2.有很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可以搞清楚外界的很多矛盾信息;
3.找出一条主线和立场。
动力:包含心力和体力。如果原有兴趣点和现在不一致,反差较大时,就需要更高的指挥能力,对着一个方向调试自己适应环境。力量究竟在哪里?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是有机会,有力量的;反之,不知道想要什么,风险就很大,发不出力。
行为:
1.已掌握的知识和未来需要知识之间差距是不是很大?你能否靠时间去弥补?
2.你所喜欢,所要做的事与你的能力方向和需要是否一致?
3.有没有练习的机会?
具备这些基础后,还要有指挥自己的能力,会为一个方向、目标改变自己,扬长避短。转型主要看基础能力是否合拍,指挥能力是否优秀。同时,保持持续成长,还要有再循环的能力,时常保养自己,修复受伤的内心,能够反思,积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