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京真的可以变成世界城市吗?

(2010-03-31 10:36:39)
标签:

北京

世界城市

城市发展

生活

杂谈

分类: 生活与休闲
北京真的可以变成世界城市吗?

新闻里说了,到2050年要把北京建设成为“世界城市”,跻身于纽约、东京、伦敦之列。关于什么是“世界城市”,有许多定义,也不乏一系列“最”和“强”的修饰。我不大理解这些字眼是什么意思。大概猜想了一下,意思可能是把北京当作一盆植物,施肥浇水,四十年后就能长成当初设想的那个样子。如果一切顺利,到了那时候北京就会变成可以和纽约、东京、伦敦等量齐观的城市,成为世界运转的关键点之一。也许,届时不来北京一趟,可能就领不到粮票吧?

 

2050年北京成为世界城市对于我来说是件极为遥远的事情,遥远到无法在脑海里形成影像。能否成为这样的城市,我觉得和我的关系并不大,甚至和北京本身的关系也不大。我来北京不足两年的光景,见了一些人,遇了一些事,多少体会到一点北京的魅力所在。时间呆得越久,自己对北京的眷恋之情就会越深,这是很自然的事情。不过,这种情感并不指向未来。对于我来说,北京的可亲可爱之处来自过去,和前人的感觉类似。

 

请允许我抄录一段郁达夫《故都的秋》里面的文字,我觉得它道出了自己对北京的感受: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郁达夫所写的文字和高楼大厦、国际金融、地区影响毫无干系,但更有一种让人难以抗拒的向心力。因为楼宇寻常得见,但是生活在北京的这种况味却是别处所无,也是无法复制的。北京之所以是北京,并不是因为城市有什么街道,有什么建筑,又或者有什么公共服务。而是因为在那么多年以后,还能在这座城市里找到和郁达夫相同的感受。在死死生生的人众之外,兴废交替的房屋之外,这城市仿佛拥有一种不变的古老灵魂,安详而宁静地凝视着尘世的变迁。任何人都可以找到它存在的证据,只在一瞬间,鸽哨声就会再次响起,牵牛花重新在混凝土墙上盛放。这就是北京,人们因此而来。

 

我想,纽约、东京、伦敦之所以是世界城市,也是基于相同的原因。人们愿意前往这样的都市,寻找到比现在更为久远,更为坚固的存在,也才愿意呆下来,一点点把这样的城市变作世界的中心。我不相信金钱、时间以及规划能够达成相同效果,拉斯韦加斯就是这样在沙漠里人工修建的奇迹,但是它永远也成为不了世界城市。因为每次听到这城的名字,眼前看到的只是纸牌翻飞,耳朵里听到的只是角子机的声音。同样的,没有人会因为建筑规模、产业政策,或者当地有多少家500强企业而把一座城赋予世界城市这样的地位。可以这么说:是因为伦敦而有的金融中心,而不是因为金融中心造就的伦敦。那么,究竟应该是什么让北京成为世界城市?究竟又是什么驱使人们涌向北京?

 

如果我们明白北京何以成为北京,大概也就不可能许以北京一个遥远的未来。背弃了曾经的历史,热衷于在崭新的蓝图上勾画,那么未来也必然陷入时间漫无边际的烟尘之中。所谓世界城市的北京,就在那烟尘的深处,超出目光所及。它可能变成任何一类城市,但是不会按照人们的设计成为特别的某一种。而且,每当我听到“打造城市”一说时,总是觉得人类是何等虚妄的一群?以至于把超越他们生命之上的久远存在当作了可以任意拆卸变更的积木,随心所欲地搭建出他们想要的景致。

 

谈到世界级的城市,人们难免不能不想到那拥堵的交通。很多国际大都市人民的生活水平与收入虽然都比北京高很多,但是市民使用公共交通的频率却远远高于北京。比如,伦敦拥有88%拥有私家车的市民在上下班期间放弃驾驶,而采用公共交通工具,伦敦使用公共交通的人口比例乃世界最高;东京和纽约也有超过80%拥有私家车的市民在上下班期间使用公共交通工具。而北京,相信绝大部分拥有私家车的市民依然热衷于在拥堵的马路上驾驶不疲,还有更多的市民因为无法忍受不堪的公共交通状况而选择准备购买汽车,这也意味着北京的交通将更加拥挤。虽然,北京的公共交通干线确实在不断地进步和发展,地铁线路越来越多,但是它却始终只是那些没有拥有私家车的市民们避开路面拥堵交通的救命稻草而已,却无法改变有车族放弃驾驶改乘公共交通工具的现象,这种现象显然似乎与伦敦等大都市并不尽然相同。

 

不平衡的城市发展也是北京发展的一个致命瓶颈,居住区域与办公区域的明显分割,也使上下班拥堵状况更加剧烈。伦敦与纽约早就开始关注居住区与办公区分割是造成城市拥堵现象的关键,因此在城市规划中就极为强调限制单纯商业办公区域和单纯居住小区的发展规模,促使城市布局发展居住与办公混合的区域,这改变了上下班高峰期,早上向商业办公区域单向拥堵和傍晚向居住区域单向拥堵的交通状况,而使上下班高峰期的交通保持双向疏导,大大减轻了单向交通的压力。而再看看北京,大规模的商业区域发展(比如CBD扩建)和大规模高密度居住小区的发展依然再进行中,尤其是北京南部和西部的发展显然比较落后,这使商业结构多不愿意落户于这两个区域,而大片土地则多用来开发为新建居民小区,但是随着北京楼价的攀升,购买北京南部和西部住宅的却很多都是那些在高度商业办公区域集中的东部和北部上班的白领族群,他们买不起发展快速的东部和北部的住宅而选择较便宜的南部和西部居住,这就更加强化了办公区域与居住区域的分割。仅是这一点,我个人就对于未来交通的改善并不抱有任何乐观的态度。

 

一座城市就是一个生命体,它有它的呼吸,它有它的魂灵。因此,它也会自己走向它想要去的地方。这件事没有人能够左右,当第一朵牵牛花开,第一瓣槐花落下,一切就已经注定。因为有那样的花,就会有那样的地方。有那样的地方,就会有那样的人前来。有那样的人前来,就有那样的城市。所有人只是城市的过客,他们之所以麇集也只是为了体现这城自己的意志。除此而外,所有的豪言壮语和雄伟蓝图,不过是这城市小憩时一个有趣而短暂的梦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