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沟通的关键奥秘

标签:
沟通人际关系相处生活心理情绪休闲 |
分类: 生活与休闲 |
我们经常在武侠剧中或者武侠小说里看到这样的情景,当剧中人物遇到一些疑难时总是登门寺庙拜访和尚大师请教,而大师总是仿佛心有灵犀,在瞬间短短几句话,就能够指点出让人信服的要点。这与很多时装剧中说教式的语言并不一样,在时装剧中的人物往往都很有自己的主张,而这种主张却并不一定获得对方的认同。
在现实中,我们生活的更接近时装剧中的人物,我们大部分人都不能做到和尚大师那种心有灵犀。当然,成为一名大师绝对不是容易的事情,也许也并不是现代人追求的目标。但是,我们可以学习大师那种与人沟通的魄力,就是短短几句话,能够道出让人信服的语言。这可以造就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变得更加巧妙,更加有效。其实,编剧或作家笔下的和尚大师,并非一定是神通广大,而大师之所以能够数句片语就能够让人信服,或者开通解窍,就是他们早已看透世俗,心境放松、放空和入静,从不宣扬自我的主张,而是完全站在对方的角度来思考,然后道出解题的言语。
在日常生活中,你并不一定要做到看透世俗,但是如果能够学习在对方的角度来思考,显然这就增加了人与人沟通的能量,这就是所谓的通心理论。完美的沟通首先要做到与他人通心。
人与人为什么能够完善的沟通?人如其面,各不相同,人与人之间为什么又能够沟通呢?
宇宙间的一切存在物都是“全子”,人也一样。所谓全子,是指所有存在物既是一个整体,又是更大的系统的一部分,而最大的系统就是宇宙。对于人来说,他既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又是宇宙的一部分。或者说,他既是一个小我,又是宇宙的大我。就大我来说,每个人的大我都是一样的,只是有人觉知到了,有人没有觉知到。
人与人能够通心的原因,甚至可以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找到支持。相对论认为:时空是可以改变的,没有绝对的时间与空间。当物体接近光速的时候,其物理特性可以改变。当接近光速的时候,长度缩小,体积缩小。中国与美国在一定情况下可以在一个地方。
做到通心的关键,在于通心者是否能够放松、放空和入静。比如,中国与美国当然并不是在一个地方,但是你无需为此纠结或者叫汁儿,除非你具有爱因斯坦一样的科学天赋和学识。而事实上,你与被沟通者并不一定是相同的处境,或者所面对疑难事物有着相同的因果关系,因此你的思维方式在无法静空之前,很难做到与被沟通者通心。即使你是一个逻辑推理奇才,或者你有比他人更加广泛的履历和人生经验,但是天时地的因素,每一个人之间依然存在差距,而不同的天时地因素,丝毫的差距都可能产生不同的因果和利弊,这正是我们人与人之间沟通的盲区。而造成这种沟通盲区的恰恰就是我们那种自以为是的人生履历和个人经验所形成的思维模式,或者由这种思维模式而形成的一种自我主张。
深度禅定状态,可以突破空间。心念的速度可以大于光速。据说,虚云大师在一次禅定状态下,曾经跨越时空,与弥勒佛交流。其实,只要有一定的放松、放空、入静,都可以做到一定的时空突破。让自己处于通心者的角色,与通心对象通心,在某种意义上“变成”对方。“变”的意思是,通心者与通心对象,尽管并不在一个地方,但在一定情况下,可以在同一个地方。
人不仅可以通心,而且可以与人之外的其他生物通心。如果事事处于通心者的角色,则事事无碍。
放松、放空和入静,抛弃偏见和自我主张,这个时候你看到什么和听到什么,你的思维就自然与被沟通者联系到一起,你的语言表达方式也就自然客观起来。当然,做到这一点其实一点也不容易,至少我自己至今依然不能够完全做到,或者说我不能够每一次与人沟通都能够做到这一点。
与他人沟通的时候,我有时候总是习惯地在脑海里组织自己的论点和逻辑,其实这就是沟通的一个障碍。因为我没有放松、放空和入静,脑海里组织的论点和逻辑其实对于被沟通者来说,也许就是一种反驳,至少它可能会变成一种说教形式。我相信大部分人可能都有与我有相同的现象,这也就是我们在与他人沟通过程中,容易产生争论和不认同的关键。
与人沟通,做到通心当然不容易,但是我们可以不妨明白通心这个道理,也许有一天我们都可以学到大师般的心有灵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