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乐此不疲的幼稚行为

标签:
职场生活工作生活心理情绪幼稚懒惰习惯休闲 |
分类: 职场与事业 |
大约正是因为网络的存在,我们才能认识到人类的不理智会有多么雷同。我常常在深夜里一遍又一遍毫无建设性地在网上翻看论坛或博客,有时候我又是忍不住反复地在电脑上玩着那几乎几年不变的同一款游戏,把三天前就该完成的工作置于一旁;但是如果没有这些堆到眼前的工作,我就会发现,大部分我阅读的那些网络内容实际上非常无聊,有些内容根本不值得花上一分钟停留其中;而那种玩了几年依然不变的游戏,其实更加没有什么乐趣可言。
我一直为自己这种令工作效率变低的幼稚行为感到羞愧,直到又一个同样“加班”的夜晚,我在网上闲逛时发现了“我们都是拖延症”小组和“完全没有自制力”小组,于是除了毫不犹豫地加入这些小组之外,以后当我开始正经工作之前,网络闲逛的内容中又多了每隔几分钟就去看看有没有新的类似小组出现的行为。于是我又顺便加入了“从明天开始” 小组、“逃避现实爱好者”小组和“懒惰党”小组。
通过这些小组,你很容易编一本《恶习辞典》,而且每一种“恶习”都不是哪一个人的专利,闲逛中,我发现,我对自己深恶痛绝的地方,别人也一样纠结其中。
“我们可能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样理性,靠我们一贯自恃的清醒心智来掌控我们的行为。”西尔维亚·拉菲尔在她的新书《不要把情绪带到工作中》说。她在一家心理诊所工作,是临床心理学博士。她认为来自经济衰退的压力正让越来越多的人在职场中表现得像个孩子。在她的新书中,她还列举了13 种职场中的非理性角色,包括迫害者、逃避者、小丑、殉道者和反叛者等。这些称谓听上去十分极端,仿佛可以排列组合出一部中世纪题材的黑暗小说,但当拉菲尔把这些称谓还原成行为细节,我们就会发现,这些角色在现实中有你有我。
因为害怕冲突或批评,永远不愿意正视问题、讨论问题;为了显示自己的重要性不肯分享信息而耽误了工作进展;永远喜欢在办公室茶水间说品位不佳的笑话,以引起关注;在团队中毫无原则什么事都肯做……这样看来,这些角色性格也并不那么陌生,虽然我们也并非总是做出上述行为,但有时却会仿佛无法克制,或多或少流露出相似的倾向。
拉菲尔认为这些不理性的行为不可避免,因为它们都是人们在瞬间对童年自我的回归。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控制自己,表现得像个行为妥当的成年人,但是一旦压力或焦虑感升级,我们的感受就会在几毫秒之间回归到一些童年经验中,像小时候面对父母兄弟一样对待自己的同事,或是领导。
拉菲尔在书里把这些来自童年经验的性格称为“内心的魔鬼”,它能让人在面对很小的挫折时情绪崩溃。解决的方式是要首先了解自己的这些不理智。也许每一个人的内心都有幼稚而不可理喻的一面,但重要的是,不要将来自家庭中的性格带到工作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