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上的角色转换

标签:
心理角色生活健康 |
分类: 恋爱与婚姻 |
参加一个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论坛,主题是“志愿服务的心理支持”。我发现,某个志愿活动结束后,很多志愿者都存在一个改变角色、重新适应原来生活的转换期。在这个转换期,他们的感受很复杂,既有不舍、留恋,也有失落,茫然,甚至还有愤怒。比如有些奥运志愿者在奥运结束后,仍然不愿意脱下志愿者的衣服。奥运志愿服务带来的满足与自豪,似乎还可以通过志愿者服装带在身上。我也听到从地震灾区回来的志愿者,看到别人照常娱乐而勃然大怒,因为那些惨烈的景象还在他的眼前。
转换始于结束。志愿服务结束时,应该有一个仪式化的活动,来帮助志愿者梳理服务的感受,让志愿服务中获得的成长结晶,同时也在心理上有一个完成感。这样的仪式不是指官方的表彰,而是志愿者可以参与的、可以分享的活动,是以志愿者为主体的活动。比如往届奥运会(我记不清是哪届,也不知道是否是通例)结束后,会有志愿者的狂欢活动,也会把所有志愿者的名字刻在一面墙上,这就给了志愿者一个机会,去抒发表达自己的感受,体验快乐和自豪,同时对那段难忘的日子说“再见”。
奥运志愿服务中,志愿者们也感受到了压力,在遇到了冲突和挫折时,他们也有紧张、焦虑、委屈、愤怒,还有日复一日简单重复带来的倦怠,以及长时间工作带来的疲惫。志愿服务中这些负向的情绪本来是非常正常的,但有时候却不能表达,人们担心这样的表达会影响士气和志愿者的形象。其实,这些负向的情绪被压抑时,就会累积起来,变成具有破坏力的能量。可惜的是,志愿服务的组织者对此似乎还缺乏理解,也缺乏积极的应对方式。虽然为奥运志愿者开通了心理支持热线,但是从组织层面、从团队运作层面去做支持,才会更加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