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心理生活教练生活健康文化 |
分类: 生活与休闲 |
其实,“正念”和“恶见”可以用非常简单易懂的方式讲述。请允许我以一个小例子开始。
在一个公共场所等电梯,人很多。有三个人没能进去,其中一个是我。一位带孩子的妇女愤怒地咒骂道,“这些狗日的,故意堵在门口让我进不去,其实最里面都是空的。”这时候,她的意念里出现了两个位置,一个是“迫害者”,一个是“受害者”。之所以出现这样两个位置,是因为她脑子原本就有这两把椅子,很容易把人或我按在这两把椅子上。此刻,她当下地把挤进电梯的人,和她自己分别按在“迫害者”和“受害者”椅子上的时候,这两个位置的烙印加深了,它们更有“吸力”了,随时准备再次把人与我按进“椅子”里去。
我也没进到电梯,但我没觉得别人故意在整我。电梯满了,就这么简单,我等下一部。我脑子里没那两把椅子,人与我都坐不上去。下次在类似的情景中,我依然不会抱怨,还是因为我脑子里没有那两把椅子。
这时,第三位女士开口了。她轻轻地解释道:“那里面放了一排箱子,确实挤不进去了。”
“真的?”骂娘的女士缓和下来。
在这个场景中,对事情做正面解释的是女士,相当于心理治疗师,抱怨的女士相当于病人,我相当与观察者。
解释的女士修正了抱怨的女士的情感体验,告诉她不存在一个“迫害者”,只存在一个缘起:一排堵在后面看起来不存在的箱子。
如果,这位抱怨的女士具备极强的自我反省能力,她就会当下地意识到,自己的内部烙印(被迫害感)是如何扭曲外部现实的。她就会产生一个“正觉”,一个正确的,正性的自我觉察,在下次类似情景发生的时候,保持“正念”——慢着,先别火!不存在一个迫害者,事情可能另有原因。
如果,这位女士把此一“正觉”恒久抱持,在每一动念的关头保持“正念”,数十次后她就会轻松,数百次后她就会轻快,数千次后她已经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如果你去上一个公共洗手间排队等候时,一位后来的人抢在了你前面。你也许自动自发的想法是,“她可能比较急”。这一正念是对“这些人素质真差!”这一“恶见”进行千百次修正的结果。对我来说,世界上不存在什么“素质差”“素质好”的人,只存在一些,等待着我们去理解的心灵。
好,现在回到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好的部分,在于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自己。比如,我们理解了,我们之所以戒不了烟是为了向一位逝世的亲人认同,与他保持爱的关系。
精神分析不好的部分,在于它产生了“恶见”。
如果我们认为,李白喜欢大量喝酒,并叫高力士为他脱靴,是处于躁狂或者自恋,相信李白在世的话,不会感到自己被理解了。因为这一解释无助于李白接纳自己或接纳别人,无助于李白更好地生活。估计李白会对这一结论表示蔑视;而被蔑视的精神分析师则会指出,李白轻视他是因为李白内心有自卑。这一解释更不可能让李白觉得自己被理解了,“恶见”产生了恶的关系。
大家很清楚了,“正念”是指对事物生发正面的念头,包括积极的、生命的,仁慈的和有助于当事人理解自己的。
“恶见”,是指消极的,否定的,刻薄的和让当事人感到不被接纳的。
他曾经自卑,这正好给了他动力去追求成功,实现自我。——这是正念。
他成功了又有什么了不起,无非因为他曾经自卑嘛。——这是恶见。
她跑到我前面去上厕所,她素质真差!——这是恶见。
她大约很急吧!——这是正念。
正觉与正念的作用,是不在内心形成“好”与“坏”,“优秀”与“差”的分别心,不在内心制造两把椅子,不用恶见来不断加深两把椅子间的分裂与对立。这种分裂与对立,必将造成自身内部的分裂、冲突与痛苦。
好,再回到电梯的例子里来。如果抱怨的女士不断加深自己的“恶见”,总是在各种场景里“看见”迫害她的人与事,她就会更多地倾向与察觉“被迫害的关系”。有时候她觉得别人在迫害她,有时候她觉得“别人一定觉得我是故意整他的,其实我不是”,并为她想象的别人的责备感到焦虑。她无法意识到,这些念头都是她自己制造并投射出来的。
如果我认为,那个抢在我前面如厕的人“素质真差”,那么下次当我很急的时候,即使我向别人先打招呼,“对不住我很急,我先上吧!”,但内心我还是会疑心,疑心别人可能觉得我“素质真差”。我难以相信他人的善意与宽容,是因为我内心没有一把“包容”的椅子,只有一把“批评”的椅子。
我说清楚了吗?
我的意思归纳有二:
1、对精神分析要有选择的使用。用“正念”地使用,不要“恶见”地使用,并始终对此保持“正觉”(正确的觉察)。
2、无论过去发生过什么,在我们内心留下了多少“恶见”,我们都可以于此时此刻,当下地进行改变,用新的正念的不断加强,来洗去“恶见”的老旧印子。
你不是无能为力的,旧有生活痕迹的受害者(如经典精神分析假设的那样),你是可以主动、积极地高燥生活的,自身命运的创造者。这就是我想带给你的好消息。
前一篇:15个建议助您排除烦恼
后一篇:丰盛可口的世界营养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