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杂谈幸福生活家庭婚姻情感职场工作生活文化生活教练 |
分类: 生活与休闲 |
毫无疑问,拥有亲密关系比独自面对生活来得幸福。早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们渴望亲密关系,是因为在婴儿时,只有与母亲亲密接触才能获得生存必需品。后来亨利哈罗用刚出生的恒河猴做实验,证明了亲密关系就像食物和水一样,也是幼猴的第一需要。对于人类,有时候孤独甚至比死亡更痛苦。不信你去问很老的人,他们会告诉你,老人不怕死亡,只怕孤独,最大的愿望是儿女常在身边。
所有亲密关系中,夫妻是最亲密的。父母很爱我们,但是当我们长大,就要离开父母的家。兄弟姐妹同窗室友,曾经无话不谈,但总有一天要各奔前程。我们的孩子,将来也要放飞到属于他的天地。唯有爱人能相伴一生。在人生的低谷,在最苦闷最疲倦的时候,在夜深人静,被失眠或梦魇折磨的时候,唯有爱人陪伴着我们。恩爱的伴侣对生活幸福感的提升作用是巨大的。所以无论何时何地,在一切文化下调查,婚姻中的人普遍比婚姻外的人更幸福。
和财富不同,由亲密关系衍生的幸福不消耗资源,而且在全社会是非零和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婚姻的本质是一种高度和谐的社会合作。经济学家的描述更加精辟:
其中“亲密关系创造的幸福”(M值)随着关系的深入和关系质量的提高而增加。这个公式有两层含义:一,婚前两个人的幸福感是独立的,婚后两个人的幸福感会相互靠拢,接近一个平均值。二,婚后两人的幸福感之和比婚前两人幸福感总量高,其差值就是亲密关系对幸福感的贡献。
这个公式有两个推论:一,“亲密关系创造的幸福”是人们陷入爱情的动力;二,M值随着关系的深入而增加,当预期“婚后平均生活质量”同时高于“你的婚前生活质量”和“他的婚前生活质量”时,两个经济人就会结婚;反之,悬殊的婚前生活质量恋人是走向婚姻的阻力。
单身的人如果想在短期内提升幸福感,最快的方法是去找个人来谈恋爱。当然,建立如此功利的亲密关系是有代价的,代价就是放弃浪漫爱情的幻想。可是,幸福本身不也是有代价的吗?——根据心理学规律,人在幸福时比较笨,一痛苦就爱思考。这才有“做痛苦的苏格拉底,还是快乐的猪”的命题。在过去的两千年中,我国大多数幸福的婚姻都没有以浪漫的故事开始,而那些纯粹的情爱倒是少有修成正果的。如果你将建立亲密关系作为提升个人幸福感的手段,先想好喽:什么我想要的人生?做终生追求激情的艺术家,还是过平凡而幸福的小日子?放下了幻想,才能以一颗平和的心去追求潜在的配偶。
现代社会,外遇、离婚事件越来越多,婚姻再也不是保险柜,如何呵护亲密关系成为一个课题。上个星期六听了杂志社的周年庆讲座:《我们可以永远相爱吗?》李子勋现场回答了许多听众提问,讲了不少维持亲密关系的技巧。
比如,用情沟通,说出感受。李子勋说他小时候,父亲很威严,哥哥们接二连三地开始叛逆,李子勋也开始反抗。直到有一天,他看到父亲很憔悴地对他说,之所以严格要求他们三兄弟,是因为自己出身不好,担心他们做错什么受到过分的惩罚。这样的表白让李子勋忽然理解了父亲,原来不是他们不好,他们有错,是父亲在担心。以后他就变得特别乖,为了让父亲少担心。相爱的人也是一样,爱人之间没有规矩和对错,只有感觉。能打动他,能改善关系的,不是是是非非的道理,而是彼此的真切感受。
又比如,宽容和接纳。有个新婚不到一年的丈夫告诉李老师,说内向的自己接受不了妻子的开朗。李子勋就用严父慈母的例子作教他这样看待个性:妻子的开朗是对的,丈夫的沉默也是对的,因为女孩子就应该开朗,男人沉默才有男人味。好品质的反面也可以是好的品质。其实有时候我们反对别人,只是为了证明自己。如果带着并存的眼光看待他人,世界就变大了。
亲密关系能产生幸福的前提是,那是个持久、稳定的、有希望的关系。有些听众拿女孩子和已婚男人的故事来咨询,虽然提问的人都强调了她的故事有特殊性,不过作为旁观者,我们都能感觉到那不过是another story。李子勋的建议也是,作为当事人,为了长远的幸福,在“爱情”还没有燃尽的时候全身而退是明智的;而作为朋友,只需尊重当事人的生命体验。从前有个网友也问过我,说他爱上了一个有夫之妇,怎么办。我就说,忘记她吧,因为如果她是好妻子,你得不到她;如果她不是,要来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