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记住乡愁,古村掠影#(9)井陉·核桃园

(2015-02-25 08:57:05)
标签:

古村

名镇

一介书生

记住乡愁

井陉

分类: 古村·名镇

#记住乡愁,古村掠影#(9)井陉·核桃园

 

这是一个令人留恋的地方,当你漫步在那千年古驿道上,眼前展现的是一幅幅历史的画卷,脑海里翻腾着历史的风雨。当你用您的镜头为美景定格,你就会发现,历史与现实的交融,让眼前的这一刻更加生动。

我曾经两次来到这个晋冀交界的小山村,拍下一些影像,只是苦于没有文字,一直躺在我的电脑里。应该感谢中国传统村落的调查,井陉县文联做了了大量工作,让我们有了非常详尽的资料。

在这次全国普查中河北省2014年立档调查申报83个,其中井陉50个,井陉组织了大批的志愿者参与了调查和拍摄。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说心里话,我没有能力走遍全国,更不可能周游世界。是不是能够转一转石家庄的传统村落,用自己的镜头记录那些淡淡的乡愁和浓浓的乡情。我想只要坚持一定能行。

年,过了,家,留在那遥远的地方。一丝思念,成为最美好的记忆。能为他们做点什么呢?


#记住乡愁,古村掠影#(9)井陉·核桃园

 

 #记住乡愁,古村掠影#(9)井陉·核桃园

 

 

#记住乡愁,古村掠影#(9)井陉·核桃园



#记住乡愁,古村掠影#(9)井陉·核桃园

 

#记住乡愁,古村掠影#(9)井陉·核桃园

 

 


#记住乡愁,古村掠影#(9)井陉·核桃园


 

#记住乡愁,古村掠影#(9)井陉·核桃园


 

 

#记住乡愁,古村掠影#(9)井陉·核桃园


#记住乡愁,古村掠影#(9)井陉·核桃园


#记住乡愁,古村掠影#(9)井陉·核桃园


#记住乡愁,古村掠影#(9)井陉·核桃园


#记住乡愁,古村掠影#(9)井陉·核桃园

 

 


#记住乡愁,古村掠影#(9)井陉·核桃园



#记住乡愁,古村掠影#(9)井陉·核桃园



#记住乡愁,古村掠影#(9)井陉·核桃园



#记住乡愁,古村掠影#(9)井陉·核桃园



#记住乡愁,古村掠影#(9)井陉·核桃园

 

 


#记住乡愁,古村掠影#(9)井陉·核桃园



#记住乡愁,古村掠影#(9)井陉·核桃园



#记住乡愁,古村掠影#(9)井陉·核桃园

 

 


#记住乡愁,古村掠影#(9)井陉·核桃园

 

 


#记住乡愁,古村掠影#(9)井陉·核桃园

 

 


#记住乡愁,古村掠影#(9)井陉·核桃园



#记住乡愁,古村掠影#(9)井陉·核桃园

 



#记住乡愁,古村掠影#(9)井陉·核桃园

 

 


#记住乡愁,古村掠影#(9)井陉·核桃园



#记住乡愁,古村掠影#(9)井陉·核桃园


#记住乡愁,古村掠影#(9)井陉·核桃园

 

石家庄市井陉县天长镇核桃园村

 

核桃园村隶属井陉县天长镇,位于县城西南27公里,307国道与石太高速公路在村北并行而过。东西有国道贯通,南北可山路穿行,四通八达,交往便捷。全村共居住580余户,2200口人,为井陉西部一大村镇。

本村位于晋冀交接处,古今均以界侯分壤,西乃晋省,东为冀地,是河北省的西大门。本村地处晋冀交汇之地,与山西平定山水相连,民间联姻交友、商贾往来较多,两界人民的生活习俗、风土人情相互交融,故而多有相似之处,在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了丰富而独特的民俗文化。

古时,曾在村落西北的灯台垴上建造烽火台一座,虽已倒塌,但遗迹尚存,据此考证,商周时期就有人类在这里活动。

明末清初人地理学家顾祖禹曾编著《读史方舆纪要》巨作一部,其中有文记曰:“又县西南二十五里,有灵真诚,《志》云韩信伐赵时筑。”依据以上文献记载,核桃园在西汉时名为灵真城。灵真城之后又改为“段基村”,最后于大清万历元年将段基村改为核桃园村,一直沿用至今。

村落建置在四面环山的小盆地之中,其形状犹如水中游鱼一般,故在民间有“神鱼宝马”的传说。为此,村委于2006年特请工匠雕制大理石神鱼一尊,安置在村东文化广场东侧,以为村落之象征。

村中保存下来的古建筑较多,且布局合理,建置妥切。村落的东西各建关阁一座,东名层宵阁,西名大慈阁,秦皇古驿道就从这阁洞中穿行而过。这东西两座关阁不仅是古村落的脸面门户,而且也是古时驻军防守的关隘要地,使得村落更显风光靓丽威严整肃。

井陉古驿道核桃园段位于省会西部,与山西辖地旧关村相接。是东上京都西通秦晋的必经之路。过去路面皆用青石铺砌,石面被行人车马碾踏得溜光滑亮。后因年久损毁以及修路改造,现青石路面多已不存。保存下来的只有东西关阁两处,而且保存的也较为完好,青石砌筑的路面以及两道车辙印痕仍历历可见。在晋、冀交接处,过去建有高大的石牌坊一座,全部用青石建造。上面的花纹、字迹都是经工匠精心雕琢,显得庄重肃穆、精美大方。       

古树为本村的一大特色。有古楸一株,古槐五株,古柏三株,古柴树一株。尤其是村北的古楸树与大兴店的古槐树,均为“井陉最粗者” ,树大冠阔,寿越千年,闻名遐迩,不愧为树王之称。

本村保存至今的古民居多为明清式建筑,2009年第三次文物普查时,普查人员经认真考察,筛选出八处较好而且具有代表性的古民居,它们依次为树德昌院、楼子店、永泰成院、吴培文东西两院、吴郡三院、穆世昌院、吴广治上下两院、樊得寿院。尤其是吴广治和吴培文两家的宅院,其设计形制,建造工艺等都有精美独到之处,多受世人称颂。

古时村人得驿道之厚,为发展经济强村富民,曾有二十四座店铺沿街林立,生意兴隆,经济繁荣。大兴店、楼子店、恒泰店、树德昌、临桥粮店,这些古店铺均有幸保存至今。

漫漫古道穿村而过,这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给村人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入,并带动和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村里办义学,族内设家塾,培养出不少文化人才。仅就清代有据可考的资料统计,我村就出了吴迪、韩瑾两位进士,四位贡生,秀才四十多位。

吴观白为冀州训导,后又祁州训导;吴濬时为福建省海澄县县丞;吴永年于嘉庆年间任磁州把总并协小滩把总;商贾精英吴广治,信义经商,曾富甲一方,慷慨施舍,修桥补路,备受村人赞许;致富不忘乡梓,处处想着他人的吴培文,慷慨解囊,舍己为人,不愧见义勇为之美誉;传道授业,教书育人者代代有之,时为井邑名流人物的吴郡三先生,文化功底深厚,著作颇丰,他放弃科考,终身耕耘于讲坛。其他诸如梁华阳、樊得寿、王庆喜、吴椿等人都是投身于教育事业的文人志士。

丰富多彩的娱乐习俗:过去,本村共有13个“会” ,诸如关帝会、牛王会、财神会等,它是搞文艺活动的一种组织形式。还有聒喜好,转黄河,扇令官,花会表演,荡秋千,打铁火等多种活动。除此之外,核桃园人更喜欢演唱晋剧,俗有“乐一乐来扭一扭,山西梆子不离口”之说。

在衣食住行生活习俗方面,受当地环境条件的影响都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与风格,如已申报非遗的“拖刀面”就是当地食俗的一种。

崇拜习俗:家家户户都要供奉祭祀祖先,供牌位,挂族谱,摆供品,用以敬奉祖先。家家都制有神龛牌位供奉家宅六神,祈求全家幸福康宁。本村庙宇较多,大小庙宇共有14座:关帝庙、圣母庙、龙王庙、牛王庙、五道庙、三官庙、井神庙、玉皇庙、真武庙、文昌庙、观音庙和建在庙岩岭、南井子、阎王台的三座山神庙。

民间工艺颇具特色,有木雕“五福捧寿”、喜字寿字窗棂、山神驾、神主匣。砖雕工艺较多,墀头是较为突出的一种,花样繁多,寓意深刻。还有砖雕狮子以及雕有精美图案的砖砌壁池。石雕有东西二阁的栏板,大户人家的迎风、门墩石等,其上都雕刻花纹图案,寺庙及农户摆放的石狮也很多,这些都雕制的形象逼真精巧玲珑。

民间手工制品有:刺绣、剪纸、面塑、扎笤帚、编荆筐,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出现了不少高手名匠。如所扎的笤帚就已成为一种商品进入市场。

核桃园的山崖上天然石洞很多,其最精美者当属窑涵掌的溶洞。两边石崖上共有大小溶洞九个,千姿百态,造型各异,极富观赏价值。这是天地的造化,大自然的杰作!

树碑挂匾已成风气,本村保存至今的古碑有70多通,有建庙修庙的,有修桥补路的,有驿路告示,有乡规民约等多种类型。还有古匾6块,其中最有意义的当属那块书有“见义勇为”的金子大匾。

在核桃园村的峰岭之上沟壑之间不乏古战场的残存遗迹,灯台垴上有古时所建烽火台一座,虽早已坍塌不堪,但遗迹尚存;村北有用乱石所筑的防御工事——围墙,自北向南,绵延起伏。这些作战工事建于民国,同时建筑的还有公路两侧山崖上的防空洞,这些都是阎锡山在晋冀边线上所构筑的重要防御阵地。

近年出土文物较多,有汉墓一座,内有陶盆、陶罐及五铢钱等物。出土宋代壁画墓一座,其中有壁画7幅,还有铜镜等物,很有研究价值。其他还有石斧、绳纹砖和唐代的“开元通宝”及宋代的“熙宁通宝”等古物。

我们的先民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这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为充分保护宝贵的民俗文化遗产,村委于2002年就建立了《核桃园民俗风物馆》,有效的保护了民俗文化遗产。

勤劳智慧敢于拼搏的核桃园村民,在党的富民政策的指引下,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发家致富,建功立业。同全国人民一道,为实现党提出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井陉县文联

井陉县天长镇核桃园村

2015年2月8日

 

 

#记住乡愁,古村掠影#(9)井陉·核桃园



#记住乡愁,古村掠影#(9)井陉·核桃园



#记住乡愁,古村掠影#(9)井陉·核桃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