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哪里?
(2011-10-24 00:10:55)
标签:
杂谈 |
答应伟湘和林虹写US,是两周前见到了久违的郑其杰和李莉扬,很多很多离别理财周报的人在我心里挥之不去,似乎她们只是一次暂别的远行。
一个月前,就开始作预约的心理准备——这些老伙计还认不认我这个老伙计?还是否相见如昔?最怕的是我一厢情愿的“老孔雀”了(不解这个词的,请问一问昆明朋友)。
“十一”清晨,经过汕头,发了一条“路过汕头,考拉姑娘可在?”记得汕头是同事林虹的家,清早的汕头很美,工厂还没完全醒过来吐出白烟,路两边是成片成片摇曳的芦苇,还可以隐隐约约地听到海的声音。
郑其杰在预约时告诉我,他的孩儿还没断奶离不了娘,李莉扬估计来不了。心里遗憾了一下。这个被他拐跑了的腼腆、倔犟的西安姑娘,在理财周报蛮有人气指数,当时江勋找我要了数次去资本市场版块而不得。我们约在厦门的鼓浪屿。
没去过鼓浪屿的同事,请一定去一去——去了鼓浪屿,可以读懂福建人——内敛、纯厚、平静、执着——它不炫耀钱财,它把自己一生的努力一点点刻画在后人可以看得到的地方,然后绘制成一代一代家族的传承,他们的祖父、祖父的祖父,似仍与他们同堂。
和郑其杰接头的地点是鼓浪屿码头,离我住的“沪屿旅馆”不远。隔着十几米远,看到了那个典型的郑其杰——小胡子,黑圆领衫,牛仔裤。以及以及熟悉的李莉扬,她小跑小跑地跟在郑其杰后面。极其默契的一对人。
见面大概是傍晚六点了,八点要赶从厦门回莆田的火车。我们一下子就进入了理财氛围,相互融入了对方——有一种人相互间不需要铺垫,因为他的视线从来没有离得太远——我记得郑其杰离开广州时,统计了离开理财周报的人,他是第94个。
我一直有一个愿望,在某个时候(最好是理财周报5周年时)把离开理财周报的同事请回来做一期报纸,各就各位自写自编,不加任何约束。让她们去刻录这个时代,让她们去刻录价值观,让她们去刻录理想,让她们去弥补和修正缺憾。
在我狭窄的接触里,很多离开理财周报的人都记得这个驿站,记得比如夏老师或我等端茶送水的“服务先生”。比如郑其杰,他也曾做过“服务先生”,所以他一直念叨张静,念叨滑明飞,念叨张云,念叨那个坏坏笑的江勋。
没有人不是过客,但愿这是刻骨铭心的记忆。
让我刻骨铭心的近期还有几个事情。周三早上,我的新浪微博里多了一个粉丝,他叫“Lee-李-维斯特伍德”。我可是他关注的1/16,我给老夏说了,希望他努力。
另一个力量来自于理财周报深圳新闻中心一个叫张欣然和杨庆婉的小姑娘,她们现在像小蚂蚁般,一份一份地录入每一份研究报告,建立研究报告根目录。我不能透露她们这个库的量化数据,但你肯定无法想象。
这是理财周报基础价值的重大要素,只有基础价值才能转化交易价值,或者叫更高层次的报道价值。我鼓励她们,这只是第一层,还有第二层、三层。。。。。。可能会到第十层。那时,你就可以建立中国分析师最公允、完整、动态的评价系统,以及你所供应的价值可以直抵交易市场的最深处。
没有想象力的东西是一堆死东西。你看过“野性俄罗斯”吗?在这个国家的极地乌苏里兰,凶猛的猎食动物在严寒里虽然也吃死东西,但它一定不是在享受,只是在维持生命。你不应该做只会维持生命的事情——你可以享受你做的事,它有趣,它有灵魂,它有情绪,它是你价值观的组成部分。
理想不死,才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