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处世人生的十大效应

(2010-09-27 19:43:31)
标签:

励志

处世人生

苏东坡

破窗效应

马太效应

光环

百科

休闲

时尚

杂谈

文化

分类: 处世哲学•箴言共勉

处世人生的十大效应

 整理/乐奀

1.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一词是科学社会学奠基人、美国科学家罗伯特·默顿提出的。“马太效应”这一名字来自于圣经《新约全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其中有一段话:“有的,还要再给,而且多多益善;没有的,不但不给,还要剥夺为其所有的”。以此来概括科学界这样一种社会现象: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做出的贡献所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那些还未出名的科学家则不肯承认他们的成绩。后来转化为描述社会生活领域中普遍存在的两极分化现象: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

 

2.棋盘效应

  有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阿基米德与国王下棋,国王输了,国王问阿基米德要什么奖赏?阿基米德对国王说:“我只要在棋盘上第一格放一粒米,第二格放二粒,第三格放四粒,第四格放十六粒…按这个比例放满整个棋盘就行。”国王听了以后,不以为然,认为用不了多少粮食就可以打发他。可是算完以后,却是一个惊人的天文数字,整个国家的粮仓里的米都不够。

  棋盘效应是指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一个组织中,某一类型的人才也往往具有“共生效应”,如果建立良好的人才培养与推荐机制,那么往往也能带来人才的棋盘效应,收到一而十、十而百的效果。但棋盘效应也有他的另一面,如果我们最初用人不当,任用了品行不端或者是才具平庸的人,那么他所起到的作用,就是令更多与他臭味相投的人集聚在一起。

 

3.光环效应

  科尔兄弟研究了美国大学物理学界发表论文的引证情况后指出:人们倾向于引证那些对所研究的问题或领域具有影响的工作,但同时也倾向于引证那些非常可见的科学家的工作,这些科学家最初做出了重要发现,以后他们的工作就被频频引证,当然被引证的程度可部分表明一位科学家的可见性。这种现象被形象地称为“光环效应”。把它拓展开来的意思是: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好”的光圈笼罩着,并被赋予一切好的品质;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坏”的,他就会被“坏”的光圈笼罩着,他所有的品质都会被认为是坏的。这有似“爱屋及乌”的原理。它指个人在敬仰、爱慕他人过程中所形成的夸大了的社会认知。光环效应在爱情和偶像崇拜中最明显。

 

4.蝴蝶效应

  1963年12月,美国一个名叫洛伦兹的气象学家在华盛顿美国科学促进会的一次讲演中解释气象学空气系统理论研究结果时提出: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有可能两周后会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州引起一场龙卷风。他的演讲和结论给人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蝴蝶效应”之说也不胫而走,名声远扬。蝴蝶效应的物理学含义是指在一个复杂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蝴蝶效应是说,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有些小事可以糊涂,有些小事如经系统放大,则对一个组织、一个国家来说是很重要的,就不能糊涂。 

 

5.破窗效应

  破窗效应(Break Pane Law),是关于环境对人们心理造成暗示性或诱导性影响的一种认识。破窗效应最早出现在克洛德•弗雷德里克• 巴斯夏的文章《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的第一节,因而他被称为“破窗之父” 。“破窗效应”理论是指: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中国理论界第一次全面研究“破窗效应”是在1998年,特大洪水对长江中游地区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正逢亚洲金融危机。有人提出不妨利用“破窗效应”,通过抗洪救灾及加大灾后重建的力度来拉动内需。这个意见后来在实践中被采纳,发展为整套的扩大需求、刺激经济的政策。

  日常生活中也经常有这样的体会:桌上的财物,敞开的大门,可能使本无贪念的人心生贪念;对于违反公司程序或廉政规定的行为,有关组织没有进行严肃处理,没有引起员工的重视,从而使类似行为再次甚至多次重复发生;对于工作不讲求成本效益的行为,有关领导不以为然,使下属员工的浪费行为得不到纠正,反而日趋严重。等等。一间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他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墙上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清洗掉,很快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而在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会很不好意思扔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人们就会毫不犹豫地随地乱扔垃圾,丝毫不觉得羞愧。这就是“破窗效应”的表现。

 

6.苏东坡效应

  “苏东坡效应”是社会心理学名词,源于苏东坡的名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心理学中指的是这样一种状态:我们明明拥有自我,却偏偏不自悟,或者对自己仅有个模糊的认识。所以说,真正认识自己是不容易的,但也不能对自我甘拜下风。克服“苏东坡效应”的办法,就是深入“此山中”一探究竟,跳出“此山外”一览全景。也就是说,从某种意义上讲,认识“自我”比认识客观现实往往要更为困难,我们既要从微观的角度体察自己,也要从宏观的角度全面看待自己。

 

7.莫扎特效应

  1993年,加利福尼亚大学欧文分校的戈登·肖教授进行了一项实验。他们让大学生在听完莫扎特的《双钢琴奏鸣曲》后马上进行空间推理的测验,结果发现大学生们的空间推理能力发生了明显的提高。这是由于音乐在脑部穿行时,会通过听觉系统让我们的空间辨认神经变得兴奋。他们将这种现象称作“莫扎特效应”。莫扎特效应启发人们从多个角度思考促进脑功能发展的途径和方法,并使人们日益认识到欣赏音乐等传统上被视为“休闲”的活动在脑的潜力开发中可能具有一定的价值。每天拿出10分钟听一听音乐,我们真的会变聪明!

 

8.羊群效应
  在一群羊前面横放一根木棍,第一只羊跳了过去,第二只、第三只也会跟着跳过去;这时,把那根棍子撤走,后面的羊,走到这里,仍然像前面的羊一样,向上跳一下,尽管拦路的棍子已经不在了,这就是所谓的“羊群效应”也称“从众心理”。是指管理学上一些企业的市场行为的一种常见现象。它是指由于对信息不充分的和缺乏了解,投资者很难对市场未来的不确定性作出合理的预期,往往是通过观察周围人群的行为而提取信息,在这种信息的不断传递中,许多人的信息将大致相同且彼此强化,从而产生的从众行为。“羊群效应”是由个人理性行为导致的集体的非理性行为的一种非线性机制。
  羊群效应的出现一般在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行业上,而且这个行业上有一个领先者(领头羊)占据了主要的注意力,那么整个羊群就会不断摹仿这个领头羊的一举一动,领头羊到哪里去“吃草”,其它的羊也去哪里“淘金”。

 

9.青蛙效应

  青蛙效应“青蛙效应”源自十九世纪末,美国康奈尔大学曾进行过一次著名的“青蛙试验”:他们将一只青蛙放在煮沸的大锅里,青蛙触电般地立即窜了出去。后来,人们又把它放在一个装满凉水的大锅里,任其自由游动。然后用小火慢慢加热,青蛙虽然可以感觉到外界温度的变化,却因惰性而没有立即往外跳,直到到后来热度难忍而失去逃生能力而被煮熟。“青蛙效应”告诉人们,企业竞争环境的改变大多是渐热式的,如果管理者与员工对环境之变化没有疼痛的感觉,最后就会像这只青蛙一样,被煮熟、淘汰了仍不知道。

 

10.第一印象效应 

    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让两个学生都做对30道题中的一半,但是让学生A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前15题,而让学生B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后15道题,然后让一些被试对两个学生进行评价:两相比较,谁更聪明一些?结果发现,多数被试都认为学生A更聪明。这就是第一印象效应。

    第一印象效应是指最初接触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对我们以后的行为活动和评价的影响,实际上指的就是“第一印象”的影响。第一印象效应是一个妇孺皆知的道理,为官者总是很注意烧好上任之初的“三把火”,平民百姓也深知“下马威”的妙用,每个人都力图给别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心理学家认为,由于第一印象主要是性别、年龄、衣着、姿势、面部表情等“外部特征”。一般情况下,一个人的体态、姿势、谈吐、衣着打扮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个人的内在素养和其它个性特征,不管暴发户怎么刻意修饰自己,举手投足之间都不可能有世家子弟的优雅,总会在不经意中“露出马脚”,因为文化的浸染装不出来的。

    但是,“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仅凭第一印象就妄加判断,“以貌取人”,往往会带来不可弥补的错误!

 

相关博文:

人生四大法则:改变适应回避放弃               人生就是一场足球赛

感悟信任的真谛『原创』                       成功道路上价值连城的10句话

重新认识你自己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想要做好老板 就要懂得怎样留住员工            人生的四个大梦      

节食则无疾  慎言则无祸                      话要想着说  不要抢着说  

天道酬勤,上善若水                              胜读十年书的N条忠告    

美文欣赏:求人不如求己                         悟读三个经典故事 诠释为人处世之道  

让你学会珍惜人生的四句话                    喜迎八方来客,笑看百态人生[原创]

学点英语吧(23):人体 human body            学点英语(10):家居用品类词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