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藏在“我们”与“我”背后的小秘密

(2010-08-21 08:19:30)
标签:

家庭教育

教育杂谈

亲子教育

文化

夏令营

新浪亲子

新浪少儿

训练营

教育

分类: 工作体会

因为一些特殊的原因,今年暑期的一期训练营,除了教授营地的基本训练课程之外,还进行了团体训练,十三位团体组员,其中十位新学员,三位老学员(连续报营者)。在进行活动分享活动中,一种特质速度表现出来,学员们在分享自己的个人感受时,一般都是用“我们”这个词汇开头。比如,分享的学员会说:“在这个活动中,教会我们的是……”;“我们知道这样做不对……”;“这个游戏告诉我们……”;“我们在这个游戏中出现了……样的错误。”等等。每每出现这一情况,我都会重复分享者的语言,其中的差别只是把“我们”变成了“我”……

 

后来,我跟团体成员分享词汇变化的感受时,那些被我修改过语句的学员分享说:把“我们”换成“我”之后,自己重说这句话,感觉与前一次不同,认为不说“我们”好像很不习惯,只说“我”时,需要更大的力量与勇气。说“我们”时好像是说给别人听的,只有说“我”时才会有自己的体会……

 

更有意思的是,到营地训练后期,我们再进行这种团体课程分享时,学员们说“我”这个词多起来了,很自然,很连贯,很顺利地开始使用“我”,没人再用“我们”来表达,没谁用“我”来表达时自己会感到不自在,其他学员好像也关注到这一点,当有个别朋友无意中又说出“我们”这个词汇时,别的学员马上会用口形的方式把“我们”改成“我”……。我把这一变化点出来请大家分享,并开玩笑似地说:看来,大家都把“我”给找回来了。等回到家后,请多用“我”,不要再把“我”给丢了哟!

 

不要以为这种行为特质只在孩子身上有,其实在家长朋友身上也有。请注意,在家长与家长之间讨论问题时,许多家长都会这样说:“我们也挺担心这个问题的,可是没办法呀!”;“我们不给孩子报课外班不行呀,别人都报。”;“我们家孩子就做不到这点。”……在整个过程中很少用“我”,多用“我们”。

 

如果有家长朋友认为这可能是跟外人说话时的特点,跟自己家里人,面对自己的孩子就不会这样了。其实不然,妈妈在家面对孩子常会这样说:“我跟你爸都不同意你上网。”;“你都这么大了也不为我们想想。”;“我们都是为了你好。”;就连说到爱这个问题时,家长朋友也更喜欢用这样的方式表达“我跟你爸都挺喜欢你”,而不会直接说“我爱你”。跟孩子发起脾气来,也不会忘记使用“我们”,一般会说:“你说说,我跟你爸哪点儿对不起你了?我们每天这么辛苦为什么?”;“我们早就发现你最近心很散!”;“你要再不把成绩提上去,我们绝对不会给家里接上网线!”等等,这种例子真是举不胜举,张口就来,不信的家长朋友可以在自己的家里试试,你会发现自己用“我们”这一词汇远远多于“我”。

 

从表面上,这只是一个词汇的差别,没什么大不了的。但其背后却隐藏着一些不为我们所知的小密秘。

 

在一个句子中,说“我”与说“我们”都可以时,使用“我”,会给人比较清晰的力量感,当自己没力量,或是希望加大自己这边的力量时就会选择使用“我们”,用“我们”这词与孩子交谈,无论家长自己的目的如何,在其潜意识之中已在心理上抢占了一块“高地”,用“我们”给孩子一个强大的心理压力。当孩子及要面对家长,还要面对站在家长背后的诸多“们”时,少不得“胆战心寒”起来,“意志一软”,“头脑一晕”就会“败下阵”,听从家长朋友的教诲了。小小一个“我们”,就让家长这边占得了先机,真是妙不可言。

 

可是孩子们也不是吃素的,在家长行为的潜移默化下,他们也学会运用这一手段。于是乎在与家长朋友交流时,常常就会出现这样的语言:“我们班同学都这么做。”;“您别说了,我们这个年龄的孩子都懂这种事儿。”;“我们都不喜欢跟家长谈这事儿。”等等。这时孩子说“我们”时,会使自己感到强大起来,不像使用“我”时显得力量那么单薄。在这种虚幻而强大的力量感下,孩子们认为对方会因此而让步,用家长自己的畏难之后的让步以达到自己拒绝家长要求的效果,或者利用“我们”这一虚无的强大,达到向家长索取的目的。

 

使用“我们”就可以很容易地给自己穿上一副厚厚的盔甲,好像自己可以所向披靡似的。可是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只要有一方穿上了这副虚幻的盔甲,一方面证明自己内心的脆弱与无力,另一方面所达到的效果就是防御,在自己与需要交流者之间筑起一堵墙,这时双方的交流便会走向苍白与更加无力的状态。

 

如果想在家庭教育中,让孩子学会看到自己的优点与长处、问题与不足,首先需要他们学会正视自己,要让他们学会正视自己的第一个条件就是家长朋友也要学会正视自己。只有这样,孩子在会从家长的身教言语中感受到“我”的力量,与孩子的交流沟通才可以体现真正的平等。

 

把“我们”换成“我”是一件小事,其表现出来的却是家长自己是否自信,内心力量是否强大。小小一个“我们”会透露出自己内心的无力与不自信,只有学会在生活中好好使用“我”,才能学会关注自己,平等交流,自信与尊重。从这点上说,真的是在要求家长朋友们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

 

哈哈,有意思吧,如果哪位家长朋友想直观感受一下“我”的力量,不妨可以看看“黎明之前”这部电视剧。如果我没记错,应该在其第二十七集时有一样的一个场景。中共地下组织头脑水手被国军第八情报局抓到,八局情报局长对水手进行突审时,有一段对水手谈话时所用词汇的分析,其中就谈到的“我”的用法,分析得很细,很有意思,看了这段我想会比看我这篇博文有更明显的感觉。别人我不知道,我自己正是因为看到这段,才记起在营地里发现的这幕场景,这段是促使我写出这篇博文的导火索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