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家庭教育教育杂谈亲子教育文化新浪亲子新浪少儿夏令营训练营教育 |
分类: 工作体会 |
七月二十四日结束了在赖老师课上的学习,返回营地。刚进办公室就听别的老师跟我说,这期从开营(七月二十一日)到现在有一位家长天天都来,每天都向工作人员问这问那。她一下带来了九个孩子,对营地而言这算得上是个家庭大户了,本着客户至上的原则,老师们都不知道应该如何面对这位家长,他们希望我去处理这件事。
办训练营这么多年来,一般只要遇到家长朋友的问题,大家都会让我处理,一是因为我的经验比那些年轻的主训师们丰富一些,二是因为我的主要工作对象就是家长,更重要的是我自己就是母亲,比较容易与家长之间相互理解,处理这方面的问题还算得心应手。我处理过不少找个理由就想进营的家长;处理过请保姆天天给孩子送饭到营地的家长;处理过因为孩子进营,自己夜不能寐一遍遍给孩子打电话的家长;也处理过对孩子漠不关心,把他们抛在训练营整整一个假期都不想接回家的家长;还处理过因为不放心孙子,二老一起攀爬围墙跳入营地四处侦察的爷爷、奶奶;可以说办训练营这些年来,我真是遇到过形形色色的家长朋友,但让我面对一位九个孩子的母亲,这还是头一回!
我们办的是一个心理训练营,为了给孩子们营造一个心理安全的氛围,让孩子们感到在这个营里他们没有家长的监督与窥探,可以拥有自己的小空间,哪怕这个空间拥有的时间很短,只有八天,但我们要让这个空间真正属于孩子们,让他们感受什么才是真正的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任;为了让每个孩子都感到公平;为了让每个孩子的心理都能比较顺利地进入最佳状态;营地不让家长朋友进入。这位妈妈竟然可以从开营的第一天就成功破坏营地规定直到第四天这个问题都没能解决,我真应该主动见见她。
其实这九个孩子并非这位母亲所生,他们与她之间有些有一定的血缘关系,如她的侄子、侄女、外甥、外甥女,还有些则是邻居、朋友的孩子,在与这位家长聊天的过程中,她告诉我一些孩子的家庭情况,说他们的家庭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无法教育好孩子,就把孩子放到了她的身边,她自己的孩子已经大了,很优秀,自己生活过得比别人好,所以就……
在谈话的过程中我感到,这位家长是一位妇联的领导,她的身份严格说来,是一位爱心妈妈。
按理说,这些孩子们应该因为有这样一位爱心妈妈的出现而感到幸福,不仅为他们提供了日常生活保障,创造了学习环境,在假期还让他们有机会到北京来(他们都来自于陕西)参加夏令营。可与孩子们接触的过程中让我感到并非这样,这些生活在爱心妈妈身边的孩子们,有些人并不爱她,也不感激她,而是怨她,恨她!更有意思的是,我并不会因为孩子们的这种行为认为他们对爱心妈妈的怨恨是无理的、不懂事的,因为在听这位爱心人士讲述一些孩子的家庭情况时,我自己也有着与孩子们一样的感受。
与这位家长朋友交谈时,我听到她说得最多的是:某某的父母都下岗了……;某某的父母只能做些小生意,不能顾及孩子……;……
这些信息越听我的心越痛,不只是为孩子们有这样的家庭境遇伤痛,更为他们有这样一位爱心妈妈而伤痛。据我所知,自打开营分宿舍,这位爱心妈妈就开始在营地指点江山,先是跟老师说,把自己带来的几个男孩子分在一个宿舍,由她派来的一位男老师统一管理,每天她都来营地了解孩子们的情况,还不时与孩子们以及她带来的老师通电话,每次遇到营地的工作老师,她都会向他们解释自己来营地的必要性,只有这样她才能放心……;其后到七月二十五日,孩子们进营的第五天,她又要求把孩子们分开,插进其它各个寝室,说这样可以解决她带来的孩子们之间总出现纠纷的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我看到的不是关心,而是控制,不是对孩子的爱,而是不断用孩子们在自己身边这件事体现自己的行为价值。可能就是因为这些吧,我才会与孩子们有一样的感受。
在我们的营地,孩子们的宿舍也并非随便分,如果是心理比较脆弱的孩子,我们尽量会把熟悉的朋友分到一起,这样可以有一个关照与心理上的支持。如果不是这种情况,我们反而会把好朋友分开,这样可以创造孩子们接触新朋友的机会;总出现打闹问题的孩子我们会把他们调开;等等,从这些内容中不难看出,简单一个分宿舍对我们而言也并非随便安排,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都会尽量使其为教学服务。而这位爱心妈妈的介入,使我们无法完成训练营的分房计划。当老师们想按营地原则办事,拒绝爱心妈妈的要求时,她说出来的理由又是那样的充分:我把他们从家乡带来,我要为他们负责任,这样我才放心,我要了解他们的具体情况,营地又不上家长陪住,所以我自己安排了专门的老师,我的这几个孩子由我带来的专门的老师带队……
就这样七个男学生被分到了一起,专门带来的男老师成为爱心妈妈安放在这个宿舍里的,活生生的监控探头。有意思的是,这位老师是一位对教育有一定见解的老师,他了解孩子们的真正需求,并不甘心为爱心妈妈当探头,这就让爱心妈妈很不放心,便出现了她不断进入营地的场面。想想看,谁愿意自己的行为随时被别人紧盯不放?谁愿意自己总被别人控制?面对总是控制自己、窥视自己的人,很难想象被控制者、被窥视者的内心不升起怨气!
再就是,这里有的孩子家境非常不好,离开父母,生活在爱心妈妈家里,孩子的内心是伤痛的,不管别人对他有多好,孩子的内心深处总是会有一些寄人篱下之感。按理说,爱心妈妈应该理解孩子这份心情,可是没有,她不断地把孩子家庭的境遇逢人就讲,当我向她提出这个问题时,爱心妈妈的回答是:这是事实,孩子应该知道这些,知道这些他才懂得努力。表面上说,这个回答一点问题也没有,可从情感上讲,只能证明她不了解孩子,也不理解孩子的切身感受,每当她向别人说一次这个学生的家境,就好像在这个孩子的心上捅上一刀,正是因为爱心妈妈讲的确实是事实,所以孩子内心再痛也无法反驳、无力反驳,他能做的只是默默地看着你,狠狠的一句话也不说,他忍受着爱心妈妈所说的事实对自己的伤害……
从这群孩子们日常的行为中也可以看出他们平时的矛盾,有的孩子不断告状,用告状的方式争宠,这一行为让被告状的孩子的内心更加有寄人篱下之感,他无法对爱心妈妈发泄自己不满的情绪,便把这股愤怒泼向了告状者,争宠的孩子挨一顿胖扁成了定局,如果爱心妈妈在孩子告状讨好时没中圈套,在打架事件出笼后也一定会掉入其中:“打人不对”这是一个基本常识。打人者必被批评,被打者虽然挨了打,但达到了争宠的目的。这场游戏就这样开场,天天上演,爱心妈妈可以说为这两个孩子操碎了心,天天跑到营地为他们俩个进行调解。可这个场面的始作俑者正是爱心妈妈自己!
她满足于自己的伟大,满足于自己不断献出的爱心,满足于自己不断解决孩子们之间的问题,满足于自己不停的为孩子们而忙碌,爱心妈妈通过这些行为体现着她个人的价值,但这一切的背后我感到的却是,这是这位爱心妈妈自己的需求,并非孩子们真正的需要。孩子们要的是,虽然我的父母下岗了,但他们并不会因此变得弱小与无力,面对生活的艰辛,他们用自己的双手继续努力,这本身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如果真的是对孩子好,不是让他们时时知道自己家境不如别人,不是让他们时时知道,自己父母在生活面前的无可奈何,而是让孩子们看到自己父母身上的不懈与追求;不是让他们因为自己的家境原因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来,而是让孩子们在这种事实面前,在学习成绩不好的事实面前依然可以扬起笑脸,告诉别人,我的家境不好,我的学习成绩不好,但我快乐高兴,因为我是一个有勇气的孩子,我可以面对生活给我带来的这一切不幸!
如果这位爱心妈妈不能体味到孩子们的需要与她可以给予的内容之间的差别,随着孩子们年龄的增长,他们会越来越怨恨自己身边的这位爱心妈妈。
表面上这是在谈爱心妈妈之事,其实我是在跟所有家长朋友们说,如果我们不能体味到孩子们的需要,不能向他们提供他们内心想要寻找的爱与温暖,只是把我们自己理解的爱奉献给孩子,其结果只会是:哪怕我们付出得再多,都有可能不被孩子们理解,都有可能不被孩子们接受,甚至这些付出还会换来孩子们对我们的怨气与恨意!我想那不是孩子们的错,而是我们自己在付出时并不知道对方需要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