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佛教的秘密 |

大乘佛教的性质、来源和态度
一、大乘佛教的性质
1、大乘佛教不是释迦牟尼佛说的。其一,如果是释迦牟尼所说,在其他经典中会提到。其二,如果是佛说,在世尊涅槃后就会集结整理进经典,而前两次集结没有大乘经典。其三,大乘经典的教义和传统佛教教义相差甚大,佛不能一会讲观心,一会讲空。其四,流传到今天的南传佛教修行方式,保留了原始佛教的修行方式,看不到一点大乘佛教修法的影子。说明当初没有大乘佛教的痕迹。
2、大乘佛教是一种宗教,它具有偶像膜拜,天国向往,地狱恐惧等宗教共性。今天很多人定义大乘佛教是哲学不是宗教,实质上它只是宗教,不能构成哲学。因为哲学是有逻辑推理的一套世界观。大乘佛教就讲了远离人生现实的一些自说自话的道理,没法认证。
3、大乘佛教是外道。它被仪式化,有外在的佛菩萨偶像,有上殿烧香唱诵的功课,有水陆法会等仪式。它被形式化,读经,抄经,放生,念佛,这些形式成为修行。它被外求化,求福,求慧,求生净土,求升官发财,求考学,生儿子,求消灾解难。它把人的注意力引向外在的行为,布施,持戒,忍辱,烧香,礼拜,唱诵,做法事等。与原始佛教的戒定慧、苦集灭道、四禅八定、止观等修法根本就不一回事。
二、大乘佛教来源分析
既然释迦牟尼在世时没讲过大乘佛经,那么大乘经典是怎么产生的?为什么要以佛的名义编写经典?有以下两个可能。
1、僧人提倡大乘。在世尊涅槃后几百年,佛教内的高僧或大师,有了比较特殊的修证,认为释迦牟尼所讲的法有点局限,于是利用释迦名义编造经典,销售自己的感悟和主张。这是出于善良的估计。
2、如果以不是这么善意来推测,大乘佛教就是有人故意利用佛的名义,利用和嫁接原始佛教,把修行人的注意力从向内观心吸引到向外追求的方法上,使人用三界内的手段和方法修行,产生的果仍然是三界内的,使修行人不能出离三界,继续被控制在三界之内。
三、对大乘佛教的态度
说大乘佛教非佛说,并不是说南传佛教是唯一正确的教法,不是说原始佛教穷尽了宇宙真理,起码原始佛教是正宗正派,原汁原味的嫡传法脉。达摩传的禅宗也具有原始佛教的传承。也不是说,在原始佛教之上,没有更高的宇宙法则和修行的深奥法理。只是说,大乘佛教中的道理,并没有它自己说的那样至高无上,那样耳朵一听了永远解脱,那样一念经文就相当于别人修行多少亿万年。当然,不必否认大乘经典的富丽堂皇和美轮美奂。大乘佛经中天女散花的美妙场景,把多少个银河系装进菩萨肚子里的恢宏想象,也确实带给有缘接触佛经人不可思议的怡悦。但是,当这些经典不能使人祛除烦恼和获得解脱时,就都成了没用的空话和废话。
那么,对大乘佛教应持什么态度呢?那就是三个远离。远离大乘经典,因为那不是佛说。远离寺院,因为那里没有圣人。远离和尚和修行大乘佛教的在家人,因为他们在进行没有成果的实践。可以读原始佛教经典。多察觉自己的内心和念头。什么学问也跑不出这颗心。成为圣人也是通过对这个心的察觉把握实现的。哪门的宗教创始人也不过把这心的功能认识清楚,加以强大才成为的。越接近内心,才能越接近真相和宇宙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