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感官系列:《小数加减法的应用》教学设计(原创)
(2014-07-07 12:57:41)
标签:
闭门胡说玻璃心态杂谈纤维教学感官工作玩味 |
|
课题 |
小数加减法应用—— 小数加减运算定律之探究及应用 |
课型 |
新授 |
|
|
教 材 分 析 |
1、从学科板块意义看:本课知识内容是小数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应用能力提升部分,更是模块知识体系的建构部分。从单个小数其意义、读写法、性质的学习,到两个小数之间的大小比较及加减计算,再到两步及以上的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这是知识的发生原理。本课既是对“小数的初步认识与加减法”的总结,更是为之后五年级“小数的再认识与乘除法”打下基础。
2、从本课知识内容看:教材安排从“解决问题”出发,一题多解,引出不同方法下的不同综合式列写。争辩、交流、迁移过程中,发现减法运算性质在小数中同样适用。加法运算定律的迁移,也是在具体的应用情景中进行的。而后在“递等式计算”、“应用题解决”等训练中,加深对“运算规律”的理解,提升运用能力。另外,依据数据特点,教材在《小练习2》中还有意安排了乘法分配律在小数计算中运用的练习题。 |
|||
|
学 情 分 析 |
1、从旧知基础看:学生虽未系统探究过“小数加减运算规律”但整数加减法运算定律其学习应用经验惯已有之,加之近期练习相关有因,故学生至少有“可意会只欠言传”之旧知基础。此外,整数知识规律迁移、推广至小数知识学习过程之现象,学生也早已有过经历,如数位顺序表推广,整数、分数、小数相关知识迁移等等。有鉴如上,本课在教材2课时安排建议的基础上,进行了一课时的整合; 2、从最近发展区看:经历了小数意义、性质、大小比较、加减计算学习后,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学习经验,急需在更宽广的应用、解决问题层面,寻求更方法性、规律性、结构性的知识体系。无疑,“小数加减法应用”——小数加减法运算规律探究及运用,既是知识内容的自然深入,更是学生求知后续的及时跟进。此外,以本课为载体,经历举例验证、比较归纳、演绎推理、迁移转化、应用理解等数学活动,乃是难得的数学素养培育课程,更为之后相关知识学习做好准备。 3、具体到班级学生而言:优等生指的是:学习习惯好、积极主动、态度认真,能自主探究学习方法,积极参与课堂思考,对于“小数加减运算规律”能熟练运用举例方法,通过思维辩证,演绎推理,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此者,如赵汝茂、徐虞佳等十余人;中等生指的是:经历学习过程后,在师生帮助下,较好达到“基础教学”目标,如此者,比例为一半略强;学困生指的是:学习之前基础差,习惯不好,被动学习,计算技能不过关,逻辑思维能力滞后,仅能达到“基础目标”之部分,如此者,瞿娟、王玉怡、伏威等约略七人。另,据课前调查统计,对于如4.45+1.89+2.55=,12.6-3.98-1.02=,等这样非常典型的题,90%以上的学生能够正确巧算解答。 |
|||
|
教 学 目 标 |
基础目标:
1、进一步加深对加减法运算规律的理解,知道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减法运算性质对于小数同样适用; 3、能运用加法运算定律、减法运算性质使一些小数计算简便,感受成功体验。 发展目标: 1、“举例验证、比较归纳、演绎推理、迁移转化”之学习过程及方法。 2、认真观察的学习习惯,灵活运用加减运算定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
|||
|
教学 重点 |
|
|||
|
教学 难点 |
|
|||
|
课前 准备 |
教学课件,练习本 |
|||
|
教学 环节 |
师生互动 |
设计意图 |
||
|
一、复习导入 |
|
直面加减运算定律的复习运用,指向本课知识内容的探究方向,“迁移、推广”其源由此。“温故知新”之所谓。 |
||
|
二、 主动探究
三、 运用结论,检验规律
四、 课堂总结
|
(一)
4.65+8.4+0.35= (1) 从左往右依次算; (2) 运用加法交换律巧算 师:为什么也可以这么算?
(二)
师:是不是所有的小数加法都有这个规律 举例验证: …… 师:观察等式左右两边,你有什么发现? 生: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小结:加法交换律同样适用于小数加法中 (三) 小数转化整数:再证——为什么整数加法交换律在小数加法运算中同样适用? 4.65+8.4+0.35 (转化成以0.01为单位的三个“整数形式”加数相加) 生:讨论,尝试:转化,计算 发现:小数的加法可以转化成整数加法 证明: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些加数可以是整数,分数,小数……) a+b=b+a (四) 类推证明:加法结合律、减法运算性质是否也适用于小数加减法?你想怎么证明? 生:先讨论,再“举例、推理”证明。 生:交流证明过程
加法结合律: 减法运算性质:a-b-c=a-(b+c) 小结:这里的a、b、c可以表示整数,也可以表示小数,所以加减法的运算规律,同样适用于小数 发现这些运算规律,对我们有什么帮助呢? (一) 试一试:巧算下列各题
(1)
10.35+1.98+2.65 (2) 8.64+2.19+1.81
(3)
23.65–1.35–8.65 (4)150.39–(50.39+17.8)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巧算的依据) (二) 观察思考:谁对谁错?为什么? (1)62.96+58.04-18.04 =62.96+(58.04-18.04) (2)62.96-58.04-18.04
(独立思考,集体交流) (三) 解决问题 1、 一根绳子长15.45,先剪去8.8米,再剪去1.2米,还剩多少米? 2、 有一根绳子,先剪去5.45米,再剪去1.2米,还剩8.8米,原来这根绳子长多少米?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注意多样性方法、多样性算法的联系) *3、一个滴水的水龙头一天要浪费约43.2千克水,一个漏水的马桶一天要浪费约956.8千克水。照这样计算,一个滴水的水龙头和一个漏水的马桶10天一共要浪费多少吨水? 1、 我们研究了什么?是怎样研究的?解决了什么问题?还想研究什么问题? 2、 知识结构图欣赏
|
初步经历小数加法交换现象,两个不同问题,关注“结果”相等前提下,交换加数现象,初步感知交换律在小数加法中的运用。
“初步感知”之后,学生模仿,举例,增加更多感性形象认识。在算式算理中,进一步理解加法交换律意义。
从计数单位角度,将“两位小数”转化成以0.01为单位的“整数”来计算,进一步理解“加法交换律”缘何通用于“整数、小数”加法中,试着将“加法交换律”进行数与运算层面的深入推广
此环节:及时让学生模仿“验证”过程,自觉用刚学的数学方法证明“加法结合律、减法运算性质同样适用于小数中”。
从应用层面,考察学生对于“加减法运算规律在小数计算中同样适用”的理解与掌握程度。 判断“易混淆、形近题”对错,从算理、运算顺序层面找原因,突破学生“巧算”难点,回归加减混合运算顺序本质,突出“减法运算性质”运用时注意的问题
具体的生活情景中,理解小数加减法运算规律其算理意义及运用必要性,多样方法、算法,发散思维!
多样方法、算法比较中,初步体会乘法分配在小数计算中的运用。 唤醒环保节约意识。 围绕知识发生过程、方法总结,完成知识体系建构。 |
||
|
|
|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