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学/原创摇滚地下乡愁蓝调马世芳民歌台湾人文/历史音乐文化广播 |
按:北京《青年周末》周报书版编辑黄健先生来信采访,下面是我的回覆。
问:《地下乡愁蓝调》这本书应该怎样界定呢?他究竟是一本乐评集子,还是你的青春回忆录呢?(王小峰评价说“以为是乐评集,但是读下去,才发现其实大都与乐评无关,而是与青春、成长、记忆有关”)
答:这本小书,我也不当它是乐评集的。事实上过去十多年,我写了大概近百万字的音乐相关文字,其中只有极少数──恐怕不过十来篇──真正算得上我心目中的「乐评」,而那些文字并没有收录在这本集子里。
王小峰先生说得对,这本书其实是关于青春、成长与记忆的,音乐则只是借口。
问:为什么想在今天出版这样一本书?是想用它来纪念六十年代的摇滚岁月?还是最近台湾又掀起了音乐怀旧情结。
答:这本书其实老早就说要出,前前后后磨蹭了五六年纔终于完工,箇中原由,书里的后记详细交代了。出书这件事,于我是要对自己完成一桩拖了这么久的功课,至于是不是能搭上时潮的便车,老实说,还真是从来没有想过。
问:很多乐评人包括本书的编辑都认为你的乐评风格很特别,非常生活、颇具文采和历史追忆,有人说你的乐评更适合当散文来读。作为乐评人,你更看重的是什么?
答:首先我也不大清楚自己算不算「乐评人」,关于音乐的文字确实是写了不少,但其中没几篇是真正「评」出了什么来的。我更愿意先是一个写作的人,对我来说,从来没有什么乐评的问题,只有写作的问题。而在写作这件事上,我深知自己还是「见习生」,还差得远。所以,还得战战兢兢地写下去。
问:比起书中所述的披头士和鲍伯·迪伦等风靡全球的摇滚天王,内地的读者好像更加喜欢你对胡德夫、杨祖珺、罗大佑、蔡琴、李宗盛、伍佰等台湾民谣音乐人
“美丽乡愁”式的回忆更感兴趣,你觉得呢?
答:只要读者因为我的文字而生出了认真的感情,便都是对于作者的犒赏。对我来说,文章写完出去,原本便不可能预期它们会引导出哪些事情,我写了自己想写的,有幸印刷成册,又让许多读者有了反应,这都是应当说声谢谢的。
问:乐评人的生活是什么样子?像你书中说的,到布拉格去淘《宇宙塑料人》的LP唱片?像你书中的朋友似的是个疯狂的碟片收集王?或者依然如小时候那样在家里的客厅里会见当红的明星,和他们吃饭、聊天……每天充斥的音乐的世界里。你在文中说到这些摇滚歌手的时候,感觉他们在疯狂的音乐背后内心都很寂寞、困苦,乐评人会有这样的感觉吗?感觉你书中的历史沧桑感很强。
答:我的生活并不充斥著音乐,事实上,近年来专心听音乐的时间是愈来愈少了。音乐诚然仍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然而不再是佔用最多时间的,更未必是最重要的一部分了。除了唱片,生命中还有太多重要的事情值得投入。
我跟千千万万的城里人一样,尽量早睡早起,晨起生火做早餐,白日出门工作,收了工便回家,不大有什么「夜生活」。周末上市场买菜,隔一阵子回我父母家或妻的娘家省亲,两三个星期才逛一趟书店唱片店,买得也远比学生时代少了。
工作时自然会见到许多音乐人,私下却极少和他们交谊,家里就我们夫妻俩,并不常有客人。上live
house看演唱会多半是为了工作,经常四出讲演,也是工作。
问:很多乐评人都认为流行音乐最好的年代早就过去了,你觉得呢?
答:这话哪朝哪代的人都在说,由他们说去吧。最好的音乐还是不断在发生著的。
问:最近台湾很多音乐人比如张悬、自然卷很受大陆的年轻人喜欢,当然没有罗大佑来的精彩,但是依然给大陆的音乐注入了很多清新、舒爽的味道。台湾音乐目前怎么样?感觉民谣风依然在继续。
答:我倒不会这么比,罗大佑是罗大佑,他老人家的作品要是现在才出来,怕也不会显得那么稀罕了。况且做音乐又不是田径比赛,所谓的精彩伟大,是没法儿量化评分的。
近来台湾创作音乐最精彩的部份,个人以为是愈来愈集中在独立制作、独立发行的领域。一来因为科技进步,大大压低了制作成本,二来主流唱片市场崩盘之后,大公司砸大把银子推销的唱片,也未必能卖得比独立制作多到哪里去,你消我长,鹿死谁手尚未可知。最近独立乐团「苏打绿」在台北小巨蛋办了万人售票演唱会,这是台湾独立摇滚旷古未有的规模,意义至为重大。我想未来会有更多类似的例子,透过精准的行销企划、绵密的社群经营,结合展演活动和数码音乐通路,找出更多元更平衡的音乐商业模式。
问:比起六十年代的地下摇滚和八十年代的台湾民谣,你认为如今还会出现一种乐风独自引领潮流的现象吗?
答:我想是不可能而且也不必要了。往昔集体思考的时代,连反叛也都是集中式的,大家隐隐然复制了对立面的思维模式,期待救世主降临来成全大家。台湾的罗大佑、大陆的崔健,都是那个集体时代过渡到个体时代的启蒙人物,聚集了一整代人的压抑和想望。而当一代人开了眼界,竟还要回头巴著救世主不放,便实在是没出息了。
如今分众市场愈趋零碎,连西洋音乐市场也多年未见单一乐种独领风骚,大家各自割地为王,哪怕领土祇有豆腐干那么大,也可以骄傲地插根大旗子。仔细想想,这样其实也是比较健康的。
问:作为台湾第一乐评人,怎么看大陆的音乐呢?看到你书中只提及了崔健,543音乐网站上也尽是崔健的信息。
答:我连自己是不是乐评人都说不准,哪里敢称第一,折杀人也。
我对大陆的创作音乐涉入不深,零星地听,实在没法佯装内行。先前听到小河「飞的高的鸟不落在跑不快的牛的背上」,非常喜欢。老友叶云平介绍「美好药店」给我听,十分要得。此外印象深刻的是左小祖咒那张「我不能悲伤地坐在你身旁」,有股邪门的悽美。
然而依我有限的聆听经验,个人最佩服的仍然是老崔,我认为他对创作精神层面的自觉、对技术高度的自我要求、对大环境的观照,领悟之深之细腻,具体实行之拳拳到位,境界实在是远远领先两岸三地绝大多数的同行。
「五四三音乐站」其实也有很多大陆独立音乐人的相关讯息,只是目前台湾这边能够听到的作品毕竟有限,希望大陆朋友能多上来给点儿建议,让我们开开耳界。
问:最近台湾有没有很棒的歌手和乐队,提前介绍几个给我们内地的歌迷吧。
答:建议对台湾创作音乐感兴趣的朋友,密切注意「大大树音乐图像」和「野火乐集」这两个独立品牌。近十年来若只能举出一组值得推荐的台湾乐队,我会毫不犹豫地说是「交工乐队」。他们的两张客语专辑,注定会留名青史。「交工」解散后,无论是原主唱林生祥的单飞作品,或是另几位团员重组的「好客乐队」,都维持著极高的音乐水平。他们对音乐技艺「穷而后工」的彻底实践,对「横的移植」与「纵的继承」的反思,对歌曲与现实议题紧密扣合的自觉,还有创作与演出的严谨纪律,绝大多数标榜「非主流」的同代乐人望尘莫及。
前一篇:一些青春期的音乐记忆
后一篇:答北京《中华读书报》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