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情人节牡丹亭昆曲杂谈 |
分类: 人在旅途.闲言碎语 |
今天是西方的情人节,我用最东方的语句来表达:但是相思莫相负
之前看到消息说坂东玉三郎要来巴黎演出《牡丹亭》,久闻其大名,这出剧又是我最喜欢的昆曲,自然要前去捧场。
我对于中国文化造诣甚浅,从小到大都崇尚西方文化,直到近几年才开始感兴趣。但是对于昆曲却有莫名的喜爱。从第一次听到开始,就觉得这种戏实在是登峰造极了,不管是京剧还是西方歌剧都无法与之比及。作为一个门外汉,不懂唱腔不懂唱词不懂各种专业术语都没有关系,只需要用与生俱来的内在美感去欣赏即可。昆曲之好,其丝竹之悠扬,唱腔之婉转,姿态之优美,服饰之素雅都是无与伦比的。水磨调悠扬细腻的歌声仿佛把人拉回那个古老的时代,那时候时光是缓缓的,小姐们娇羞多情,书生风流倜傥,只在眼波流转间变把万千心事诉说。
虽然之前在网上看过几个版本,而这个中日混合版也算不得最好,但现场视觉感官和隔着屏幕看的完全是两回事。当现场乐班奏起悠扬的古筝和笛声时,激动之情涌上心间。中间数度热泪盈眶。
第一感动的是唱词之美,要说坂东玉三郎的中文真不是很听得懂(不过看梅兰芳先生的视频,他的唱法也类似),还好听过几次也大略看过原文,能够略略体会国学难以言喻之美。像是“朝飞暮卷,云霞翠轩”“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儿闲寻遍”“梦回莺啭,乱煞光年遍”,这样的词句永远只有用中文念出才能感受到其中蕴藏的大美。真的很为台下的法国观众惋惜,法语翻译真是太烂了……完全是直译,很多比喻,双关直接忽略,再加上很多典故,法国人估计是一头雾水啊~文中有许多侧面描写杜丽娘美貌的句子,比如: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可惜妾身颜色如花,岂料命如一叶乎……全被被简单翻译成“看我的美貌……”,我要是法国人也会以为这是个自恋的女子呢。
第二感动是因为坂东玉三郎。就单纯我的感受,他演得还是差那么一点,小姐的庄严有余,怀春少女的娇俏不足,唱腔中也少了圆润曲折。但是想到这个60多岁的日本国宝级歌舞伎演员,只因对中国戏剧的热爱(以及小时候对梅兰芳的热爱),硬是花了2年时间从一句中文不会学成整部牡丹亭唱词,不仅如此,他还学习中国古典名著比如《论语》《孟子》以揣摩中国文化的底蕴。这样才算是真的爱岗敬业吧~就像古代的匠师,一辈子只做好一件事,并且要把它做等登峰造极。要说他的扮相真不算美,毕竟是男旦么~就好像梅兰芳先生,样貌比不过现在瓜子脸的女角们。旦观众看的不是长相,而是气韵,真正有内涵有底子,在台上自然就能散发出别样的气度。看坂东便装照总是一袭素衣,神色淡然自如,就略可以知其里了。敬佩之心更加一层啊。
第三则是感动于情。要说《牡丹亭》的故事简直是耳熟能详,情节也不复杂,比起现代的偶像剧、穿越剧,还有各种三角恋,跨民族、种族,世仇家恨的感情纠葛简单不知道多少倍。只是一个怀春少女一梦而成疾,死后去阎王殿再回到人间有情人终成眷属。可是当这个简单的故事在台上真正展现出,用吴侬软语娓娓道来时,真的能体会到其中感情的浓烈与深沉。大约所有至真之物都是至简的,至诚方能至情。每一句唱词每一个动作都是极慢的,一个音要拖多少个拍,举手投足、水袖翩飞要在无声中“冷场”多少秒,但只有这样方能体味到丽娘心中的千思万绪。一个眼神,一个兰花指,一段小碎步,不知道凝结了古人的多少智慧以及扮演者多少年的刻苦磨练。
若要数出第四条么……则是因为杜丽娘感春伤情。虽然我不再是二八年华(都快“三八”了),从未养在深闺,也没有她那样的如花美貌,相距她的年代已有几百年,可当听到“姹紫嫣红开遍,都这般付与断井残垣”时,心中还是涌起莫名伤感。人生在世数载匆匆,而这青春佳年更加短暂。看来我还是有一颗少女心的啊……
祝大家节日快乐。
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
说一些花絮。这次去看戏的剧院从来没有去过,不放心就先去问了一下,卖票的说有给学生的票,不过要开场前自己去排队,如果有好的位子没有卖完就可以便宜买到。那天去排的时候已经有不少人,以为买不到呢,结果20块钱买的原价70多的票,在底楼正中间,从来没有坐过那么好的位子呀!
杜同学第一次听昆曲,马上也被征服了,一致决定周五再去看一次!
我心生一个愿望:去昆曲的发源地苏州听一次戏……
前一篇:你好,春天【新年快乐】
后一篇:【蛋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