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到一切反问句
(2018-04-01 16:15:30)分类: 各抒己见 |
(来自网络)
同样一个意思,让两个人去表达,往往会有两个效果,差距还挺大。有些人能把话说得春风扑面、有些人的话一出口,就让人心生厌烦。我仔细观察了身边的人,发现反问句式的使用,是最大的对话杀手。
这大概来源于我们上小学、中学时收获的“优良传统”。我们的班主任,无论来自白山黑水、林海雪原、还是青纱帐、甘蔗田,无论南腔北调、高矮胖瘦,竟然共享着一套惊人相似的话语体系。
“你上课不带书,和士兵打仗不带枪,有什么区别?”
“这么简单的题,你也不会做?”
“如果大家都像你这样,学校还怎么上课?”
……
班主任的余威,被我们从学校里,带到了社会上。有些“消化不良”的朋友,就直接把这套话语体系变成自己的了。
这种传承是下意识的,不易觉察。我是在很偶然的情景下,才发现自己说了一句令人生厌的反问句。那天我去一个朋友家里,朋友正在整理文献,熬了一夜晕乎乎的他,正抱怨找不到有关某个概念的材料,我脱口而出:“那你怎么不搜维基百科啊?” 朋友大概因为休息不足、心情很糟糕,他也脱口而出:“因为我是个傻X。”
我当时心里一颤,虽然朋友马上清醒过来、解释打圆场,但我这才印象深刻地意识到:反问句是很难让人心平气和地接下去的。
就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收到了一条工作微信:“里总,XXX的合同里怎么没加YYYY的内容?” 我心里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呢?“我TM爱加不加!你TM爱签不签!” 当然,作为一个行事得体的人,我只能把这句话深埋在心底,然后假惺惺地说:“那我让律师看看能不能调整一下。” 虽然没有产生冲突,但心情已经被破坏了。而我估计发微信的那个年轻人,还不知道这平静湖面之下,已经旋转了一次暗涌。
反问句是为了终止对话而诞生的。上学挨惯了骂的我们,很清楚这个生存准则:在班主任用到反问句的时候,最聪明的应对,就是低头和沉默。不然后果只会更严重。
案例1:
“你上课不带书,和士兵打仗不带枪,有什么区别?”
“有以下区别:第一,后果的严重程度不同、第二,补救措施的可用性不同……”
噼里啪啦咚咚……
案例2:
“你上课不带书,和士兵打仗不带枪,有什么区别?”
“没有区别。”
“……”
噼里啪啦咚咚……
班主任常用反问句,是因为他们本来在潜意识里,就想让你低头沉默。管理几十个调皮捣蛋的少男少女,最省事的模式,就是建立一个只有老师说话的一言堂,所以谆谆善诱的老师少、盛气凌人的老师多。
但在我们的日常沟通里,大部分情形中,都是希望有来有往的。即使在上级对下级的沟通里,那种上级君临臣下、发号施令;下级战战兢兢、唯命是从的情形也已经渐趋落伍。毕竟互联网已经打破了这么多藩篱,大家渐渐朝着“优盘化生活”发展,随来随走、合则留不合则去,已经没有清晰永恒的上下级界限了。
沟通是为了办事,带着情绪,事情肯定不容易办好。所以不论是甲方对乙方、上级对下级、还是同事对同事、乃至王者荣耀里对着陌生的队友,把反问句的刺拔掉、换成平缓的祈使句或者真诚的疑问句,效果总是会有提升。
“亚瑟,你打什么野?怎么不去下线守塔?” 和 “亚瑟,别打野,先去下线守塔。” 两句话说出来,成功率肯定是不一样的。但如果你细心观察,你会惊讶于我们的群众,是多么热爱使用噎死人的反问句。
反问句不止在事务性沟通、祈使型对话中让人难接,在“说好话”的时候也很难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这两句诗隔着纸念,是没问题的,但如果作者白居易(时任杭州刺史,相当于现在的杭州市委书记)在你面前这么说,你也是蛮尴尬的。“是啊白书记,真是不能不忆啊。” 你怎么接,听起来都会显得狗腿。如果白居易只是平淡地说“我很怀念江南,你呢?” 你就可以选择很多不卑不亢的答复方式。“白书记,我对江南的感情也是很深的,那一年……” 这天儿就聊下去了。
当然,凡事无绝对,我说“打倒一切反问句”也是一个夸张的提法。反问句在大部分情形下都让人尴尬,但还是有一些适合它的场景的。第一种场景,是你本来就想让对方难受,这时反问句是很好的匕首,短促而有力,“你咋不上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