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黄颜:小布得儿(图)

(2015-10-03 09:19:15)
分类: 憨包子与小丫头

看过《山楂树之恋》的人,可能都知道什么是“布得儿”,因为里面提到过:老三和静秋在江边约会,老三头枕着静秋的腿睡着了,醒来之后连打几个喷嚏,鼻子也堵了,嗓子也哑了。

 

静秋说老三肯定是在青石板上睡,着凉了。老三自嘲说:“现在没怎么锻炼,把体质搞差了,简直成了‘布得儿’,吹吹就破。”

 

“布得儿”是以前K市有过的一种玩具,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其中的“布”读第一声,“儿”基本不算一个独立的字,只表示“得”是一个儿化音。

 

据说“布得儿”是用融化的玻璃吹成的,底部是一个汉堡包大小的容器,看上去象个大苤荠,大苤荠的顶端有根一尺来长的细管子,比一般筷子略粗一点,跟大苤荠是同样的材质,管子顶端有个开口。

 

玩的方式,小孩子一般是用嘴往管子里吹气,一吹一吸,大苤荠底部的玻璃层就一鼓一瘪,发出“布得布得”的响声,很清脆。大人一般是两手合十,让那个管子的开口处对着手心,然后将两手一捏一放,通过手的运动往里面送气。

 

这两种方法都很难掌握,所以经常是买了个“布得儿”,憋得满头大汗,也没法弄响,一不注意还给弄破了,或者掉在地上,摔成碎片。

 

“布得儿”是一种比较奢侈的玩具,在油条六分钱一根的年代,一个小号的“布得儿”要卖两毛五,大的要卖五毛,很可能玩五分钟就报废,所以K市话里说谁像个“布得儿”,意思就是体质不好,容易生病,或者脾气不好,一说就得罪了。

 

我们家艾米小时候可以算个“布得儿”,因为她经常感冒生病,每次一去幼儿园,就感冒了,先是打喷嚏,流鼻涕,然后就开始咳嗽,再然后扁桃体发炎,喉咙又肿又痛,只好送医院打吊针(打点滴,静脉注射),再接回家来养病。在家呆个把星期,好不容易调养好了,一送回幼儿园,又感冒了。

 

艾米的奶奶总说艾米是装病:“哪有这么巧啊?一去幼儿园就生病,一回家没没事。”

 

艾米的爸妈总是替女儿辩护:“但人家打喷嚏流鼻涕喉咙肿痛是个事实嘛,喷嚏也许还能装,但流鼻涕能装吗?你装给我看看!”

 

据艾米分析,去幼儿园容易感冒,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她中午睡觉爱出汗,没人给她擦干,一吹风就感冒了;另一个原因,是她的易感体质,无论谁患了感冒,不管有没有明显症状,都能很快传给她。

 

因为有这个教训在前,我们家黄米和艾颜就没送幼儿园,都是在家呆到上学前班的年龄,然后直接上学前班,他们小时候就没怎么感冒。

 

家里其他人身体都还行,很少伤风感冒。奶奶血糖有点高,但她很注意,所以没大碍。爷爷虽然抽烟喝酒,但血糖血脂血压比奶奶还好,啥事没有。

 

太奶奶的身体也算很好的了,耳不聋,眼不花,说话声音不颤,吃饭手不打战,还能斗地主,追韩剧,跟两个小的打嘴仗。

 

但太奶奶腿脚不如以前那么灵便了,用太奶奶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桩子不稳”了,走路有点磕磕绊绊的,再加上上次摔断过“屁爬骨”,更是“桩子不稳”,极易摔倒。

 

前不久,太奶奶就又摔倒了一次。她在客厅里看电视,想去上个厕所,结果转身的时候,绊在椅子脚上,就歪倒下去。

 

奶奶闻声赶来,看见太奶奶倒在地上,手腕已经肿起来了,知道大事不妙,马上打电话叫救护车,把太奶奶送到医院,拍了x光,发现右手桡骨骨折,医生给打了临时石膏固定。

 

太奶奶手臂上吊着个绷带回到家里,哥哥和妹妹看到都肃然起敬。

 

哥哥问:“太奶奶她总么(怎么)了?”

 

“太奶奶哒倒(摔跤)了,把手腕那里的骨头哒断了。”

 

哥哥惊恐地睁大眼睛:“太奶奶的骨头断了?”

 

“是啊。”

 

“那不是好疼好疼?”

 

“就是好疼好疼啰,医生让太奶奶吃了止疼药的,不然根本扛不住。”

 

哥哥探究地说:“但是——我也哒倒过,怎么我的骨头没哒断呢?”

 

妹妹当场就在地上滚了几滚:“我也哒倒了,我也哒倒了!我的骨头没断,好好的!”

 

奶奶说:“你们都是小孩子,骨头嫩,不会轻易哒断。太奶奶的骨头——很松,容易断——”

 

“为什么太奶奶的骨头很松呢?”

 

“因为——人年龄大了,骨头里的成分就慢慢流失了——”

 

“流到哪里去了?”

 

“呃——流到身体外面去了。”

 

“总么流到外面去的呢?”

 

“呃——这个——你们的教科书上肯定讲了的,你们仔细看看就知道了。”

 

太奶奶的解释更直截了当:“你们不知道太奶奶是个布得儿,一碰就碎?”

 

妹妹特别喜欢“布得儿”这个词的发音,立即嚷嚷起来:“布得儿,布得儿,布得儿,太奶奶是个布得儿!”

 

哥哥则勤奋好学:“什么是布得儿?”

 

“布得儿你都不知道?你上次跟你爸妈回中国,他们没给你买个布得儿玩玩?”

 

“没有。”

 

“才好玩呢!一吹起来,布得布得地响——”

 

哥哥赶紧去问爸爸:“爸爸,你总么没给我买个布得儿呢?”

 

“这里哪里有布得儿卖?”

 

“回中国的时候。”

 

“回中国的时候?”爸爸想了一会,“好像也没看到布得儿卖,你怎么想起问这个?”

 

“太奶奶说的。”

 

爸爸正为太奶奶的事急得要命呢,哪里有心思管儿子玩具的事,敷衍说:“下次回去再买哈。”

 

“下次是几时?是不是放寒假的时候?”

 

妈妈说:“太奶奶摔成这样,哪里还有时间跑回中国去玩——”

 

“那几时才回中国呢?”

 

“明年吧。”

 

“是不是真的?”

 

“是真的,是真的。”

 

哥哥心心念念着“布得儿”,缠着爷爷讲“布得儿”是什么样的,是什么做成的,是怎么玩的,好像世界上除了“布得儿”,就再没有别的玩具了一样。

 

哥哥还根据爷爷的描述,画了个“布得儿”,挺像的呢。

黄颜:小布得儿(图)

(下面是网友“丹麦蜜匠”从网上找到的“布得儿”图片:)
黄颜:小布得儿(图)

过了几天,太奶奶的手还是很肿,而且发紫,大家都吓坏了,赶快打电话问医生。

 

医生说肿和痛都是正常的,但发紫就说明石膏上得太紧了。医生问究竟是怎么个紫法,是brown(棕色),burgandy(紫红),还是blue(蓝色)。我们说都不是,就是紫色。

 

医生搞不懂了,说还是去看急诊吧。

 

于是,我们又把太奶奶送到医院,照了X光,说没有问题,过几天去看专科医生。

 

太奶奶这次摔跤,不仅手臂痛,腰背也很痛,医生说是风湿性关节炎,开了止疼药,吃了能缓解一下。

 

过了几天,我们带太奶奶去看专科医生,拍了片,说桡骨断裂处接得很好,这次给换了一种石膏,是长期性的。但太奶奶背上也有三根骨头骨折,那里没法打石膏,只能等它自己慢慢长好。

 

这下更证明太奶奶是个“布得儿”了,就那么歪倒了一下,就断了四根骨头!

 

妹妹看到太奶奶的石膏和绷带,非常感兴趣:“妈妈,我也要戴那个!”

 

“哪个?”

 

“就是太奶奶戴的那个!”

 

“太奶奶的石膏和绷带?”

 

“嗯。”

 

“太奶奶是手腕哒断了才戴的,你手腕好好的,戴那个干嘛?”

 

“我想戴!”

 

奶奶说:“她要戴,你们就给她弄个戴上吧,免得她太想了,故意哒倒,把手腕给你哒断一个,那就惨了!”

 

妈妈知道妹妹是个黄昏(糊涂)胆子大的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绝对敢于铤而走险,只好让步说:“好好好,我给你弄个戴戴!但你不许故意哒倒哈,不然妈妈不喜欢你了。”

 

妈妈因陋就简,找了个装薯条的长圆形纸盒子,把两头挖掉,把盒子套在妹妹胳膊上,这下妹妹的胳膊不能弯了,像打了石膏一样。

 

然后,妈妈弄了点纱布在纸筒上缠吧缠吧,看上去还真象那么回事。

 

最后,妈妈找了根长纱布,兜住妹妹的手臂,再在妹妹脖子后打个结,妹妹就吊起手臂,成了“伤兵老爷”。

 

妹妹好开心,吊着手臂,在家里跑来跑去,连吃饭都舍不得取下来,只用一只手吃。好在妈妈英明伟大,吊的是妹妹的左手,不影响妹妹使勺子。

 

但太奶奶摔伤的是右手,只能用左手吃饭。太奶奶又坚决不要人喂,所以吃得很艰难。

 

妹妹跑到太奶奶跟前,晃晃她那上了“石膏”的左臂,炫耀地说:“太奶奶,我也成伤兵老爷了!”

 

太奶奶一看,大惊失色:“我儿怎么了?也把手哒断了?”

 

“嗯,我也是布得儿!”

 

“你总么哒倒的?”

 

“就粽么(这么)哒倒的。”妹妹说着,就溜到地上,顺势一滚,来个现身说法。

 

太奶奶大声呵斥几个大人:“你们总么搞的?总么让我儿也哒倒了呢?”

 

妈妈说:“你听她的,要杀猫子过年了!她是看你吊着个手臂,觉得好玩,非要吊着不可,我才给她弄了个假的——”

 

太奶奶训斥说,“你们什么不好给她玩,总么给她吊这么个玩意?”

 

“她要吊——”

 

“她要吊,你们就给她吊?我看你们惯使(娇惯)得不成名堂了!”

 

只有奶奶敢公开顶撞太奶奶:“这没什么嘛,小孩子觉得好玩——”

 

“这有什么好玩的?当心搞呀搞的搞成真的了。”

 

“怎么会搞成真的呢?”

 

“兆头就不好!”

 

“这个没什么兆头不兆头的,你从来没吊过手臂,要哒倒还不是哒倒了?”

 

太奶奶没话说了,自责道:“都怪我,年纪大了,成了布得儿了——”

 

然后,大家都检讨开了:

 

“都怪我,我那时干嘛要去收拾卧室呢?就守在太奶奶旁边,保证就没事了。”

 

“还是应该怪我,不该把那把椅子放那里的。”

 

“主要应该怪我,早几十年起,就该给太奶奶补钙。”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