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友友:点评电视剧《山楂树之恋》人物及演员(1)
(2012-04-20 10:36:46)
标签:
杂谈 |
“人物”在这里指作者或编剧塑造出的人物形象,“演员”则指电视剧人物的扮演者。
先说小角色。
老三勘探队里的几个人物刻划得比较好,虽然出场不多,但还比较有个性,不至于千人一面。比如那个戴眼镜的“四眼”,貌似普通话带点南方口音,与众不同。还有那个开车的结巴司机,让人过目不忘。同样戴眼镜的副队长,因为说话官腔十足,且比较势利,观众就不会把他跟那个“四眼”搞混淆。
原著对老三勘探队里的人没有过多着墨,因为原著采用的是“限制性第三人称”的写法,是从静秋的角度来写的,静秋看见听见想到的就写,静秋没看见没听见没想到的就不写,所以没有多写老三勘探队里的人,因为静秋不可能成天躲在勘探队观察那些人物。
但电视剧采用的是“上帝式”叙述方法,摄影机像上帝一样,什么地方都能去,什么人物都能看见,并能同时看见不同地方的不同人物。人物心里想什么,它也全都知道,所以可以多写点老三勘探队里的人。
这两种叙述方法各有各的好处,前一种方法更真实,因为一个人不可能什么都知道,更不可能身处两地,知道两地同时发生的事情,也不可能钻到每个人心里去,听到每个人的心声。这种方法的另一个好处,就是容易造成悬念,因为读者看到听到的有限,自然有很多问题需要解答。
“上帝式”叙述方法的好处是可以面面俱到,特适合那些不关心人物的性格或心理,就想知道“后来呢?”的观众,也很适合那些不爱动脑筋,就爱问“好人坏人?”之类问题的观众。
但这种手法展现的其实是编剧对世界的诠释,遇到白痴编剧了,展现的就是白痴编剧对世界的理解。电视剧里描写老三心里怎么想的,并不一定就真是老三的心理活动,很可能是编剧编造出来的。
这种方法掌握得不好,就很难造成悬念。
比如原著中老三留下一封信之后就消失了,我们像静秋一样,不知道老三究竟是怎么回事,到底是生病了,躲在一边“等死”去了,还是“得手”了,于是跑掉了。
这就是悬念,而不是某些白痴编剧理解的那样,一定要在浴室里发现一具裸尸才叫“悬念”。
但电视剧采用了“上帝式”叙述法,并按时间顺序把老三的病情告诉了观众,那么观众对此就没有悬念了。
电视剧对静秋学校的几个人物就刻划得差一些,虽然钟书记、罗老师和郑主任都还比较像那个年代的人,但这三个人物彼此之间也很像,就比较缺乏个性,观众就有点分不清记不住了。
原著中这三个人物是很不相同的,罗老师是个语文老师,出身地主家庭,政治上比较压抑,但颇有文采,很赏识静秋,称她“才华横溢”。电视剧应该选个书生意气比较浓的人来扮演,但电视剧里的罗老师缺乏这种书生气。
钟书记是党的干部,一校之头,见过世面,有干部派头,应该不像郑主任那样土气。而郑主任生长在付家冲,又在农场工作,应该比钟书记土气一些才好。但电视剧里这两个人基本是一样土气,没什么区别。
电视剧安排钟书记一家和静秋一家住在一栋楼里,还安排李主任也做静秋的邻居,这个安排就不符合当时的社会实际了。
原著中有专门描写,静秋家住的是学校最差的宿舍,靠着学校食堂,而食堂烧谷壳,一刮风,烧过了的谷壳就从静秋家的瓦缝里钻进来,落得满床满地都是。长林长芳来静秋家那天,正赶上刮风,黑色的谷壳从瓦缝飞进来,落到了饭菜上。
但电视剧里静秋家和书记主任是邻居,屋子里的布置按那个年代的规格更是富丽堂皇,床上罩的是若干年后才兴起的“尼龙蚊帐”,饭桌也十分拿得出手,吃的更是不错,还有钟书记夫人送带鱼,一点也不觉得物资贫乏。
静秋一家穿得也不错,静秋妈穿的是细羊毛的背心,机织的,静秋好几件毛衣毛背心,春装也好几件,换着穿,还有背带裤。
所有这一切,不仅不符合当时的客观实际,也削弱了老三的作用。
电视剧对郑主任的形象刻划得比较离谱,他半夜三更坐在静秋和钟萍的寝室里等静秋,这很不符合当时的社会实际。一个男同志,怎么可以半夜三更还坐在女同志的寝室里呢?难道他不怕别人说闲话?而且这个情节基本没什么用,剧情已经发展到老三躲避静秋的地步了,还花这么长镜头去刻划郑主任监视静秋有什么作用呢?
编剧安排这个情节,当然是想表现静秋多么爱老三,冲破重重阻力去看老三,但你也不能爱到让人家郑主任犯作风错误的地步啊。
几个零工人物基本是原著中有的,据说导演专门起用了当地群演,让他们说着当地普通话上了屏幕,为电视剧增添地方色彩。这个其实用不着,因为其他当地人物(比如静秋全家,钟萍全家等)并没说当地普通话。但这也无伤大雅,喜欢的人喜欢,不喜欢的人不喜欢,无所谓。
电视剧里的铜婆婆没选好演员,她老人家一头银发,满面红光,更像一个一辈子吃香的喝辣的女干部,而不像一个靠做零工养活自己和孙子的可怜老婆婆。
秦疯子是原著里的一个比较重要的角色,很有个性,经历很特殊,她的污言秽语给静秋带来了不少的压力,使静秋的零工生涯更加坎坷。但电视剧只给了这个人物一句台词,还不如干脆去掉这个人物算了,也可以省点演员工资。
军区的那些群演,都还过得去。丹青的婚礼,也还比较有那个时代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