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艾园秀:喜爱京剧的小女孩

(2011-06-24 12:36:15)
标签:

杂谈

分类: 名人名事

艾米:你好!

 

首先祝黄颜生儿快乐!

 

其次就是附件中是我女儿去年写的一篇文章。女儿今年17岁,上高二,暑假期间要考托福和SAT1,SAT2已考完,如果一切顺利,明年高中毕业之后,会到美国去上本科。她一心想到国外读大学,放弃了国内保送的资格。另外,她还非常喜欢京剧,喜欢昆曲,有事没事总爱哼哼。

 

空空如也

 http://aiyuan.files.wordpress.com/2011/06/e4baace589a7e689aee785a7.jpg?w=500&h=418


”空空如也“的女儿的京剧扮照

 

--------------------------

京戏漫谈

作者:空空如也的女儿

 

一张桌,两把椅,三尺台,四方叫好。

 

常常流连于这种抽象、程式化的表演形式而不能自拔,不仅仅是京剧,还有昆曲、越剧、粤曲等等。相信冥冥之中总有缘分,牵引我爱戏、恋戏、痴戏,无管他人喜恶、外事纷扰。

 

第一次接触京剧是小学二年级的语文课本《梅兰芳》,为此还特地去了梅兰芳纪念馆一探究竟。不得不承认,我与京剧实在不是一见钟情的爱恋:一是由于纪念馆沉闷无趣的气氛让人困倦;二是因为老师为了配合所谓“弘扬国粹”,找了许多虽有名但根本不适合小孩子看的、唱腔缓慢而略带晦涩的戏进行课堂“应用”,如念经一般的讲述算是把我对京剧的热情打消得彻彻底底,一出京戏从头到尾就四个字:“咿”、“呀”、“啊”、“哦”。

 

不过如同恋爱一样,只要缘分尚存,就不会错过。

 

四年级的时候得有机会领略到真正合拍的京剧,发现她其实远远不止咿呀啊哦几个字那么简单,快节奏如流水、快板、跺板;中速如原板、二六,在各种板式的变幻更替中就连一个字拖许久的散板、导板都变得可爱动听很多。

 

尤其是当完全迷上一位演员,体会着她于台上人戏合一的境界时,每一段唱每一个音符都似天簌了,想必“骊宫高山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也不过如此。至于那些节奏慢理解难度高的戏,也都因为心爱演员的演绎和自身理解能力的提升而慢慢接受了。

 

个人比较钟意梅派的戏:一来梅兰芳名气大,说起京剧都想到梅郎,而且梅派名剧《贵妃醉酒》也是我接触的第一出真正的“老”戏,先入为主的概念影响不小。二来又最“粉”国家京剧院落梅派青衣李胜素,第一次见她就有惊为天人的感觉。

 

于是对于梅派听得多看得多,喜欢便成了水到渠成的事。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梅兰芳与前苏联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英国的布莱斯特已构成世界公认的三大表演体系,足见“梅派”影响之广。

 

梅派讲求中正平和,而梅朗自身也与“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八个字相贴。

 

有的时候会想,如果做人也能像做梅派的戏那样就好了,不卑不亢,不骄不躁,不争不抢,顺其自然,同时又坚持自己的原则,所谓“做人如钱,外圆内方”;不过,就目前看来,此境界于我还是梦想。

 

梅派众多名剧里尤爱《穆桂英挂帅》,这是梅先生晚年的代表作,也是他生前最后一出新戏,改编自同名豫剧,充分体现了梅先生对于京剧改革提出的“移步不换形”的构想;同时,这出戏也是普遍认同的高难度,其中“捧印”一折描述了晚年穆桂英面对是否要再次为朝廷挂帅出征的矛盾心理。整个舞台上只有一位演员,大段的唱和舞蹈,通过台步、水袖等身段表现出复杂的心理变化,集大师毕生心血。当今梅派的后继者有胆量敢碰这出戏的已是不多,能将这出戏演得出彩的更加是凤毛麟角,可见这出戏的难度之大。

 

相较《穆桂英挂帅》的创新方式,现在诸多京剧新戏的改革就嫌过于“大快朵颐”了,不是交响乐就是电脑特效,两三人的戏,偏要搬一队队合唱团上台,几个人的武打,楞要弄满台的演员舞刀弄枪,过犹不及,在我看来大大削减了京剧的魅力。

 

除了梅派,四大名旦中的程砚秋程派也十分有韵味。

 

比起梅派,程派更加婉转,也十分容易分辨,因为程派是“用后脑勺发音”的,虽然都是以演青衣为主,但是程派唱腔就更加厚重,共鸣腔用的很多。

 

学程派的时候老师总是跟我说:音要通过后脑、头顶、鼻腔与胸腔共鸣发出来,唱之前要深吸一口气沉到丹田,唱的时候吐气要匀,韵脚要唱的饱满,字头字中字尾要分清,而且要把字吐得尽量远。

 

反正我至今也没完全领会这些技巧中的精神;也因为这样,我万分佩服程派演员,既好奇她们是怎样发声的?更想不通她们怎么把声音可以放大到不用话筒也可以让一个小剧场的人听得一清二楚的地步?要是换成我,不要说用唱的,用吼都可能成问题。

 

其实说学戏的话,我真正静下心来学了一些不是京剧,反而是昆曲。

 

昆曲比京剧历史悠久,也更加柔美,更有江南小山细水的韵味。“原来姹紫嫣红开遍”“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都是昆曲里的名句。

 

由于昆曲身段美,唱腔复杂,讲求技巧与感情的充分配合,又兼百戏之祖,会一出昆曲对于一位戏剧演员来讲可以说是百利无一害。梨园里有很多既会昆曲又能演京剧的子弟,梅兰芳、程砚秋都是其中的佼佼者,而且现在也有不少在世老艺术家以“京昆不乱”的本事令后辈拜服。

 

话说回来,现在无论京剧还是昆曲都不景气,京剧没有了四大名旦时的辉煌,昆曲也不能再沉湎于万人虎丘同唱的过去时了。

 

中国各个剧种或许可以说其实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现在有很多地方政府为了做政绩、玩噱头忙着将这些文化申遗,再办场晚会庆祝,一时间便会出现某一种剧种“假繁荣”的景象。

 

但这种做法根本就象把这些陈旧古物再用个精美的水晶罩子罩起来了一样,最后结果只会越发让人们觉得不可亲近,更加把过去田间陇上的乡土民风“升华”成了博物馆里的死硬摆设,不仅丧其形,更丧其韵,令人惋惜。

 

瞥眼表,现在已经是凌晨两点半,熬了一个晚上,删删写写也有不少字了,感谢所有耐心看完的人啦!最后想用以前写的一首七律做结尾:

 

铿镪锣鼓皮黄韵,
    百代风华优孟伶。
    莲步回风轻点水,
    蜂腰舞雪慢临屏。
    最奇三五成军阵,
    尤赞倏忽已日螟。
    千古悲欢台上戏,
   一颦一笑总关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