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米就影视改编答《中国青年报》记者问
(2010-08-11 10:00:30)
标签:
山楂树之恋采访艾米影视改编中国青年报娱乐 |
分类: 出版、影视、书评 |
回复“麦儿”:你脑子是不是有病?这是我的博客,我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删谁就删谁,关你什么事?你这么有本事,为什么不自己开个博客发表你的意见,却偏要找到人家博客来发言?你是不是开了博客没人看?那就应该好好努力,先把自己的博客办得有人看再发言。别像个白痴一样到处丢丑。
还有你,“song弦的吉他”,拜托你有话到《中国青年报》去说,或者去你自己博客说,你连个博客都办不起来,连在报上发篇文章都做不到,有什么资格谈我的小说?纯粹是现代秦疯子,就会上门挑衅。
(《中国青年报》提出采访我,我让他们拟个采访提纲,他们拟了一个,但不是很令人满意,我自己拟了几个问题答了一下。他们已经发表了这篇采访记(http://zqb.cyol.com/content/2010-08/10/content_3365756.htm),但做了少量删减,我这里贴出的是未经删减的原文)
中国青年报: 您的小说《山楂树之恋》近期正被改编成电影和电视,请问你认为影视改编与原著之间关系如何?
艾米:从小说改编成影视,就像翻译一样,是从一种语汇到另一种语汇的转换,只不过小说是文字的语汇,而影视则是画面和音响的语汇,所以改编实际上是用画面和音响的语汇来再现小说用文字表现的东西。
影视改编可以完全忠实于原著,也可以完全不忠实于原著,中间还可以有各种程度的忠实度,都是允许的,改编史上也都有例子可循。影视改编应该忠实到什么程度,是由改编的目的决定的,如果你的忠实度不能达到你的目的,那么就是自己拆自己的台。
《山楂树之恋》出版已经好几年,海内外拥有大量山楂迷。张艺谋和李路想把它搬上大小银屏,自然是看中了它雄厚的读者群。既然是出于这样的目的,当然就应该尽量忠实于原著,否则还不如找人创作一个新剧来拍摄。
但是这两位导演显然都没充分认识到什么样的手段才能达到这一目的,改编中的忠实度把握得不好,仅从现在已经透露出的信息来看,就做了几个很没水平的改编。
比如电影,将故事发生的季节从初春改到了仲春,这个改编就没什么道理,电影画面里是一片金黄的菜花,阳光灿烂,暖暖小阳春,而男主还穿着长呢子大衣,这不仅穿帮,也削弱了原著中老三帮静秋清洗床单的意义,从深切关怀变成了借机调情。
电影编剧顾小白还号称删掉了原著中的几场吻戏,这个也没什么道理。《山楂树之恋》的主线就是静秋由惧怕“失足”到主动要求“失足”的转变过程,每场吻戏都是这个过程不可或缺的部分,如果去掉,就等于去掉了故事的主线,静秋后来的要求“失足”就会显得突兀。
电视剧改编了些什么,我现在还不知道,但我至少知道电视剧将静秋的年龄改大了,并将她的身份由学生改为代课老师,这自然也没道理,因为这个故事的很多矛盾冲突就来自于静秋的年龄和身份,她当时是学生,年龄又小,爱情上才会有那么多顾虑和阻碍。如果把她年龄改大,身份改成代课老师,这些顾虑和阻碍就显得多余,很多矛盾冲突就变得毫无根据了。
电影改季节,可能是因为开拍时已经是仲春了,就随手那么拍了,这是很不负责任的表现。大夏天拍大冬天场景,在电影界并非什么难事,导演懒得为此花气力,损害的当然是他自己的影片,无端造出一些穿帮镜头,让人诟病。
电视剧改静秋年龄和身份,据说是担心被人说宣扬早恋,这只能说是自己吓自己。《山楂树之恋》小说出了,电影也出了,都没谁说宣扬早恋,唯独拍电视剧的有如此担心,实属没事找事,损害的当然也是他们自己的影片。
中国青年报:您认为电影和电视改编有什么不同?
艾米:《山楂树之恋》是一部二十多万字的小说,电影要在一两个小时内完成整个故事,删减内容是关键;电视想拍成二十多集,那么增加内容是关键。但不管是删减还是增加,都应该以忠实于原著为前提,而不应该改得面目全非。
一部小说有众多情节,有的情节是主干部分,砍掉或增加就会影响故事的发展,有的情节是枝蔓部分,对全面刻画人物很重要,但砍掉或增加不会影响故事的发展。影响故事发展的主干情节,就不应该随意增删,而枝蔓部分,增删一些不会有太大影响。
比如叶老师来向静秋学习织毛裤,闲聊中透露出老三有未婚妻,这个情节,就是主干情节,没这个情节,就不会有后面的故事,所以这样的情节不能删。而万驼子被打的情节,给故事增添了高潮和张力,也从一个侧面刻画了老三的性格,但对故事发展影响不大,如果为了节省时间和画面而删掉,不是什么大问题。
再说增添情节,当初林和平做电视编剧的时候,曾说《山楂树之恋》缺乏戏剧冲突,他准备加一些冲突进去。
这就很不恰当。如果他不是在改编《山楂树之恋》,而是在创作自己的新剧,那么他加多少戏剧冲突都没事,观众会认为故事就是那样发展的。现在很多美剧都是边写边拍边播,编剧会根据观众的反应编写下面的剧情,也会根据演员情况增删剧情,比如有的演员拍着拍着怀孕了,那么编剧可能会根据这个突发事件新编一个剧中人物怀孕的情节,既让这个演员可以继续演下去,也可以增添戏剧效果。
但根据一部读者熟悉的小说改编的电视,就不允许这样添加情节,尤其是大陆观众,对忠实度的要求是很高的,你《三国演义》不照原著拍,观众就会拍你,问你是不是在拍“戏说”,所以编剧如果不想惹麻烦,最好别随心所欲添加新情节。
中国青年报:你对影视挑选的男女主演有什么看法?
艾米:据说张艺谋选中周冬雨演静秋,是看中了“她像一张白纸,对现实社会中的很多人情世故全然不懂。”
如果这真是张艺谋说的,那我只能说他没把握住静秋这个人物的特点。你可以说静秋“清纯”,但清纯不是无知,只是没杂质,而不是没知识,一个“对现实社会中很多人情世故全然不懂”的人,只能算天真或者无知,但并不叫清纯。
实际上,静秋对人生对社会是很有知的,她见识过父母挨斗的场面,亲眼看见父母从前的同事朋友翻脸不认人,毫不留情地批斗她的父母,她也混迹于社会底层人物之中做临时工,见识过秦疯子万驼子之类三教九流各色人等,她还看过不少世界名著,对人心人性都有比较深的了解。她唯一不太明白的,就是男女之间的性关系,但这跟不通人情世故是两码事。
电视剧导演李路挑选的李光洁和王珞丹,我都不看好,外型不像就不说了,就从李光洁的发言来看,他完全不具备老三的知识和境界。
据称他对媒体爆料说:“制片方认为我的外形比较像老三。我觉得他是个有贵族气质的诗人,是那个时代为数不多用知识去泡妞的年轻小伙儿。”
这种油腔滑调的评论,即便是用来评论他在《杜拉拉升职记》里扮演的角色,都嫌轻浮,如果用来评价老三,就更显油滑了。
李光洁对《山楂树之恋》原著的评价,也显出他文学口味的低俗:“它从女性角度对爱情进行了诠释。不过节奏太慢,前半部分让我昏昏欲睡,唯有结尾让我觉得震撼,我没想到男主人公会死。”
说《山楂树之恋》是从女性角度诠释爱情,证明他实际上不懂什么叫“女性角度”,也不懂什么叫“爱情”。那么这个爱情故事看得他昏昏欲睡,就一点不奇怪,根本就没看懂嘛,哪里谈得上感动和共鸣?
如果说他这番话还只表明他对爱情有不同理解的话,那么他最后一句,被男主人公的死“震撼”了,就显得这人的文学审美层次太低了,整个故事都没能感动他,一个死却把他震撼了,整个一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看热闹的主。
李光洁有这些想法不足为奇,一看就不是一个爱看书爱想问题的人。但他选在这个时候把这些话说出来,就太冒傻气了,大概以为自己拿到了这个角色,万无一失,瞎说说没关系了。殊不知,他这样的议论明白地告诉观众,他根本不适合演老三,境界和气质都差太远了,连说话都不看场合,张口乱喷,这不是自己砸自己的场子吗?
导演李路选这么一个口无遮拦脑子缺根筋的大嘴巴演老三,还没开拍就得罪了无数山楂迷,也算看走了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