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米:如何帮助孩子过好“独木桥”
(2010-05-23 11:00:29)
标签:
艾米高考中考独木桥家长健康小笨孩聪明小病孩教育 |
分类: 子女教育 |
国内的高考,一向被形容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从网友“夜似水”的求助贴来看,现在连中考都变成“独木桥”了,考不上重点高中,就难以进重点大学;进不了重点大学,就很难找到工作。中国的家长,是越来越难做了。
我不在国内,孩子也还没到中考高考的年龄,我在这里瞎说几句,只是站着说话腰不疼而已。你觉得有帮助,你就听一听;你觉得没帮助,你就绕道而行。
首先说说“夜似水”提到的“健康小笨孩”和“聪明小病孩”,我觉得除这两种孩子之外,还有 “生病小笨孩”和“健康聪明孩”。不仅如此,还有很多介于这些极端例子之间的孩子,所以家长不要把“健康”和“聪明”对立起来,好像孩子一健康就必然笨,一聪明就必然病一样。
我相信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既聪明又健康,我也希望每个家长都认识到这样一点:即便你把孩子搞病了,孩子也不一定比不病的时候更聪明。
对于中考和高考,我觉得过分乐观或者过分悲观都不好,像“汶水”这样的,一看就知道还没孩子上初中,很可能还没孩子上学,所以还能高喊几句空洞的口号。还有的发言人一看就知道是人在国外,说的是国外的情况。
“夜似水”和“执子之手偕老”有孩子在读初中,所以有切身体会,她们讲的情况,比较客观实际。
现在国内就是这么个情况,要么有后台,要么有成绩,否则很难进入重点高中和大学,进不了重点大学,也不是说完全没有就业机会,但相对而言要小很多。我们首先要承认这个事实,闭着眼睛不看不承认是不行的。
当然有人会说这都是万恶的高考制度造成的,还可以往深里分析,说这是中国的社会制度造成的。究竟是什么造成的,大家可以各抒己见,讨论个十年八年都没问题,但对于中国大陆的家长来说,现在的当务之急是如何面对这个事实。
我个人觉得,家长首先要看到光明,给自己鼓一把气,也给孩子增添一点自信。
有人做过实验,把同样素质的人分成两组,一组给些暗示,说他们肯定能胜任某工作,另一组不给这种暗示,结果得了暗示的人明显比没得暗示的人干得好。
“夜似水”和“执子之手偕老”的孩子,都是成绩不错的孩子,能考进全年级前25名,或者有希望考进全年级前30名,请先为自己开心一把,为孩子骄傲一把。
一个年级总有上百人,甚至好几百人吧?自己的孩子能排这么前,挺不容易的啊,如果让咱们回炉去读书,保不定还进不了前30名呢。
我看过“执子之手偕老”儿子的作文,那是写得相当的不错,不论是文字水平,还是思维能力,对一个初中生来说,都是很出色的了。不要因为他某次作文没得高分,就否定他的作文水平,作文这玩意,越否定越糟糕,越担心越出错。
再想想那些孩子根本进不了前25名的家长,还有那些孩子永远都在后25名的家长,人家也要活啊,咱们总比那些家长强吧?
我说的自信,是有理有据的自信,而不是盲目自信。如果不顾客观实际,盲目相信自己的孩子一定能成功,那就有害无益了。
所以做家长的,也要做最坏的思想准备,因为中考高考这玩意,不是说只要你平时在全年级前25名,你就一定能考好。也不是说只要你努力,你就一定能进入前25名。
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我们得先把最坏的结果考虑到,如果我们能做到即使最坏的情况发生也能对付,那就没什么好怕的了。
对于“夜似水”来说,最坏的情况是什么呢?无非就是孩子考不上重点高中,甚至连高中也没考上,这个已经坏到常人难以想象的地步了,也就是我这种极富想象力的人才能想出来,所以“夜似水”不用怕,如果经常能排名前25的人都上不了高中,那也没几个人能上高中了,既然大多数人都上不了高中,咱也不怕了,天无绝人之路,总不能把大多数人都饿死吧?
万一连高中也没考上,那也无非就是找不到工作而已。不怕,咱们家长自己不是还有工作吗?现在就一个孩子,总能养得活。
当然你要说,家长不能养孩子一辈子啊,家长总要死的呀,家长死了,孩子怎么办?
还是别怕,家长还年轻,离死还远着呢,最少还有几十年。在这几十年里,你的孩子总能想到办法的,世界也在变化,谁知道几十年后会变成什么样?
重要的是你着急没用啊,如果着急有用,咱们大家都来帮你着急。既然着急没用,那当然只能想办法宽宽自己的心了。万一咱们自己把自己给急病了,急死了,孩子更没着落了。就算你非把自己急死不可,也应该先买人寿保险再着急。
或者你会说,我也知道家长总能养活孩子,饿是饿不死的,但我的孩子靠家长养活,那生活过得多糟糕啊!人家的孩子都上重点大学,出来找那么好的工作,就我的孩子没考上重点大学,连工作都找不到,还要靠我养活,你叫我在人前怎么抬得起头来?
这个就是“观念性痛苦”了,没别的办法,只能靠你改变观念,才能消除痛苦。
你要认识到,我们是在谈最坏的可能性,只是做这样的思想准备,但并不等于你的孩子就这么倒霉。
另一点更重要:你为观念而痛苦,并不能改变事实,没考上就是没考上,不会因为你痛苦就变成考上了,所以你的痛苦是白受的,还不如不受。
我很佩服一些美国家长,自己的孩子成绩糟得一塌糊涂,考几次才通过毕业考,最后好不容易拿个中学毕业证,家长还跑上台去,抱着孩子大声宣布:孩子,我爱你,我为你骄傲!
这要是放在中国,有些家长根本就没脸去参加孩子的毕业典礼了。但我觉得这些美国家长是真心爱孩子,而某些中国家长则更多的是爱自己,孩子能增光的时候,就“爱”孩子,不能增光的时候,就恨不得不承认那是自己的孩子。
站在你孩子的角度想想,他考多少次才毕到业,已经有被世界抛弃的感觉了,如果你做家长的不去跟他站在一起,还有谁会跟他站在一起?
再反过来想想你自己,如果你的孩子因为你没别的家长混得好而瞧不起你,逼着你也去挣大钱,买大洋房,开好车,从名牌大学毕业,你做不到就不认你这个爹妈了,你会怎么想?
在这个世界上,家就是我们最亲密的圈子,孩子就是我们最亲近的人,无论他们成功与否,我们都要永远跟他们站在一起,爱他们,支持他们,让他们在这个世界上永远都不会感到孤独。
有了自信,也做了最坏的思想准备,剩下的就是脚踏实地地帮助孩子了。
孩子的生活当然是要搞好的,吃什么最健康,怎样吃最健康,家长都要好好研究一下,争取做到科学喂养孩子。
在思想上,要培养孩子“做最坏的思想准备,向最好的方向努力”的习惯,不要盲目地定标准,说些“你这次考试必须进入前25名,进不了就别想看电视/进不了就别进这个家门”之类的威胁恐吓话,而要帮助孩子分析一下,为什么要进前25名,进前25名的可能性是多少,如何努力才能进前25名。
有很多家长说,现在不光是孩子在读书,我们做家长的也在跟着读书,因为我们不读没法辅导孩子。
这不是坏事啊,家长能跟孩子一起成长,是一件快乐的事。
我的儿子学跆拳道,我也跟着他学,学了才能辅导他,才能检查他学习的成果嘛。他学溜旱冰,我也跟着学,这样才能增添他的兴趣,在他有困难的时候,才知道怎么帮助他嘛。
我没亲自溜旱冰的时候,老觉得儿子太胆小,我嘴里没说,但心里想:怕什么呀?又不是真正的冰鞋,就一把刀搁在冰上,这是旱冰鞋,那么多轮子踩在地上,又有家长在后面跟着,还怕个什么?
但等我自己穿上旱冰鞋,才知道真的很可怕呀,鞋上的轱辘都不听使唤的,两脚动辄就往两个方向滑去,刚一站起来就摔倒了,能不怕吗?不光是怕摔伤,还怕摔个四脚朝天丢人啊。
只有自己体会过了,才知道儿子是什么心情,才知道如何帮他克服害怕丢人的心理障碍。咱不搞“法西斯训练法”,咱不强迫他在大庭广众下溜,摔个十次百次,把脸皮摔厚,摔到不怕丢人的地步。那是何必呢?咱可以做到既学会溜冰又不丢人,母子俩先在夜晚找个没人的地方悄悄练习,让爸爸像开手扶拖拉机一样,轮番推着咱母子俩滑,等咱练会了,有把握不摔跤了,再在大白天露面。现在两母子在小区的人行道上滑得飞飞的,要多开心有多开心。
有的家长会说,我的孩子现在上中学了,他学的那些东西我都搞不懂了,怎么跟着学?
如果是这样,你就更不要责怪孩子了,你自己就只那水平,你应该特别能体会孩子读书的不容易。那你只好从生活上和思想上多帮助你的孩子了,也要做好养活孩子一辈子的准备。
做家长的,切忌乱下结论,切忌大帽子盖人,大棍子打人,而应该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帮孩子要帮到实处。
比如孩子一次没考好,别胡乱下结论“这是你上课不注意听讲的结果。”,或者“我说了叫你别看电视,你偏不听,这下好了,没考好吧?”,或者“你这人就是粗枝大叶,你这坏毛病什么时候能改?”
这些都是大帽子,说了没什么用。你说孩子不注意听讲,你得拿出证据来,你得告诉他如何才能认真听讲。你说孩子没考好是因为粗枝大叶,你也要能拿出证据来,并告诉他如何克服,不然说了等于没说。
如果你有能力,最好把孩子的试卷拿过来分析一下,看看究竟是什么问题。也许这次老师的题出得偏难,全班都没考好,也许你的孩子把题意理解错了,也许你的孩子某题花的时间太长,结果没时间做其他题了,等等。
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家长一定要先摸清情况,再对症下药。是把题意理解错了,就帮助孩子正确理解题意,是时间分配不恰当,就告诉他如何正确分配考试时间。
如果每次考试能发现一个问题,并让孩子注意到这个问题,做到以后不再犯,那就是家长的成功。
我觉得很多着急上火的家长,如果你问他们“孩子这次究竟是怎么考砸的?”,他们很可能答不上来,他们就是看到了分数和排名就开始着急了,越不知道详情越着急,真的知道详情的家长,基本也知道如何帮助孩子杜绝某类错误。
我记得我的父母都是尽力提出具体的改进方法,而不是乱给我戴大帽子。记得有一次,我的算术考了98,我父母一如既往地问老师要卷子来看,发现我有个答案的分数没约简,算到等于2/4就交上去了,没化成1/2,结果老师扣我两分。
我的父母看了卷子,就给我指出这一点,还出了很多约分的题目,他们自己做了,给我检查,让我给他们打分。他们当然会故意做错一些,留一些分数没化简,让我寻找出来,得意洋洋地扣他们的分。
然后他们告诉我:以后交卷前一定要检查一下分数化简了没有,同样的错误,不应该出现第二次。
这事我直到现在还记得,说明印象之深刻。如果他们就骂我一句“粗枝大叶”,我肯定还会犯同样的错误。
有些孩子,就是那么天才,家长什么都不问,他也学得挺好的;还有些孩子,就是稀泥巴扶不上墙,家长怎么努力,他还是考尾巴。我这里针对的,不是这两类孩子的家长,而是那些中间段孩子的家长,包括我自己。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