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派美男作家葛红兵和他的《沙床》(图)

标签:
米兰昆德拉葛红兵陀思妥耶夫斯基加缪学院派引经据典沙床海德格尔 |
分类: 各抒己见 |
打开这本书第一页,著名学院作家,拥有博士学衔及上海、新加坡、伦敦三所大学教授、研究员职位……再看下一页,“时间只是供我垂钓的溪流,我饮着溪 水,望见了它的沙床,竟觉得它是多么浅啊。浅浅的一层溪水流逝了,但永恒留在了原处”。引自梭罗《瓦尔登湖》。很炫。
http://aiyuan.files.wordpress.com/2010/04/gehongbing.jpg?w=292&h=381
我把头微微仰高一些,准备观摩这位学院派的美男作家如何评价爱与欲的关系,讨论存在与虚无,展现现代文明人精神家园的丧失……(从评论看这本书大致 是说这些)。
小说果然很学院派。在他说到家族中的男人都在五十六岁前患肝纤维化而死去,我隐约看到了加缪在《局外人》的叩问:生的尽头既然是死亡,从死的那头回 望,生有什么意义?接下来是海德格尔,在死亡面前人的属于自己的真实性才展现出来,以及短暂是牵挂的基础等等;小说中更是大段引用了陀斯妥耶夫斯基,更不 用提评论里说的“它迷茫感伤的青春气息似乎来自村上春树,而它深切冷酷的思想性又似乎来自米兰•昆德拉”……
沿袭前人的气质,讨论经典的哲学问题,这都无可厚非。但是我们看一部小说,主要还是看他的故事、描述能不能起到讨论这个问题(先不谈解决)的作用。 所以下面我只能剧透一点了:
一位上海青年大学教授,与一位身份不是很清楚的女学生经常喝酒后大被同眠。两人的关系难以形容,反正没有性。大约是要说明年轻女性前卫外表下的纯洁 本质和男人放荡后对性的彻底索然。男主人公还因为家族病史对生命的意义、婚姻等等发生怀疑,拒绝承诺,并因此放走了第一个女友,在中国留学的美国女生。随 后男教授被一位女网友约见,从上海一路开车到南京,被指挥着改变了几次地点后终于在酒店房间见到了女网友,并且大被同眠,这次是实质上的。女网友的丈夫刚 刚在车祸中为了保护女网友而亡,非常痛苦。夜里教授偷偷摸走,从而开始了两人的情感纠葛……其中还穿插着对高校教师、官僚赤裸裸的讽刺。
到此为止,我已经对剧情有不少疑问:是不是非要祖辈、兄长一个个壮年而亡才会引发生命的虚无感?对性的索然是否会导致一个生理正常的男人对一位身材 曼妙的年轻女性的裸体长期无反应?对于性与爱的区分,中西方是否认识截然不同,所以主人公需要在中国找个美国女友来证明这一点(文中说中国人认为性是高于 爱的,包含责任,女人想把爱以性的形式固定下来;西方人反之)?
还有很多更为细节的问题。比如对高校开会的粗浅讽刺失于油滑,比如女主角(爱情观以外)本身个性的空白,比如文中那么多的英文单词让我不能不想起 《上海宝贝》(上海洋气也就罢了,写到南京怎么也这样。黑猫西餐厅都非要写成black cat,我怎么也想不起对面有个stick。)比如那只黑猫与情节无关的反复出现是否隐喻的作用过于直白突兀?
再说结局。《失乐园》里的殉情给我的感觉十分自然,甚至美好,将作品推到最高潮。这里的殉情虽然从情节看也有一定必然性(男主人公快病死了),但由 于过渡之快,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为了完成作者的哲学思辨:婚姻无法固定爱情,只能以死亡来保持(海德格尔不是说人要像接受生一样接受死;还有面对死亡才是找 到真我?)。
Again,作家要在小说里讨论与解决哲学问题可以,但是哲学问题的之所以存在就在于它不是特殊问题,是人人遇到的,规律性的,长久的问题。男主得 病,女主殉情这样的桥段解决不了哲学问题,只是个狗血的爱情片段啊。当然,每个人的人生对于群体来说都有偶然。怎么将偶然逼仄成必然,将个例聚拢成常规, 这就是小说家的功力了。
中国这个时代,也许很需要类似“垮掉一代”的文学。滥性、群交、同性恋一类的情节,再和知识、西方、音乐、哲学扯到一起就陡然高了八尺。如果有一天 我们的人生已然不过一堆垃圾,如果有一天社会只是一个垃圾场,那么我们确实需要一本关于垃圾的书来呼应时代。不过阅读时我还是会抖落抖落书页,看看什么是 垃圾,什么是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