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樽者:宿命与誓言
(2008-11-04 21:47:39)
标签:
执樽者宿命誓言艾米至死不渝文化 |
——艾米长篇小说《至死不渝》荐读
爱情是人类最为高贵的情感体验之一,这正是我最近的阅读感悟。一直想写一篇书评,以记录下我对艾米的新作〈至死不渝〉的阅读感受,但由于半年以来一直在把精力投入在新公司的筹办工作方面,一直没有遂愿。当我准备把这本书推荐给朋友的时候,就想讲出一点我对作品的理解来,对于朋友准确切入书中的故事和正确地理解荐书人的本意来说,可能会有积极的作用。出于这样的慎重,迟迟没有仓促急就,而是静下心来又翻了翻其中的一些章节,才放心来谈。
从阅读习惯来讲,我能够把〈不渝〉这本书在网上连载看完,已经是取得了很大突破。并且,在阅读连载的中间,我还插空写了几篇短评,有一部分被作者艾米小姐单独开了小辑,很是荣幸了。后来我有些敝帚自珍,想把这些短评收回来放在自己的集子里,很可惜在艾米的艾园里有些没有收集到小辑里的短评已经不容易找回了。
很多人认识艾米是从知道她的〈山楂树之恋〉蜚声中外而始,我则是个例外。我是后来才知道了艾米原来有一部小说如此经典,被某著名国际刊物评为2007年度中文小说排名第一名。于是我就拜读了,并写了一篇“山楂不言,树下有蹊”的感言,被艾米称为知音,更是荣幸,并有些受宠若惊。如果说能够在漫长的连载过程中,能够坚持看下来,并被故事所感染,究其原因,不能不说也受到了艾米与读者之间的那种信任关系所鼓励。艾米称其读者为“知傻”,知其傻而读并同傻,是个很有意味的新名词。
我与其他“知傻”所不同的是,我是先〈不渝〉而后〈山楂〉,而其余读者都是先〈山楂〉后〈不渝〉的。原因是一个非常偶然的因素让我在网络上搜到了〈不渝〉小说中女主人公“石燕”的名字,进而阅读本书的。“石燕”这个名字对于我来说有着非凡的意义,因为在我少年时代里也曾经有这样一个女孩儿。艾米的小说不经意间触动了我多年的一段往事,当我呼唤“石燕儿”——这个名字的时候,艾米在小说中相当细致地描述出“儿”化音的发音优美,让我怦然心动,不由得感喟作者笔法的细腻精确,如同话剧舞台表演一样经典。
由于莫名的因缘,我格外用心地重视这部作品。网络作为一种媒体发表文学作品,有其特殊性,通常都是悬念迭起。所以连载小说最大的可恨之处,就是不能快意阅读。和多数读者一样,我最初的困惑是对作品名字的蕴义不甚了解。〈至死不渝〉,难道这是一部悲剧?是因为故事有“至死”的宿命?还是因为故事有“不渝”的誓言呢?为此我曲意打探作者艾米的想法,因为知道她是在国外,便问了她〈至死不渝〉英文书名是怎么起的。艾米痛快的告诉了我,基本上和直译差不多。但我的疑问却没有因此解开,我想问的是:
——如果在确知有“至死”都不能达到的宿命,如何才能坚持一生“不渝”的执着呢?
海枯石烂,至死不渝,地老天荒,情比金坚,那是千百年来多少情人的誓言。当爱情作为一种信仰存在于心中时,实际上便有了对此更深一些理解。于是我们可以试着去理解小说主人公“黄海”的情感世界。在小说第99节,作者破了题注,借黄海给石燕的临别赠言说:
“……也许到现在我也不是百分之百了解你,但凡是我了解的地方,我都无条件地爱,凡是我还没了解的地方,我都愿意用我的一生去了解。”
——信上压了一个光滑的石头,是那种在风景点常卖的扁平石头,石头上有写得很漂亮的草体字,她辨认了一会,认出一边是“海枯石烂”,另一边是“ 至死不渝”。
海(黄海)没有枯,石(石燕)也没有烂,这对情侣的人生旅途从这一句爱情表白开始峰回路转了。原来,至死不渝也只是一句爱情信念,是沉浸在爱情中的人,用心说出来的一句誓言,而且是说在,他将要离去的时候。
如何才能平息那种不得不放手而产生的爱情遗憾!在那一刻,想让对方体会到被爱,想让爱情永恒存续于对方心中,想让爱情成为美好的回忆,想让爱情回到无私无瑕,想让爱情成为不求回报也不可回报更不许回报的倾情付出的动力,那么你会说到“死”,想到生命的终结,如同离别的决绝,而且——爱都不会改变。
如此解析一句爱情誓言,是令人乏味的。其实对于爱情中的情侣来说,爱情成为是一种不可改变的信仰,才是爱的真昧。宿命也许不可抗拒,但信仰永远存在,你信它就有,不信它则没有,你信而别人不信,或者只有你自己一人相信而对方也不相信,也不影响它的存在。
如何不对爱情的誓言感到离奇难以置信,除非你亲身体验。我开头说了,爱情是一种最为高贵的情感体验之一。如何对小说产生审美和亲近,而不对爱情誓言感到乏味,你就看原著吧。
原著序言说:祝阅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