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家在齐鲁之间:淡极始知花更艳--谈"山楂树之恋"

(2008-09-15 18:58:43)
标签:

家在齐鲁之间

山楂树之恋

老三

静秋

艾米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a5970c0100am2a.html#cmt_825168

引子:机缘 

    虽然是中文系出身,但我承认,对当下文学,我关注得很少,大量读小说早已是上大学三年级之前的事,七八年来,不过偶尔略翻一翻,或是读个开头,或是跳跃式前进,没有静下心来读过一本。对当代文学,我也不太注意,态度有些偏激,尤其是近10年来的作品,总觉得带有武步西方和哗众取宠的味道。去年秋从事编辑工作以后,开始关注图书信息,在网上看到《山楂树之恋》的书名和封面,似乎很火,我知道《山楂书》是苏联歌曲,还以为是写的是和苏联有关的内容,不甚感兴趣,并不在意,加上我们社是从来不出小说的,没有打开看。直到2007年年底,同事在工作总结大会上说:“咱们社也应该放开思路,出些小说什么的纯文学的东西,比如今年的《山楂树之恋》,就因为思想局限而错过了。”我有些好奇,就在网上找了一下,看了头两段便觉得不俗,后来,真实的心理描写和感人的真情使我颇受震撼,直觉上判断是由日记改写来的。近日,看到它还是高居排行榜榜首,又看一遍,感觉有必要买,前几天恰好老公要从当当网买书,就让他捎了一本,老公也颇为好奇了,开始看了。

一、学无常师,以真为师

    网上有许多评论,或被老三的执着,或为爱情的纯洁,或被结尾的凄惨感动得泪眼婆娑,扼腕叹息,甚至泪雨滂沱。这些固然是小说成功的因素,但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它的真实。

    以前看过的当代小说往往或意在叙述一个故事,注重情节,心理刻画用的笔墨太少;或注重事件、人物的典型性,比如一个男士,遇到的第一位情人是温婉的,第二位就是麻辣骄狂的,第三位就是叱咤商场的女强人,作者的匠心太多,这些情人是作者的“逼婚”,不是遇到的,不够真实自然。

    《山楂树之恋》用细腻的笔触原原本本、曲曲折折地把少女初恋时忸怩的心态刻画出来,这样真实透彻的心理描写是在现代小说中似乎从未见到。老三暗示他的感情时,在这特殊的时代里,静秋有不安,有恐慌,又有三分怀疑,不知道将其判断为表白对不对,真是纳兰性德的“眼波心事难定”,但种种复杂的感情下面,又隐藏着惊喜,柔肠百转,未见面时牵挂与企盼,是“希望在每一秒钟上开花”,听说老三“探亲去了”之后的失落与猜疑,听说老三有未婚妻后的愤怒、悔恨,心事被老三猜到后的尴尬、遮掩,“为郎憔悴却羞郎”,老三不与她联系时的猜疑与惶惑,笔笔都缠绵贴切,写尽了小儿女的情态。

    同时,小说也突出了时代心理特点,比如这几段:

     几个“女的”一听到别人叫她们“女的”,就浑身不自在,因为“女的”在当地话里,就是结了婚的女人。不过贫下中农这样称呼,几个“女的”也不好发作,反而在心里检讨自己对贫下中农纯朴的语言没有深刻认识,说明自己跟贫下中农在感情上还有一定距离,要努力改造自己身上的小资产阶级思想,跟贫下中农打成一片。

     你相信那花是----烈士鲜血染红的吗?”
     “我不太相信,从科学的角度讲,那是不可能的,应该原来就是红的。不过这里人都这样说,就当一个漂亮的传说好了。”
     “那你的意思是说这里的人都----在撒谎?”

      这是西村坪村史上最沉重的一页,教改小组的成员都听得热泪盈眶。参观完后,本来是吃饭时间,但大家说革命先烈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抛头颅,洒热血,牺牲了自己的生命,难道我们晚点吃饭都不行吗?于是大家顾不上吃饭,就开会讨论编写这一课的事情,一直到下午两点才散会。

      

       静秋从九岁起就接受文革的教育,有这样“革命”的思想,是时代赋予她的悲凉。

       也有那个年代带点儿愚昧的可爱想法,使小说更加真实:

 

      你就冤枉他了,是我拿了,因为我听人说假如你能把照片上的两个人毛发无损地剪开,就可以把他们两人拆散,我就用剪子把他们两个剪开了---”

       路过一个商店时,他让她到橱窗跟前去,指着橱窗玻璃里的她说:“是不是好漂亮?” 看着的是他们两个人,他微微侧着身,兴奋地笑吟吟的,很健康很年青的感觉。她听人说过,假如你照玻璃的时候,看着谁的头上有个骷髅头,就说明那个人快死了。她注重地看了,没有看到老三头上有骷髅头。她又转过头去看他的人,的确是很健康很年青的感觉。

    再如下乡支农活动量过大导致生理期提前到来,家中有人得了恶疾便托辞外出旅游等等,都是非要亲身经历过方能写得出的。

    这些描写和讲述爱情故事在小说中同样精彩,同样出色,二者平分秋色。

    许多山楂树迷已经到宜昌考察过,找到了“大嫂”,找到了已经开了船厂的欢欢,甚至找到了静秋写教材调查时去的熏黑了的山洞。虽不必事事索引,但这完全证明了它的真实,书中的细节鲜活,历历在目。

   
二、淡极始知花更艳——流畅清丽的文笔

    当今一些小说和电视剧,表达上有的不中不洋,有的错彩镂金、堆砌辞藻,有的师法意识流,时间和空间上变幻莫测,任意驰骋,直到把读者搞晕,这些可以说是个性,但不一定招人喜欢。艾米的叙述清水芙蓉,没有盲从,没有追随哪个流派和“主义”,全用白描,信手拈来,对话极其口语化,流畅到像透明的溪流,随物赋形,在读者心头涓涓流淌,没有刻意形成巨大的视觉冲击,却早已流进了读者的心田,放出异彩。小说对话与心理描写活画出当时的情景,使人沉浸其中,读者没有了单单了解故事情节的欲望,语言本身就是我们的享受。

 

三、不如怜取眼前人

    在结尾处静秋的声声呼唤中,千万名读者掩面而泣,有的说“从床上哭到沙发上,又从沙发上哭到床上”。有一位青年人说他看过后,感到要珍惜生活,要马上着手和他谈了6年的女友结婚。《山楂树之恋》使我们反思了爱情的真谛,咀嚼了特殊年代生活的苦涩,品味了生离死别的人生况味,使我们更加珍惜爱情,珍惜和平、开放年代的社会环境,珍惜和爱人相处的每一分钟。读完《山楂树之恋》,崔茂新老师文革时创作的那句诗老在我心头盘旋,可以说是对小说某个角度上的诠释:“爱情是垃圾堆里的蘑菇,也学人亲吻的样子”,情爱是和动物的生存繁衍相伴而行的,什么样的意识形态和手段都无法阻止、压抑它的发展,低级的菌类植物尚且如此,更何况有情才和风姿的青年人?

    小说结尾让我们感受到“落花风雨更伤春”的悲恸,悟出了“不如怜取眼前人”的道理。

    文艺作品的作用,还有什么比使人珍视美好生活更伟大的呢?

 

    在我写这篇文章的过程中,老公已经读完了小说,学工科的他也常常沉溺其中,有时和我说着别的,思维一下子就跳到小说上去了,谈他的看法。他搜到网上数以万计的跟帖和网友自发录制的歌曲《山楂树》的演奏和mv,说:“不计回报地主动投入这些精力,这就是人性的力量啊。”晚上他下载了俄语版和中文版的歌曲《山楂树》。

    我给崔茂新老师博客上留言谈到《山楂树之恋》和他的诗,他竟然通宵未睡,一夜看完了小说,他给我回复说:“给你回了第一个帖子之后,我就在网上用一个通宵在线阅读了这部小说,的确很感人,但我相信生活绝对会有这样的爱情存在的,尽管数量很少,所以,崇高的人文情怀是不会为功名利禄等人生俗务所完全销蚀殆尽的,这就是人活在这个世上的意义和希望所在。”

    大多数读者读过后都再热情地推荐给亲友,读者队伍以乘方的形式不断扩大,已经持续35周位列排行榜,从图书人的角度,我衷心希望《山楂树之恋》能从畅销书走向长销书。

    套用茅盾评《呼兰河传》的话,《山楂树之恋》也有“一些比一部小说更为诱人些的东西:它是一篇文革后期心灵的叙事诗,一帧70年代宜昌水滨的剪影,一串凄婉的歌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